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5-03-28 03:40黄建华
关键词:队伍建设辅导员高校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黄建华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确保校园稳定、提升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辅导员队伍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交流最广泛的群体,是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品行上的典范和情感的朋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且极富爱心的辅导员老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引导者

和谐校园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的良好状态,要求广大学生能够平和理性地对待各种矛盾和冲突。但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会有各种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这个时候,辅导员是最能走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调音师。辅导员处理好每一起不稳定音符就相当于化解掉一个校园不和谐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的和谐稳定为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广大辅导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和职责。[1]

(二)辅导员是建设健康校园的直接参与者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是建设健康校园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校园中,各类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优良品质,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抗压抗挫的适应能力。因此广大辅导员应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障碍,润物无声。积极倡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辅导员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组织者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文明程度是文明校园的重要标志。对于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广大辅导员起着最直接的引导作用。很多基层辅导员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爱工作胜过爱自己,对学生好胜过家人,这种言传身教将直接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准则的良好习惯,努力去做一个有爱心、有善行的文明使者。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的学生辅导员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第一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是,一直以来,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责不明,事务性工作过多

当前辅导员队伍基本上都是实行双重领导,学校学工部(处)是管理辅导员的职能部门,而院(系)则是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正是由于多头管理,各类党政机关部门比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财务处、宿管中心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发号施令”,“上面千根针,下面一条线”,各类繁琐事务都压在了辅导员的肩上,因此辅导员被戏称为“大学生保姆”和“勤杂工”。由于工作量大,事务繁杂,时间零散,使得很多辅导员整天陷入到事务性工作之中,大大削弱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业”,强化了对学生的“管理”,弱化了对学生的“教育”。

(二)队伍不稳,人员流动性较大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琐碎和杂乱,使得很多辅导员只是把这一岗位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同时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也不完备,辅导员的经济待遇不高,晋升机制不健全,都极大地阻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缺少稳定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辅导员岗位上能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仅占五分之一,多数辅导员在工作一定年限后选择转行政岗位、教师岗位或是继续求学深造。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已成为辅导员建设的最大障碍。如果能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发展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福音

(三)专业不强,知识结构层次较窄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上岗之前虽然都进行过职业培训,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辅导员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备比较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比较扎实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知识。而现实情况则是辅导员队伍中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科班出生的并不多,很多辅导员甚至仅仅只接受过几个星期或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这是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学习的,也会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目前高校普遍

招收高学历人员担任辅导员,但学历高不等同于素质高,也不代表其专业化水平高,如果辅导员工作只是停留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上,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三、加强高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变革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都逐步增强,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辅导员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生本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引导学生,为学校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1.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想前提。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内容繁杂而琐碎,一些往往看起来很细微的小事可能对学生而言也许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作为辅导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有不厌其烦、诲人不倦的坚实作风,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对待,培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先做人,再做事,干大事,德为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强化学习观念。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习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必须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到博学、好学、会学,读好书、好读书。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善于学习、会学习和博学的辅导员将会获得莘莘学子的尊重和仰视,从而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3.坚守生本原则。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准则,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关系,从服务的角度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按章办事,处理好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各类事情;从关爱的角度出发用心、用情对待学生,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

4.培养创新思维。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工作也必须迎难而上、与时俱进。辅导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用老观念老办法看问题办事情,将使自己举步维艰。比如当前网络的普及,自媒体、微文化的到来,都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辅导员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机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建设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选聘、管理、培养到发展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建立起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心态稳定、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3]

1.转变思想,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在很多人眼里,辅导员就是处理学生一切杂事的生活老师,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的威信和职业成就感。2006年5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4]这一规定对辅导员的身份、职责给予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基本管理者,也是教学科研的承担者。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优化学生事务办理程序,让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促进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激发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建立机制,完善工作考评体系。在选拔辅导员入职环节,学校要严把入口关和质量关,从思想素养、作风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考察,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真正选拔一些理论水平较高、奉献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强的新人。辅导员入职后,应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和全方位的辅导员队伍教育培训制度,比如集中培训、在职进修、经验交流、挂职锻炼等,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既不适用于行政人员考核办法,也不适用于专业教师的考评方法,应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制订专门的辅导员考核方案措施,注重考核辅导员的政治鉴别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好辅导员行政职务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问题,提升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3.强化措施,保障人员思想稳定。辅导员队伍既需要一批长期稳定的优秀辅导员镇守阵地,也需要部分人员的合理流动来保持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但这种稳定或是流动应该由辅导员来主动实施而非被动选择。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辅导员的权益,保持人员的稳定性,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鼓励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高校首先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应给予进一步明确,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全方面关心他们。可以适当提高辅导员待遇,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同期工作的专业教师水平。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有利的工作条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可以帮助辅导员参加更高水平的培训或进一步深造,提升学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鼓励辅导员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能向专家学者型发展。

总而言之,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活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既需要辅导员自身加力发功,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同努力,寻求一条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小红.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升与管理机制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

[2][2004]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边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4][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辅导员高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