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浅析

2015-03-23 14:3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期
关键词:环保产业政策研究走出去

刘 婷 李 霞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北京 100035)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浅析

刘婷李霞

(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北京100035)

【摘要】本文在对环保产业内涵和特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意义和基础条件,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以下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环保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和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健全环保产业“走出去”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关键词】环保产业;走出去;政策研究

引用文献格式:刘婷等.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6):117-120.

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国际潮流。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扩大市场需求,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要有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作为支撑,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也将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8年,联合国发出“绿色新政”倡议,将环保产业作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绿色增长的新引擎。我国已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目前国际环保市场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尽快实现中国环保产业由大变强,不仅要立足中国国内、扩大内需,更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环保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鼓励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扩大环保技术、产品、服务输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

1环保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1.1 环保产业的内涵

国际上对环保产业的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物减排、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即针对“末端治理”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和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又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量最小化的“清洁生产”和对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产品使用后最终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追踪、定量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生命周期”管理,它涉及到产品生产、使用、废弃物处理处置或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

大多数欧洲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等采用狭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加拿大、印度、日本则采用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但总的来说,国际上认为狭义的环保产业定义是环保产业的核心。

目前在我国,由于环境对象本身的宽泛性和关注该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实践中给出的环保产业定义存在很大差异,我国环保产业依然没有官方认可或使用一个统一的定义。环保产业定义在范围以及可操作性上仍然有需要进一步讨论的空间。由于我国缺少统一的环保产业定义,定义的模糊或不一致直接导致了统计口径的差异,使国内现行的各种环保产业统计出现“各说各话”的尴尬局面。

1.2 环保产业的特点

环保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一是政策需求驱动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决定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及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和控制水平,由此决定了环保产业技术需求的方向和水平。同时,环境执法和环保投入也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实际需求。例如,S02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就带动了脱硫产业的发展;火电厂标准中NOx控制在100还是200,直接与催化剂产业相关。

二是广泛关联性。严格地说,每个生产部门、每个工业过程都会产生污染物或副产品,都会有预防和治理污染的需求,都有环保产业的介入和生存的空间。可以说,环保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多个重点行业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作用,涉及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工程和服务等多个领域。

三是依附性。没有产污过程和环节就没有环保需求,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目标标准的约束就没有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环保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依赖性的、附属性的产业,不能脱离其它产业而独立存在。四是公益性。环保产业是为防治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其根本任务是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解决环境问题,而环境保护本身就具有公益性,也就是说,环保产业服务的目标是公益性的。

2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环保产业“走出去”符合我国“走出去”大背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需要,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顺应潮流,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全球,适时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境外投资,将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的对外开放战略,逐步向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些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也明确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实施环保产业“走出去”战略,扩大环保技术、产品、服务输出,对于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环保产业“走出去”作为对外投资绿色化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可持续投资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伴随各行业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能耗和污染有可能给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和损失,有必要将环保产业作为重要支撑和手段,缓解东道国的环境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投资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投资的绿色化和健康发展,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树立和维护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对外投资提供保障。

2.3 环保产业“走出去”是我国环保产业提升竞争力,营造未来新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除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外,及早谋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环保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对寻求我国未来新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实施环保产业“走出去”,不仅有利于拓宽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而且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带动环保产业升级、反哺环保企业水平提升,对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基础条件

多年来,在环境治理和环保政策措施的驱动下,我国的环保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物质基础。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2.4万家,从业人员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3万多亿元,年营业利润2777.2亿元,年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27.2%。其中,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两个领域年均增速分别达28.7%和30.5%。依此计算,预计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有望达到6000亿元和5000亿元的规划目标。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保政策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不断加严,环境保护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环保产业仍将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

二是产业水平不断提升,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实力支撑。10多年来,中国在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环保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研发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已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环保技术逐步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例如,火电脱硫、脱硝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超滤膜水处理技术、电除尘技术位居世界领先水平。众多环保企业通过国内的工程项目实践,在风电、太阳能、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处置、垃圾处理以及烟气脱硫脱硝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运营经验,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已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是国际环保市场稳定增长,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需求保障。据美国环境商业国际公司(EBI)统计,2011年全球环保产业市场规模达8660亿美元。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发展中国家环保市场在世界的地位显著上升,并在今后15-20年内仍将维持较快速度增长,环保产业和市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明显。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在性价比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对东盟国家和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更具有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政治互信等优势,环保技术和产品更适合这些市场的需要,这些都为我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问题与障碍

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第一,政策扶植不足。由于环保产业本身具有政策需求驱动性、高关联性和依附性的特征,自发地、独立地走出去的难度较大,需要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但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行为约束和环境风险管理也为数甚少,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多以点对点、订单式合作为主,具备实力的环保企业依托大型企业的工程总包项目“借船出海”,或利用企业所在专业领域的资源和基础,依靠专有技术单独走出去的路径并不顺畅,环保产业“走出去”缺乏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第二,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规模偏小,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低,产业发展层次和结构还不尽合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环保技术研发能力,我国环保企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亟待开发。需要不断增加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争取抢占科技制高点,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先机。

