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颍州刘氏女性诗人述略

2015-03-27 20:37邱瑰华
关键词:刘氏家族

邱瑰华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汝颍风流,卯金为最。孝威诸妹,有天人之誉矣。”[1]33这是清人陈维崧对清初颍州刘体仁家族女性诗人的赞誉。刘体仁(1624—1684),明末清初颍州府颍上县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考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吏部郎中等官。他雅好文艺,工诗善画能琴,著有《七颂堂集》《识小录》等。其家族中的女性李长宜、刘何减、刘令佑、汪静仪和刘振之女(佚名)、刘佐临之女(佚名)①刘令佑,清徐树敏、钱岳《众香词》和徐乃昌《闺秀词钞》皆作“刘令右”。汪静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作“汪静宜”。,皆喜读书,好诗词,有作品存世,诗集亦有文献著录。明清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出现了繁盛局面,安徽籍女作家数以百计,而处于皖北地区的颍州府女性作家却寥若晨星②依据清宣统三年行政区划统计。颍州府“领州一,县六:阜阳、颍上、霍丘、亳州、涡阳、太和、蒙城”。见《清史稿卷五九·志第三四·地理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屈指可数,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仅21位,其中颍上籍的有六位,皆为刘氏家族女性③包括籍贯为颍上及嫁归颍上的外省籍女性。,且主要集中在清初顺治、康熙时代。那么,何种因素促成了刘氏家族女性创作群体的形成?对今天皖北的文化发展又有何启示意义?笔者仅就所见资料,予以简要分析。

一、刘氏女性诗人群体列述

李长宜,生卒年不详,顺、康间在世。刘体仁从侄刘搢妻。刘搢,字子方,刘体谦子,顺治己亥年(1659)进士,知洪洞县(今属山西省临汾市),《重修安徽通志·人物·宦绩》有传。李长宜生平资料仅有片言只语,存于当时人的记载。清王士祯《居易录》卷十云:“颍川刘氏闺阁皆知书。同年公勇吏部往,为予述其女侄名第五,幼工诗,兼能古文。从侄搢妻李氏亦工诗。予壬子使蜀时,搢令洪洞,李以诗卷来相质,今皆殁矣。”[2]卷十《居易录》写作时间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四十年(1701),据此知李长宜在康熙四十年(1701)前已去世。又据清陈维崧《妇人集》知李长宜为“中丞某女孙”,著有《云锦楼诗》:“颍水刘公勇比部(名体仁)寄王推官家集数种,中有《贤媛诗》三种。一名《云锦楼诗》,系进士刘搢妻李氏著。李氏,中丞某女孙。……《云锦楼·偶成》一绝曰:‘花前闲步数蜂须,霁色初晴小院隅。巧试金钗移日影,阑干划处损红朱。’”[1]33李长宜《云锦楼诗》已佚,现存《偶成》《梦江南·寄三妹刘何减》《点绛唇·春闺》《画堂春》《惜分钗》《秋波媚·同诸女伴游园》等诗词六首,散见于清陈维崧《妇人集》、清徐树敏、钱岳《众香词》和《乾隆颍州府志·艺文志》。

刘何减,生卒年不详,顺、康间在世。贡生亓敬存妻。刘体仁从侄女,刘佐临第五女。刘佐临,字舆襄,顺治己亥年(1659)进士,授兖州府推官,《重修安徽通志·人物志·宦绩》有传。刘何减著有《镜阁诗集》,今已不存。现存《咏怀》《春晚吟用考功叔父郊游韵四首》《田家行》《浪淘沙·初秋见庭柳》等诗词七首,散见于清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乾隆颍州府志·艺文志》和清徐乃昌《闺秀词钞》。

刘令佑,字伊只。生卒年不详,顺、康间在世。刘体仁侄女,宁某妻。宁某为刘体仁外甥贡生宁擢之子。刘令佑不仅工诗善文,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篆刻。清王士祯《居易录》卷十云:“颍川刘氏闺阁皆知书。同年公勇吏部往,为予述其女侄名第五,幼工诗,兼能古文……第五之女侄名令佑,嫁为公勇甥宁擢益贤子妇,今年才二十,诗词、书迹以至金石、篆刻皆臻妙,何巾帼之多才也。尝为予刻二小印,款云‘颍川女士’。”[2]卷十刘令佑著有《涓亭集》,惜已佚。现存《西湖听莺曲二首》《浣溪沙·春暮》《天仙子·咏水仙》《踏莎行·夏闺》等诗词五首,散见于《乾隆颍州府志·艺文志》、清徐树敏、钱岳《众香词》和清徐乃昌《闺秀词钞》。

