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5-03-22 07:02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赵云峰
中国商论 2015年25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 赵云峰

我国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院现代企业研究所赵云峰

摘 要:加快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主要趋势。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的先进代表,其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本文通过对先进制造业概念的认识,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发达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现状研究 对策分析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化国家70%~80%的物质财富都产生于制造业。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全球化的推进,制造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先进制造模式。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主要趋势。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的先进代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

1 先进制造业的概念

所谓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先进制造业通常具有产业先进、技术先进和管理先进的特征,不仅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还运用先进的制造模式,代表制造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中的先进制造业指的是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以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总称。

关于先进制造业,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也展开了论证。美国学者最早于20世80年代末首次提出“先进制造”这一概念。构建理论模型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两种途径:理论系统研发和实践过程研发。一些专家用墨西哥的案例说明发展中国家也能生产出工艺复杂的先进制造业产品。部分学者发现手工劳作向计算机应用拓展以及应用系统性方法都可提高生产效率。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2 我国沿海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

天津、上海和江浙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是土地有限,水、电、煤、气等资源全部依靠外部供给,环保要求很高的现代化大都市。用工成本的攀升、资源稀缺的禀赋注定了只适宜效率高、收益大的产业立足。“三高一低”的制造业与落后的服务业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需要在提高单位产出上做文章。先进制造业作为引领科技革命新潮流的新兴产业,必然代表这些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也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心。

美、日、德作为世界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美国政府曾推出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先后于1990年、1993年和1997年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1998年进一步制定“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2004 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日本政府早在1980年就颁布了《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规划》;1985年制定《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实行税金扶持政策;1995年颁布日本科技根本大法,即《科学技术基本法》;1998年又通过《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一切都使得日本政府和地方机构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和激励性来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德国政府于2000年出台名为“生产2000”的制造业战略计划,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国内学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提升路径。目前,国内先进制造业最发达的省市以上海、山东、广东、江苏为代表。上海多次出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鼓励政策。“九五”确定电子信息、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同时,山东、广东、江苏也出台不同政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些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抓手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支柱产业,失去生产性服务业,至多只能算是制造中心与加工基地,或者是消费型城市,不可能对长三角和全国有强劲的辐射力,更不可能成为联系国内外、在全球经济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会导致制造业的空洞化,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加快发展这些地区先进制造业的有效途径。我国资源欠发达地区应该将先进制造业定位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中心,通过制造业升级形成新一轮竞争优势。未来5年至10年,选择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现有制造业结构为基础,其竞争力只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总结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运用管理学知识,从企业微观层面进行论证;国内学者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逐步涉入这一领域,而针对先进制造业的研究相对缺乏。从目前现有文献来看,多是从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和提升途径入手做定性分析,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现有文献较少论证先进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对其效率的影响;并以此为背景,分析全球价值链下本土先进制造业品牌缺失与外资对本土制造业技术、市场锁定的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提出“品牌是源,产业链是流”的观点,结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现实融合度,提出全球化格局下摆脱外资主导的先进制造业效率提升难、塑造本土品牌难、产业升级难、可持续发展难等现实困境的具体解决举措,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发展本土先进制造业的有效措施,并希冀为此建言献策。

3 我国发达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转型

实际上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形来看,这些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不断下降日渐明显。2012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1548.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4%。在先进制造业中除医药制造业与去年同期相比为正增长外,其他产业均为负增长。以上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向发展态势,这一趋势若继续延续下去非常不利于该地区核心产业的发展。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处理更好?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先进制造业的新品开发能力是否更有针对性。与劳动效率这一传统指标相比,新品开发水平(即先进制造业新品产值与企业所有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更有利于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更符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基调。经过分析就会发现,12年来这一指标不增反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由2000年时的0.2451下降至2011年时的0.0109,降幅达95.53%。与此同时,信息化工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医疗设备及仪器制造的新品开发水平都分别下降了61.17%、24.61%、26.74%、8.13%和29.98%,说明2010年及其之前先进制造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品,而量增的同时质的下降,使先进制造业能够从事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的能力不断下降,并在2011、2012年逐渐突显出后劲不足、创新乏力、利润下降的现象。这一现状若不及时扭转,受第三次工业革命和3D打印机的后期影响,先进制造业很可能会形成高端产业低端化生产的畸形现象,重复传统制造低技术、低创新和低效率的老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很有可能贻误“赶超”良机,落居全球价值链底端。

参考文献

[1] 王慧,杨同芝.制造业成本领先战略:价值链视角[J].商业会计,2011(14).

[2] 银凤玲.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3] 叶秋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3(8).

[4] 赵馨燕.作用与价值链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8).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9(a)-151-03

作者简介:赵云峰(1983-),男,天津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产业经济、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研究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