论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2015-03-22 07:02潞安集团安岩梅
中国商论 2015年25期
关键词:全球化经营战略

潞安集团 安岩梅

论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潞安集团安岩梅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使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结合在一起,在国际、国内新的条件下竞争,规则、对手都有了很大变化,显而易见,这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现代企业要想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管理现代企业的新模式,找到适合现代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着手,阐述了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方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现代企业经营

1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属于微观经济过程,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者联盟的是国家,因而被描述为宏观经济过程。鉴于此,经济全球化被定义为企业(无论是特殊经济关系还是没有特殊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战略联盟和国际网络变得更为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进程。与贸易相比,经济全球化生产联系得更紧密,尽管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本身就属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但由于生产过程被分割及其广泛的工厂分布,导致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贸易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贸易趋于一体化的同时,生产呈非一体化的趋势。此外,经济全球化还被描述为一项多维的过程。

2 企业国际化经营面对的环境

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关心的当然是市场经营环境,即环绕企业周围具有潜在影响某一特定行业和产品的所有因素。在对国际经营的环境分析中,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的特征,如政治、经济、技术、社会、人口、教育、法律、文化、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这些因素对国际企业经营的关系比较间接,称为次级影响因素;第二层次是特殊环境特征,包括一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微观环境的因素,如需要者、供应者、竞争者、社会政治、技术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国际经营的关系比较密切,影响比较直接,称为一级影响因素。同时,企业还要把内部资源条件同相关的地区和国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确定企业对环境的配合和适应程度。

总之,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之前和进行的过程之中,对经营环境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寻找机会和避免风险。在探讨企业的经营环境时,不局限于企业本身,也不限于环境实体,而是综观企业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企业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随时会产生新的威胁和新的机会;企业也必须循序不断采用适时的反应行动,为自己开创新的环境。

3 国际商务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扩大销售是企业扩大国际商务的主要动机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市场容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一种产品的国内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世界的消费者人数和购买能力总量比国内大得多。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不会等到国内市场饱和以后才进军国际市场,一般都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时开拓。而且世界各国的市场需求差异很大,有些产品国内缺乏需求,而在其他国家却可能有很大的需求量。现在许多世界大公司一半以上的销售在国外,如荷兰的菲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等。当然并非只有大公司才能在国外扩大销售,在国际市场上活动的小公司很多,销售量也非常可观。这些小公司大都为大公司生产专业化零部件,产品以国外销售为主。

3.2 从事国际商务能从国外市场获得资源

在现代国际经济中,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并不是都在国内取得。其原因不仅在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的差别,也在于不同国家取得资源的成本差别很大,在国外获得的资源(包括)服务可能比国内更便宜。所以,获得资源的方式可以是从国外进口所需的资源。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发现:有些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产品直接在靠近资源产地的地方生产成本更低,于是产生到自然资源的供给地或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投资建厂的动机。其可能性在于:一方面,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再分工十分先进,以致这些分工后的操作非常简单,员工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便可达到操作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现代的运输和通讯条件非常先进,集装箱运输、宽体空中运输机和卫星通讯使得国外生产基地、产品销售市场及管理机构之间的空间距离已大大缩短。对企业来说,在紧靠资源供给地的地方直接投资还能起到控制资源的作用。

3.3 选择有利的销售市场

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对产品的销售市场和资源供给市场进行选择。国际市场差别很大,除了各国的自然差别以外,各国的税制差别、商务政策差别量体裁衣直接影响商务效益。同时,各个国家的商业周期不完全一致,在一个国家发展不景气时,在另一些国家可能还处于景气阶段。所有这些都给企业提供了不同的商业机遇。国际商务既然是“国际”的,它就不是只在一两个国家开展活动,在多个国家开展商务活动便有了选择市场、分散和规避风险的机会,即可在经济处于不景气的国家减少销售,而在经济扩张的国家扩大销售,在经济处于不景气的国家扩大购买原材料,而在经济扩张的国家减少购买原材料。企业也可通过自己的经营策略,利用不同国家的税制和商务政策差别转移风险,谋求更大的利益。