刘氏,生卒年不详,顺、康间在世。秀才刘振女。所著《宝田堂诗》,已佚。今仅见《雪夜》一诗残句,载于清陈维崧《妇人集》:“颍水刘公勇比部(名体仁)寄王推官家集数种,中有《贤媛诗》三种。……一名《宝田堂诗》,秀才刘振女著,俱可诵。……《宝田堂·雪夜》起句曰:‘雪飞忽满径,入夜合瑶天。’”[1]33

刘氏,生卒年不详,顺、康间在世。进士刘佐临女。著有《纫兰轩诗》,已佚。今仅见《新月》一诗及《樱桃》诗残句,载于清陈维崧《妇人集》:“颍水刘公勇比部(名体仁)寄王推官家集数种,中有《贤媛诗》三种。……一名《纫兰轩诗》,进士刘佐临女著。……《纫兰轩·新月》一首曰:‘宿雨夕方歇,云闲天气清。星河仍欲净,凉月复来迎。帘卷花初好,萤飞火自明。虚檐移凳久,新茗听莺声。’又《樱桃》起句曰:‘竹实方成笋,朱樱巳及时。’”[1]33

汪静仪(?—1669)①吴山《挽汪静仪》诗注曰:“静仪乙巳归公勇,己酉覆舟而逝。”以此推汪静仪卒年。见清邓汉仪《诗观初集》卷十二,清康熙慎墨堂刻本。,字稚娴。南京人。康熙乙巳年(1665)归刘体仁为侧室,康熙己酉年(1669)回颍上途中覆舟而亡。汪静仪诗作,今仅见两首绝句,载于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汪静宜”条:“刘公勇吏部姬汪氏静宜,字稚娴,金陵人。有诗云:‘长信不知君意切,相思犹隔两重云。不须更买《长门赋》,但画蛾眉以待君。’‘六月高风振海吹,遥遥亲舍白云陲。谁知天上芳菲泪,湿却新愁似断丝。’康熙丁未在京邸作也。逾年归颍,至青县,覆舟死。”[3]卷十二,287汪静仪亡后,同时代女诗人吴山(字岩子,安徽当涂人)作有《挽汪静仪》诗一首以纪念:“芳兰润玉真堪惜,石火风灯幻特微。何处美人成解脱,鳞鳞鱼胜洛神归。”[4]卷十二另一女诗人陆羽嬉(字酌泉,江苏泰州人)填《忆余杭·挽汪静仪》一阕以悼念:“解脱信传春已暮,星旌丹旐云中辂。夜来明月晓来风,魂断大河东。从前心事无由说,飞絮漫天江水阔。兰摧玉折被人怜,异路隔重泉。”[5]卷六

二、刘氏女性诗人群体形成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炳炳大盛,然而女性作家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四千多位有著述可考的女作家,主要集中于苏、浙地区。安徽籍女性作家总数仅逊于江苏、浙江两省,位居第三。皖籍女作家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南多北少的状况,主要集中在沿江和南部徽州地区②根据清末行政区划,安徽省领安庆、庐州、凤阳、颍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八府,广德、滁州、和州、六安、泗州五个直隶州,分辖四个州,五十一个县。见《清史稿卷五九·志第三四·地理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傅瑛主编的《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是目前收录安徽女性作家最多的文献[6],共收明清时期作者六百一十七人,其中淮河流域包括庐州、凤阳、颍州三府和滁州、和州、六安、泗州四个直隶州共一百五十七人,占约百分之二十五;沿江和南部徽州地区包括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五府共四百六十人,占约百分之七十五③数据均据《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统计。。由此可见皖籍女作家在地域分布上极端不平衡。仅就皖北的颍州府(含今行政区亳州、涡阳、蒙城、利辛、阜阳、颍上、临泉、界首、阜南、霍丘)和皖南的徽州府(含今行政区江西的婺源,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徽州、黄山、黟县、祁门)比较来看,颍州府女作家仅二十一人,而徽州府的歙县一县女作家就有一百一十八人。实际上,从人口分布来看,颍州府的人口远多于徽州府,以清嘉庆十七年(1812)的人口统计为例,颍州府人口约三百九十六万,而徽州府人口约二百零六万。[7]1284

