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分同现结构”在汉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2015-03-27 20:37潘明霞
关键词:回环语篇词语

潘明霞

(南京审计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29)

一、引言

成分同现可以是语音成分、语法成分、语义成分的多次出现,但本文讨论的成分同现主要指句子结构中相同成分反复再现或成分互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珠联式结构和回环式结构,排比和对偶也属于同现结构,因篇幅关系,这里暂不讨论。“珠联”和“回环”这两种句式除了具备反映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之外,往往还承担着提高语言表情力的作用,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顶真和回环辞格,因此,在修辞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关两者修辞效果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两者在语篇组织上所具备的衔接作用的相关研究却相对不足。王德春先生在《现代修辞学》第七章第三节论述表现修辞手段时,提出“并列式”“连锁式”“回环式”和“跳脱式”四种句式所起的衔接作用有别于一般衔接形式,它们是表情衔接形式。这一观点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句式与修辞手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肯定了此类句式的衔接功能。郑贵友在《汉语篇章语言学》第二章“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中讨论词汇衔接时,在论述同一词语的复现在篇章中的衔接作用时,有过这样的论述:“汉语篇章中的‘复用’现象本身就是一种使各篇章局部前后衔接的手段,是词语重复使用发挥衔接功能的极端形式。汉语修辞格中‘蝉联’‘回环’应该看作是这种词语重复衔接上下文的比较特殊的例子。”[1]49据此可知,“珠联”和“回环”的衔接作用已得到部分学者的肯定。词语是句子构成的基本要素,没有词语也就形不成句子,本文将词语纳入句子结构中分别对珠联式和回环式的衔接功能进行考察。

二、珠联式结构的衔接功能

珠联式是指用后句句首复现前句句尾的语言单位构成的句式。子句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顶接,可以开放式地一直串连下去。从语义上说,依次将前一子句的某种新信息转换为后一子句的已知信息,形成顶接复沓,前一子句和后一子句的这种新旧汉语音节分明,每个音节基本信息之间构成连锁关系,赋予整个句子或句群的表情色彩更加细腻。语篇中珠联式的运用,会使语篇结构严密,语气贯通,整体感更强。

珠联式句法结构利用语篇信息内部的逻辑关系,把看似孤立分散的句子组织成一个意义相关的复合体。不仅能将句与句衔接在一起,而且也具有将各个段落衔接成整体的作用。珠联式衔接早就被应用于汉语语篇中,但相关研究并不多。王希杰先生在其著作《修辞学导论》论及话语衔接时提到的顺承式衔接,其实质就是本文所说的珠联式衔接,但王先生未展开讨论,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衔接方式进行了简单地陈述。吴礼权教授在2002年《修辞学习》第2期上以“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为题论述了顶真的衔接功能。[2]高云海2008年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上发表了《也谈“顶真式衔接”—以〈经典常谈〉为例》,以一本著作为例,论证了顶真式衔接早就存在,并非是新出现的模式。[3]以上研究主要从修辞目的、修辞手段、时间角度进行的考察。目前相关术语使用上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但并不否定其衔接功能的存在。珠联式结构的衔接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句内衔接

句内衔接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个成分而使用珠联结构。如: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贱别校书叔云》)

这种形式虽古已有之,但现在日常口语中用的越来越普遍,几乎形成了一种模式。如:“人不亏心心不颤”“正路不走走歪路”“敬酒不吃吃罚酒”等等。

(二)句际衔接

句际衔接就是前一句结尾部分与后一句句首部分相同,因成分同现而联结在一起。珠联式结构在句与句的衔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更好地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世界上的各类客观事物之间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可以是必然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能是空间上的,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我们都可用珠联结构来表达。如:

(2)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途其原。(《孟子·离娄章句下》)

(3)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系起来的思索。(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例句(2)里,作者按照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利用语言形式上首尾蝉联的特点,在语义上层层推进,把“自得”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清晰、明了的阐述。将“自得之”“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途其原”之间的相互依存,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有效地揭示,犹如行云流水,展示了语言表达的精妙。例句(3)里,作者通过珠联方式揭示“思索”“侦察”“判断”“决心”“部署”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力地阐明了“思索”“侦察”“判断”“决心”对指挥员做出“部属”的重要性 。

2.使语句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珠联式“上递下接”的特点和语言组织材料的同现,必然使语句之间环环相扣,紧凑缜密。如:

(4)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晁错《论贵粟疏》)

(5)茵茵故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阵阵卷浪波。浪波翻腾激情泻,激情滚滚似江河。江河流水深又长,长笛伴我唱赞歌。赞歌献给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民乐。乐得杨柳弯腰笑,笑得雪莲舞婆娑。( 古月《草原春色》)

