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5-03-27 04:19唐丕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强国学者建设

唐丕跃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 韶关512026)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后,开始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随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研究不断深化。十八大之后,党又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是把相关研究推向新的高潮。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成果的回顾,分析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若干思路,这对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主要成果回顾

按照切入点的不同,学界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内涵、历史演进、衡量标准、建设重点、实现路径、国际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内涵研究

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包含“靠文化强国,把文化作为手段;建成文化强国,把文化作为目的”这两层意思。[1]有学者则认为“强”是一个具有比较性的修饰语,“文化强国”乃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的文化更加强盛。[2]有学者指出,文化强国的直接意思就是要通过对文化的重视和发展来使国家强大起来,它是关于“发展什么”的问题。[3]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的内涵体现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建设“文化强国”的主线、目的、落脚点是什么的问题,四目,即文化强国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社会文化生活、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新局面。[4]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某个侧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例如,认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三大支撑;认为文化的全面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最基本立足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强国的本质要素;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虽然学者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性的概念,学界在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涵的研究过程中,其大多是对文化强国本身进行解释,描述性的分析多于规范性的界定,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没有严格按照下定义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明确的界定。因此,从社会主义的属性出发,清晰地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内核,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党对文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一部中共党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因此,从历史发展角度探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历史演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学者对社会主义文化强思想的历史演进分为四阶段,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战略,三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理论,四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强国战略。[5]有的学者则重点研究了习近平的文化强国战略思想,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方面发展了文化强国的思想,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6]而有的学者则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出发,认为新时期党的文化强国思想经历了三大跃升,一是培养“四有”新人:文化改造到“文化强人”的思想跃升;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到“文化强党”的思想跃升;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思想跃升。[7]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研究

1.“二标准说”

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文化强国,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坚持和提高文化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并使文化成为德育、智育的一种重要资本;二是对文化的观察视野和理解程度予以扩大化和深刻化,懂得了文化必须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8]

2.“三标准说”

有学者认为文化的强盛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这三个方面。[9]也有其他学者指出文化强国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相对强大,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能力相对强大,以及国民素质相对比较高这三个方面。[10]

3.“四标准说”

有学者指出,文化强国取决于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潜力充分激活、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拥有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这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11]

4.“五标准说”

有学者认为文化强国应该有五个标准来衡量,除了“四标准说”所提到的四点,还要求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要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12]

5.“六标准说”

还有学者对文化强国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认为文化强国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且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以及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等六大方面。[13]

虽然不同学者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概括不一,但都认为文化强国应包括文化要有创新活力、文化产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及文化人才要充分涌现等基本要素,可见,学界在此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基本共识的,这将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学界还没有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指标体系与测评机制,从定量方面去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者只是定性地提出一些衡量标准,缺乏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

(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研究

有学者认为,建设文化强国需要着重强调在全社会强化公民意识和提倡五种精神(信仰精神、超越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宽容精神)。[14]有的学者则强调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三个关键:一是对内而言,建设文化强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关键。二是对外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关键。三是对文化创造本身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是关键。[15]也有学者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强国建设首先要保障文化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根本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优秀传统文化安全。[16]有学者从文化贸易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世界文化强国必然是一个全球文化贸易的大国,主张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要在树立对外文化贸易的核心优势、确定目标市场与包容多元文化、形成东中西部文化外贸大格局等方面着力,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强国。[17]有的学者则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出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具有2 1世纪特征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18]另外,有学者从文化立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文化立法在框架结构上主要应当包括:文化基础立法、文化事业立法、文化产业立法、文化权利立法。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明确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任务。

综上,学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但在认识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没有形成共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这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点,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

(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研究

1.“三大路径说”

有学者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三大具体路径,一是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19]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强国建设要从三方面推进,一是要重视文化软实力,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时代精神等方面对整个世界的辐射力、引导力和渗透力。二是要警惕没有文化的文化产业。三是要确立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实现国家、人民和政党利益的统一。[20]

2.“四大路径说”

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一是必须提高党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二是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吸纳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四是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1]

3.“五大路径说”

有学者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探索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一是创新思想,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先进理念。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实现文化体制建设的全面创新。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架构。四是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强国的理论研究。五是培育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22]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对内的五种战略路径来实现,即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支撑、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和文化产业驱动。[23]

4.“八大路径说”

有学者认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顺应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一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全社会的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活力。二是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的体制弊端。三是要构造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四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五是要推动文化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六是要加快文化立法。七是要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八是要按照文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文化建设。[24]也有学者认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高度重视文化传媒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25]

(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

有学者反思了欧洲经验,得出几个重要的启示:一是摆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为主。二是摆正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两者互动,促成文化强国的力量。三是批判与创造相结合,更加重视创造。[26]也有学者对当前国外文化强国评估指标的研究趋势、指标构建方法、理论基础、指标选择标准及指标体系维度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要加大对文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多种方法的结合;在指标选择上,要注重“质”的评估和“量”的测量;要重视文化评估指标的理论研究;在构建文化强国指标体系时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色等。[27]