皖籍女作家在地域分布上出现南多北少这样的状况,与地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紧密相关。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作家地域分布基本上与政治、经济、地域文化、学术发展状况相一致。明清时期安徽南部较北部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学术繁荣。如桐城是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故里,桐城派是影响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文学流派,享有“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美誉。姚鼐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主讲于在安庆的敬敷书院,泽被乡里;徽州是闻名天下的“徽商”的故里,遍及苏、杭等全国各地的“徽商”,把创造和积累的大量财富带回家乡,建造家园,创办书院,寄望后代以文入仕,光宗耀祖。经济的繁富带来了教育的普及和读书习文的风气,出生于这些地方的闺秀,有了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有了更好的文学熏陶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也就有了创作的可能。[8]213

皖北地区的女作家较少,而颍州刘氏女性诗人能够“一姓独秀”,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家族文化的影响。

刘氏世代为书香门第,重视以诗礼传家,女子亦深受家风浸染。刘氏七世祖刘九光(1556—1621),字文孚,号含轩,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有《元文堂草》。自他之后,刘氏中举人、中进士者,代不乏人。最为著称者为顺治十六年已亥科(1659),刘氏家族中刘佐临、刘壮国与刘体谦之子刘搢,同登进士榜①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顺治十六年已亥科(1659)。第一甲三名: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第二甲九十六名:……袭在升、刘佐临、李廉士……;第三甲二百七十七名:……刘壮国、蒋弘道……刘搢、李鼎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646-2648页。,故有“同榜三进士”之嘉誉。刘氏男性重视读书,致力作文,以求科举仕进。刘氏女子生活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自幼便好读史诵经,吟诗能文。刘体仁曾记述侄女刘何减幼时读书之事:“侄女幼寡言笑,其弟承初入塾,余见其所诵鲁论,各标数语,至《事君》数章,驳注云:‘事君本不求荣,何辞辱?’惊问出何人,则侄女所阅也,时年十二三矣。诗名《镜阁》,则余名其所居之阁也。”[9]286刘何减之聪慧颖悟,好学深思,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刘氏家族成员之间以风雅相尚,有着良好的吟诗唱和风气。在传统社会中,女子鲜有受教育的机会,其文学修养多因为家族内部影响,在诗词唱和之中,耳濡目染,切磋琢磨,既丰富了诗文创作,又提高了写作技艺。刘氏家族六位女性作家有五位曾撰有诗集。虽然她们的诗集已经亡佚,但从现存零章断简中,仍约略可见她们与家族成员之间的寄赠、唱和情况。如刘搢妻李长宜现存六首诗词中,就有《梦江南·寄三妹刘何减》词一首:“家园好,花事说东皋。国色有人欺芍药,乡心昨夜寄樱桃,镜阁梦迢迢。”另有《秋波媚·同诸女伴游园》一阕:“芳堤对面逐清流,女伴喜同游。世外逍遥,园中雅致,疑步瀛洲。苍松祖植今垂影,易代几春秋。助人高况,草堂行径,远水轻鸥。”刘何减现存七首诗词中,就有与叔父刘体仁唱和诗《春晚吟用考功叔父郊游韵四首》:“连朝积雨锁寒烟,榆荚缘阶似碧钱。正欲栽花系春住,丝房蚕子报将眠。”“长廊夕霁晚风轻,飞鸟穿林若送迎。坐爱红芳人不寐,湖光皓月两争明。”“初晴天气净尘沙,碧柳疏篱相映斜。忽忆韶光三月半,卷帘愁对一丛花。”“垂帘燕子数相窥,正是闲人默坐时。满院落花春不管,黄莺啼过绿杨枝。”