例句(4)运用珠联句式,成功地表达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反对奸商的剥削行为,稳定农民情绪、安定生产的主张。这一表达手段使得句与句之间结构紧密衔接,意义层层推进,语言干练,条理清楚。例句(5)通过前句句尾与后句句首之间的蝉联相接,环环相扣,将情感不断推进,引出无限遐想,进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突出重点词语,加强语意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句内衔接里,句际衔接同样能体现出来。如:

(6)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唐寅《叹世》)

(7)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王实甫《西厢记》)

例(6)在第一句里“强求”被作为问题的中心提出,第二句就这个问题作答,这样不仅突出了“强求”这个词语,也加强了整个语意。例(7)通过“天”的同现构成珠联,一方面突出“天”这个词,同时也加强表达了说话者急切的心情。如果不用珠联式,整个语句的语意将大打折扣。

4.使语气贯通,音律和谐

语句首尾成分同现,易于构成连锁、承接、递进等关系,这会促使语气连绵,音律流畅。如:

(8)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9)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儿童古诗《知疑》)

例(8)中“林”与“山”字的连用,衔接紧密,音韵和谐,节奏畅快,极富诗情画意之美。例(9)中“知疑”“问师”“释疑”的连用,语气贯通,音律和谐。

(三)段落衔接

段落衔接就其实质来说,是上一段的末句和下一段的首句相同,段与段相顶,段与段之间界线分明。如:

(10)……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吞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头发三千丈”,

悲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啊,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理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例(10)利用珠联结构,象穿珠子一样将每段衔接在一起,节奏鲜明,韵律感强。

从形式上看,珠联式衔接模式与阶梯型主位推进模式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无论是句际衔接还是段落衔接,前者在意义表达的整体效果上、行文的节奏、韵律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则更具艺术魅力。

三、回环式结构的衔接功能

有关回环的定义,目前学界还存在不统一的局面。不同的学者或专家在各自编写的辞书、教材或专著里的描述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唐松波、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大辞典》给回环下的定义是:“回环是词语相同或相似,而排列次序的词组或句子,前者的尾是后者的首,后者的首又是前者的尾,有循环往复之趣。”[4]366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增订版)给回环下的定义是:“回环格就是利用语序的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的一种修辞手法。”[5]531林祥媚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给回环下的定义是:“回环是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紧连在一起给人以排列循环往复的情趣的一种修辞格。”[6]425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1991增订版)给回环下的定义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7]下册280这几种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但基本都是将其看作一种辞格而下的定义。张弓先生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给回环下的定义是:“回环式是用回环的语句形式。”这一表述,看起来似乎比较含混,但是却表达得比较概括准确。[8]王德春先生在《现代修辞学》里从语法角度给回环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回环式是将一个子句的首尾语言单位互换,构成另一子句与前句相接,形成回环往复的封闭句式。”[9]241这里所论的回环式,既包括词语复现或颠倒形成的狭义概念上的回环结构,也包括语篇中使用的回文和序换。回环与回文的主要差别是回文顺读或倒读都可成文,回环却不一定;回环与序换的差异是,回环强调词语的紧密相连、首尾衔接和循环往复,而序换并不要求紧密相连,回环的语句中间可加有其它相同的或略有变化的词语,而序换则要求整个次序的调换。但是,序换和回环又常结合使用。有关回环衔接的研究,王德春先生在《现代修辞学》里有简短的论述,郑贵友在论述词语复用的衔接作用时,指出“回环”是一种特殊的词语复用形式,在篇章中同样也能起到衔接作用。

回环建立的基础是:“汉语没有形态,每个音节都有意义,词序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10]275回环式衔接是“简练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形式化。”[9]241回环早就成为汉语作品的谋篇手段之一,从汉语中产生的大量回文诗、回文词、回文曲、回文对联等足以佐证。但遗憾的是,有关回环衔接研究的成果不多,独立成篇或成著的几乎没有。也许是学界对其衔接作用的默认,认为没有必要单篇论述,也许是学界将重点放在了回环的修辞效果的研究上,对其衔接作用重视不够。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回环式的衔接功能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一)句内衔接

句内衔接指在当句内通过回环的结构方式组词成句。有的基于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是加强主题内容的衔接,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有的加强句内的对称美,出现在诗歌中,加强诗歌篇章的衔接和连贯;有的是为了追求音韵美,用于对联中,加强对联的工整。如:

(11)他……我不想扯得太远,他也许是个好人,然而,他不喜欢我犹如我不喜欢他。(孔捷生《红棉几时开》)

(12)他们正是所谓的被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艰辛的生活使他们倍尝了生活的艰辛,坎坷的命运使他们的命运坎坷。(徐辉《长江漂流启示录》)

(13)《读书做官和做官读书》(刘根生一篇文章的标题)

《标题音乐和音乐标题》(丛学艺一篇文章的标题)

(14)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树中云接云中树,山外楼遮楼外山。(《七绝》)

(15)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云南通海秀山联)