4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实施

4.1 制订战略实施计划

4.1.1 有明确的分阶段目标

分阶段目标是企业在实现战略总目标的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阶段划分的具体目标。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要对企业的战略总目标进一步确定实施阶段和分阶段的短期目标。

4.1.2 有明确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中为实施其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源重组活动安排,它规定了完成某一阶段计划或某一特殊行动的步骤和方法。

4.1.3 战略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战略在付诸实施时,必须把战略内容层层分解,明确企业各部门的任务和目标,从而在组织上保证战备任务的完成。

4.2 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控制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控制与评价系统。制定战略评价标准是进行战略控制的首要条件。它是指从战略规划所选择的对实行经营成果进行计量的关键点,一般是定量的指标,用来对战略实施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确定实际运行是否达到战略目标以及是否需要对战略目标进行控制和修正;控件和评价系统是将企业在全球实际经营的水平和成绩与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以便企业进行调控。

4.3 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战略制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与环境的矛盾会显现,这就要求战略调整。一般来说,战略调整包括三类:局部性调整,即对战略进行局部的修改,而不涉及战略目标的改变;职能战略调整,即对战略子系统的调整,它将涉及局部战略目标的改变;总体战略调整,即对涉及企业全局的基本战略方向的修改。

5 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1 企业环境因素

5.1.1 本国环境因素

首先,本国的市场容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形式的选择。其次,国内市场的竞争结构也会影响国际经营形式。再次,本国的生产成本也是值得重视的因素。最后,本国政府对出口与国外投资的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5.1.2 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特征

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特征对于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当企业发现目标国存在较高的政治风险如政治不稳定或当地政府有将外资企业没收、征用或国有化的倾向,法制不完善或执法不力,经济运行无序时,它会采用出口形式进入或非股权形式进入;反之,目标国政治稳定、法制完备、市场运行有序,则会促使企业倾向于采用直接投资形式进入。

5.1.3 目标国市场因素

目标国当前及未来预测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国际化经营形式的影响因素,如果市场容量较小,较低销售即可达到损益平衡,可采用间接出口以及技术授权等形式进入。反之,对有较大销售潜力的市场,可以采用设立国外销售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的形式进入。

5.2 企业内部因素

5.2.1 产品的战略地位

出于经营战略的需要,企业一般会投入大量资源到重点发展的产品上,而对于非战略重点的产品,则不会投入大量的资本,这不仅是因为没有必要,也是为了将资源集中到重点产品上去。因此,企业一般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品采取控制性强的进入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进入,而对一般产品则倾向于采取出口或技术授权形式进入,即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往往更多地采取拥有较少股权份额的合资经营形式。

5.2.2 产品和生命周期

随着产品逐渐进入成熟期,企业转而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或许可经营为主、出口为辅的政策。当企业把新产品的生产向国外转移时,它要在不同股权份额的直接投资之间作出选择,一般对于尚未进入成熟期的产品,企业倾向于选择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成熟期的产品,企业倾向于选择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成熟期的产品,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合资经营形式。

5.2.3 企业的技术水平

企业拥有的技术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采用控制性强的进入方式。但对于一些小项目的技术专利,企业也会放弃直接投资形式,而较多采用技术授权的形式,以免占用过多的固定成本。

5.2.4 企业的国际经营经验

初涉国际市场的企业往往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出口与非股权进入形式。随着国际经营经验的积累,企业会试探性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6 结语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由各种日益增多的国际商务活动组成的,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整体状态又赋予了国际商务活动更深刻的含义。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走向国外乃至全球的必然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战略的制定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是企业对经营环境和自身条件作出的全局性的战略思考;从长远来说,各国的经济通过世界产品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之间的这种联系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全球经济日益变为一种高度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机制。

参考文献

[1] 梁能.国际商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2000(03).

[3] 闫国庆.国际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威.竞争战略的三种定位[J].中国企业家,2004(12).

[5] 张海东.国际商务管理(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9(a)-021-03

作者简介:安岩梅(1982-),女,山西太原人,潞安集团经济师,本科,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全球化经营战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