刘氏为官宦之家,得以结交当世名流,藉以传播女性作家的作品。《孟子·万章下》中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游宦天下是传播乡邦文化最好、最有利的途径。刘氏家族中的刘体仁、刘佐临、刘搢等对其家族女性诗人的创作和名声传播影响很大。刘体仁是刘氏家族中诗名最显著者,《清史稿》本传曰:“刘体仁,字公勇,颍州人。顺治中进士。有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官考功郎中。体仁喜作画,鉴识甚精,又工鼓琴。与汪琬、王士祯友善,著《七颂堂集》。士祯称其诗似孟东野。”[10]刘体仁与王士祯交往密切,两人的诗集中有大量互相酬赠唱和之作。王士祯是当时的诗坛盟主,刘体仁曾把家族女性的诗集三种寄给王士祯①据清陈维崧《妇人集》卷二:“颍水刘公勇比部(名体仁)寄王推官家集数种,中有《贤媛诗》三种。”此中“王推官”即王士祯,他于顺治十六年(1659)被选任扬州推官。。这样,借助王士祯的地位和影响,刘氏家族女性诗人的诗名也为世所知。如王士祯在《居易录》和《池北偶谈》中都有关于刘氏家族女性诗人的记载,他又与陈维崧有交往,陈维崧便在其《妇人集》中选评刘氏女性诗人的诗词作品并转录王士祯关于她们的记载。徐树敏、钱岳的《众香词》及其后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徐乃昌的《闺秀词钞》等也选录有刘氏家族女性诗人的诗词,进一步扩大了她们的名声,也使今天的我们得以了解她们的著作情况。

刘氏家族女性随亲属仕宦而游历四方,一方面得以增长见闻,丰富她们的创作内容;另一方面得以结交士人和名媛,有利于传播她们的声名。如刘体仁的侧室汪静仪去世后,同时代女诗人吴山作诗《挽汪静仪》、陆羽嬉填词《忆余杭·挽汪静仪》以悼念。实际上,不惟刘氏家族女性,清时颍州府另外一个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张襄亦如此。《民国重修蒙城县志·列女·才媛》载:“张襄,号云裳,武进士殿华女。资质秀丽,赋性聪颖。幼读书辄成诵。十岁能文,兼工诗词,擅书画。所绘人物、花草、昆虫如生,得者皆珍同片羽。随父居苏州参将任。年十八于归,适吴门汤贡士次子云林。云林少登词垣,随夫供差京师,未几,病殂。所作文词,乱后多散佚,画尚留鸿爪,诗见《志余》。”[11]张襄随父官苏州,拜齐梅麓为师;又入碧城仙馆,与当世名媛吴藻、沈善宝等同为苏州名士陈文述门下女弟子,曾著有《支机石室诗》《织云仙馆遗稿》《锦槎轩集》,惜均已亡佚。但从其所存《丙戌春日侍太夫人邓尉探梅二首》《丙戌春沈采石为予作邓尉探梅图,吴苹香为制乐府,走笔奉谢,即送苹香归钱塘》《木渎道中送齐梅麓师重游光福》《家大人招梅麓师同为邓尉之游喜赋》《题定之夫人梅林写影图》《谢友人菊夫人惠题拙稿》《寄仲绾叔持两姊》《金缕曲·和陈芝楣观察原韵》等诗词中,足可见其交游之广泛。

三、结 语

刘氏家族文化成就了刘氏女性诗人,刘氏女性诗人也从一侧面反映了刘氏家族文化的兴盛与影响。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研究妇女问题,认为女学关乎中国的生存与消亡、富强与贫弱。他在《论女学》一文中曰:“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12]卷二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强国,安徽提倡兴皖富民、文化强省。皖北是安徽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振兴皖北,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变农民工输出大市、大县为文化强市、强县,进而实现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刘氏女性诗人群体形成的原因或可以给今天皖北的文学发展与文化建设以启示。

[1](清)陈维崧.妇人集[M]∥王志英,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壹).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清)王士祯.居易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靳斯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清)邓汉仪.诗观初集[M].清康熙慎墨堂刻本.

[5](清)徐乃昌.闺秀词钞[M].清光绪小檀栾室刻本.

[6]傅瑛,主编.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M].合肥:黄山书社,2010.

[7]路遇,滕泽之.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安徽省分府州人口统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8]邱瑰华.安徽历代女作家述论[J].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一卷),合肥:黄山书社,2004.

[9]光铁夫.安徽名媛诗词征略[M].合肥:黄山书社,1986.

[10]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四八四·列传二七一·文苑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民国重修蒙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

猜你喜欢
刘氏家族
历史上刘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清末南浔丝商兴盛的物证
HK家族崛起
往顶上跑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后母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蒲松龄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