第三,市场信息缺乏。当前阶段,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无力为“走出去”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国外行业准入要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状况等信息不了解,不熟悉国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特别是对中国引进吸收再创造的环保术与产品的知识产权的认可度,没有及时、稳定、可靠的项目来源渠道以获取有价值的项目投资信息,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生态等情况以及合作国外公司的诚信情况不了解,导致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勇气,力不从心,主动性不够,无从下手,无法确定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和适宜的合作深度,对海外投资的安全有担扰。

第四,手续繁杂成本高。相对于进口项目和国内项目,“走出去”项目的交流运输程序繁杂,涉及海关出口手续多,企业对于办理出关手续时在生产标准、设备标准、设备运输等方面的要求不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走出去”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与代理公司及业主反复协调,工作量是进口项目的3-4倍,项目周期较长。由此带来的相关手续费、人工费、人员出国费、宣传材料费成本费用较高。

第五,宣传推广渠道少。目前,不仅国内企业对国外的情况不掌握,国外对中国的环保政策、标准、技术和产品也不了解,没有有效的平台,让国外了解中国企业的实力、技术优势和样板工程,亟需开辟相关渠道,宣传中国环保进展和成果,帮助和推介中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增进国内外企业互信。

第六,人才支撑能力弱。高端国际化人才缺乏,能够提供法律保障、语言沟通、技术研发支撑服务的专家团队不足,人才交流与引进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5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在当今全球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建设“一带一路”、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保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走出去”的意愿,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但在此过程中企业还存有一些顾虑,产业发展还存有一些障碍,需要相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环保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全面研究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优先领域、交易模式、目标国别、具体途径以及政策需求,制定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的规划、措施和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行为约束和环境风险管理,完善对外合作机制,为环保产业“借船出海”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资金、货物、人员往来创造更加便利化的条件。完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财税政策,落实支持环保技术出口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深化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和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环保企业发行债券或境外上市,灵活应用金融手段和投资杠杆,加大对环保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税支持力度。

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和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推动和参与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优秀环保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加快关键核心环保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引进、消化、集成和创新。通过合作、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战略资源,强化技术能力,培养国际化商务、技术专业人才,改变过去低成本竞争的模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环保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以过硬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中国环保产业的良好形象。

第三,健全环保产业“走出去”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政策与信息服务平台,梳理并发布实时准确的境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导向等信息,收集具体项目信息,发布风险提示与预警,分类分送,加强指导,帮助企业提高“走出去”的主动性。构建宣传交流平台,规划和推进高层次环保产业合作,通过各类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国际环保产业论坛等形式构建区域性的环保产业合作网络,拓展宣传交流渠道,介绍中国的环保政策和标准,宣传中国环保进展和成果,展示中国企业的实力、技术优势和示范工程项目,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提高中国优势环保企业的知名度,增进投资合作互信。构建咨询服务平台,整合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的资源,构建专家支持团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组建产业或企业联盟,引导环保企业“抱团出海”。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强环保装备标准的研究和编制修订工作,促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国内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宣传推广中国标准,强化中国标准输出、标准互认、区域标准共建,组织编制双边互认的装备标准清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选派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对外援助中,对能够认同、接受中国标准的受援国家,给予资金与项目上的倾斜。

6研究小结

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国际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要有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作为支撑,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也将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目前国际环保市场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尽快实现中国环保产业由大变强,不仅要立足中国国内、扩大内需,更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环保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鼓励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扩大环保技术、产品、服务输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本文在对环保产业内涵和特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意义和基础条件,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以下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第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环保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和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环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健全环保产业“走出去”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曾贤刚,吴雅玲,李宏颖.欧盟环境产业统计方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10(11).

[2]刘启风.关于环保产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保产业,2015(06).

[3]吴晓青.加快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3(03).

[4]刘援.中国对外投资环保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19-21.

[5]曹春苗,胡涛.我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与贸易环境影响的估算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77-80.

[6]尚宏博,王华.建立推动机制应对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1):12-17.

[7]安祺,王华.环保非政府组织与全球环境治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1):18-22.

[8]张彬,李丽平.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与全球环境治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1):23-27.

[9]李霞.湄公河下游国家水质管理状况与区域合作前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16-18.

[10]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14.

[1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3年关注问题报告:环境与社会[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5-27.

[1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28-45.

[1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绿色发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74-87.

[14]刘援,郑竟.环境风险管理国际规范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环境管理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13-16.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Going Global” Strategy of China

LIU TingLI Xia

(China-ASEA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Center,Beijing 10003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sect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c condi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going global” strategy,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obstacles of this strategy,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promot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going global”.First,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guide and standardize,make full use of market mechanism,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to “go out”;Second,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own ability construction,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Third,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going out” service system,build th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Fourth,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and to promote the Chinese standards of “going out”.

Key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Going Global;Policy Research

作者简介:刘婷,工程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和工业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5)06-0117-04

猜你喜欢
环保产业政策研究走出去
环保产业O2O商业模式探讨
环保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研究分析
发展环保产业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高校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内涵、特征及价值
保育员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中国能源CO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