从以上例句分析可知,例(11)基于“他不喜欢我”和“我不喜欢他”这种辨证关系,构成回环,加强句内衔接。例(12)基于前因后果的关系构成回环,完成句内衔接。例(13)回环式用于文章的标题,分别表达时间的先后和范围大小,对所讲主题加以强调。例(14)运用了方块汉字的特点,依据回环式形成文字的对称美。例(15)运用同音字,形成音韵的回环美。

(二)句际衔接

回环在句际之间的衔接可以通过相同词语语序的前后往复或相同成分在不同地方的循环再现将句与句连接在一起,表达事物之间的依存或对立的辨证关系。如:

(16)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17)一边一根柱子,柱子上写着: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师傅给他解说这两句话,从台上唱的戏文讲到台下发生的故事。渐渐儿的,他琢磨出其中的含义,他觉出这是很有味儿的: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王安忆《舞台小世界》)

(18)雾从谷中升起了,绕着山头升起了,象许多白色的飘带,把各个山头缠绕又解开,解开又缠绕。(李广田《雾》)

例(16)通过语言单位的互换,前句句尾“有佳荫”变成后句句首,前句句首“有村舍”变成后句句尾,这样首尾衔接,将“村舍”与“佳荫”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回环的句式形式化。从而构成一个完整圆形的整体,节奏感强。如果不用回环式结构,前后句之间的衔接效果将会受损。例(17)一方面通过“舞台”和“世界”的回环揭示人生的真谛,同时也通过相同成分在语篇中不同地方的循环再现,将整个语篇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例(18)里,首先将雾比作飘带,通过飘带缠绕和解开动作的反复再现,反映了雾的变化不定,从而反映出雾、飘带、山头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一个三者相互关联的整体。

(三)段落衔接

段落衔接主要体现为前后段各句的循环往复或上段句尾与下段句首的往复。例如:

(19)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澈映妍华,倒绿枝寒风挂。

挂风寒枝绿倒,华妍映澈清波渡。

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徽香趁马。

(苏轼《西仁月·咏梅》)

(20)难离别情万千,眠孤枕,愁人伴。闲庭小院深,关何传信远,鱼和雁天南,看明月,衷肠断。

断肠衷,月明看。南天雁,和鱼远。信传何关深,院小庭闲伴。人愁枕孤眠,千万情,别离难。

(《卷帘雁儿落》)

例(19)通过前段各句词序的颠倒形成后段,构成回文。例(20)通过词序的倒置和断句位置的变化,前段末句与后段首句首尾相接,构成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回环式衔接本质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回环这一封闭的语法结构形式,一是构成这一结构的相同词语的再现。考察回环衔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同语成分的再现,单凭回环这一形式,回环式的衔接功能将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如果不借助回环这一形式,语篇中那些脱离常规,创造性使用语言所致的超常搭配在语义和结构上将难以获得合理的解释。如:

(21)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电扇广告)

(22)这里躲着两个死去的活人,或者是两个活着的死人。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例句(21)中“电扇长城”里的“电扇”一词的名转动用法,其语义的理解基于前一句“长城电扇”。脱离这一特殊的回环结构,“电扇长城”是无法搭配在一起的。例(22)中“死”与“活”的搭配,意义相互矛盾,但在回环语境中却变得协调起来。语义矛盾成分的搭配,从表面上看,两个组成部分的意义存在矛盾:既然是“死去的”,就不会是“活人”;既然是“活着的”,就不可能是“死人”。但是,这种语义矛盾并不影响我们的正确理解,其解释是构成回环句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往往可以通过循环往复陈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辩证关系,所以这一结构形式能够帮助排除语言字面上的矛盾,表达言外的协调意义。把“死去”和“活人”,“活着”和“死人”搭配在一起,构成超常搭配,表面上违反了矛盾律,实际上是写两个人虽然活着,但他们的精神是麻木的。从语例中可以发现,回环结构有利于增强语篇合格的解释力,因为“回环”具有排异功能。

但我们在使用回环这一形式时,必须记住的重要一点是,回环式衔接是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如果不顾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单在词序上打主意,为形式而制造形式的话,不仅无法有效地发挥回环式的谋篇作用,可能还会陷入文字游戏的泥坑。

四、结 语

以上通过汉语语篇实例,从句内、句际和段落三个层面对“联珠式”和“回环式”这二种“成分同现结构”在汉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可知,这种结构类型不仅在段落之间,在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织过程中都发挥着谋篇的作用,同时在篇章构成的合理性上也具有相应的解释力。

[1]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2]吴礼权.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J].修辞学习,2002(2).

[3]高云海.也谈“顶真式衔接”——以《经典常谈》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胡裕树.现代汉语[M].增订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林祥媚.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9]王德春.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回环语篇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找词语
嘟嘟闯关记
透 月
学习“骑撑前回环”动作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枚词语一门静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基于RocketIO 高速串行回环通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