而较多学者则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研究国外文化强国建设的经验,如有人较早就对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的发展予以关注,认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有:一是积极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新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文化产业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科学、高效、协调的文化管理体制。四是组建行业协会,强化协会的管理作用。五是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队伍。[28]也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世界文化强国建设的经验,认为这些国家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国家战略,并通常采取制定法律法规、成立独立机构、加大财税扶持、重视海外市场、培养年轻人才等多种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29]有的学者则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我国文化立法要加强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立法、提高文化产业立法层次、构建文化产业立法体系等。[30]而其他学者则指出日本是通过国家政策立法、政府各部门合力助推、准确捕捉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建立知识产权法律秩序、追求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等举措,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强国。[31]

二、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综上可知,学界从多元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为今后深化相关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深度不够

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揭示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成果可圈可点,但是相关研究仍没有形成广泛认同的观点和结论,例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它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等等。而且泛泛而论的研究成果较为常见,有真正学术价值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果较为少见。总之,大多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今后,需要加大在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内涵界定、衡量标准以及文化强国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领域欠广

目前,学界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概念界定、历史进程、推进路径和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这一研究的进路是合乎逻辑的,也是今后重点推进的研究领域。但从整个研究领域来看,在文化强国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略显不足。例如,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中国古代文化强国的比较研究尚处空白状态;对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教训总结得较少;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国情背景研究不深;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研究不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例如,相当一部分研究要么把研究焦点放在理论层面,要么把研究焦点放在操作层面。很多学者虽然自觉地意识到国外的经验和国外相关理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但往往是总结外国的经验相对较多,而总结国内的经验相对偏少,没有清晰认识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2]11国际经验和国外理论只是外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忽略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身的社会主义前提和中国实际。

三、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思考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概念内涵的研究

明确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是推进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概念是由“社会主义”和“文化强国”两个概念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复合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在党的重要文献并没有作出清晰的界定,学界对这一概念也存在着多元而非一元的理解。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概念内涵的研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重点明晰它的本质属性,并要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文化大国等概念之间的差别。

(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的研究

建设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当然有其必然性,也就是说这一战略的实施是有其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的,但是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相关研究仍显单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因此,如何结合新形势和新环境,尤其是结合“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揭示其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应成为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党在文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教训研究

目前虽然已有学者对党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但对新中国成立后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教训的研究还不多。恩格斯曾指出:“从亲身经验中学习,从本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33]325今后,我们要认真研究党进行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把握其历史演进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党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出现的失误与教训,这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四)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研究大多是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某些方面去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途径和对策,从价值层面出发的探讨较多,而较少从可操作性的层面出发去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今后在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路径和对策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增强对策思路的可操作性,以促进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务实的方法与对策。

(五)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前提背景的中外比较研究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研究过程中,已有相当多的学者能够立足国内外,对欧美、韩日等文化强国的建设经验进行研究。但是一些基本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尤其是国外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背景是什么?与当前中国所基前提和所处背景是否有类似的地方?国外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程度上才着力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建设文化强国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历史性因素?等等。科学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国外文化强国的发展历史和对中国国情有清醒的把握,这样才能在中外比较研究中发现文化强国建设的一般性历史规律。因此,今后在相关研究中,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比较意识,注重加强对文化强国建设前提背景的中外比较研究,以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比较借鉴。

[1]周文彰.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J].学习月刊,2012,(2).

[2][9]蒙一丁.文化强国内涵探析[J].长白学刊,2012,(3).

[3]陈智慧.文化强国的逻辑要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唐丕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强国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刘晓玲,梁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J].求索,2011,(12).

[6]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J].人民论坛,2014,(25).

[7]吴仕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思想的三大跃升[J].前沿,2013,(3).

[8]毛志成.文化强国的高标准[N].中国文化报,2011-11-6.

[9]赵峰.“什么是文化强国”[N].学习时报,2011-10-31.

[10][14]温宪元.中国文化强国的使命与方略[J].广东社会科学,2012,(6).

[11]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J].人民论坛,2011,(10).

[12]游炎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福建理论学习,2011,(10).

[13]陈晋.建设文化强国的三个关键[J].党建,2012,(4).

[14]李慎明.文化强国要首先保障文化安全[J].国企,2012,(1).

[15]花建.文化强国理应是文化贸易大国[J].今日中国论坛,2012,(4).

[16]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3).

[17]郭建宁.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18]陶东风.什么是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J].当代文坛,2012,(1).

[19]吴桂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3,(2).

[20]胡洪彬.文化强国: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福州党校学报,2012,(2).

[21]陈少峰.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2).

[22]齐勇锋.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涵与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1).

[23]张国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1,(21).

[24]朱孝远.欧洲文化强国如何由衰及兴[J].人民论坛,2012,(24).

[25]李志,李建玲,金莹.国外文化强国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6]刘小蓓,石应平.世界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7]刘汉文.文化强国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借鉴[J].当代电影,2011,(12).

[28]李果仁.世界文化强国立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2).

[29]张暄.政府助力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电影评介,2012,(17).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猜你喜欢
强国学者建设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