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A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2015-03-28 03:40宋海英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以EA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宋海英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建构EAP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已然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推进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对EAP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通用英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期为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EAP;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我国社会对英语人才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学术化、专业化的趋势,这对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体的传统英语教育体系来讲满足这一需求越来越吃力。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作为与社会需求直接接口的机构,我国高等教育的负责人有义务承担起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

研究发现,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十载有余,就目前而言,它还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专业语言学习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步入双语学习和职场做好衔接和铺垫工作。因此,本论文以Hutchinson& Waters提出的EAP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从而制定新的教学形式,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期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断增长的需要,力争使我省的高校外语教学能面对世界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人才,以推动我省的开放、创新、反思、自主、复合型语言教学氛围。

二、建构以EA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学科自成立以来,大到国家教育部、小到某个具体院校都先后对教学改革做了无数次尝试,就其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言,收效甚微。究其实,大学英语教材落后,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渐行渐远。故而不管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改革,它仍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简单延续,并没有质的突破,故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转型要体现在内容上(蔡基刚,2007)。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从单纯结构框架、教学模式的改革转变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定位应是大学英语教学主干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及国际交流提供支持。

(一)理论基础

所谓学术英语教学体系,它不应该只是一门课程,而应该是一个有着自身特点和秩序、结构完善的系统。课程建构通常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理论基础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和社会(钟启泉,1998:4)。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son & Waters.1987)。根据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分类,外语教学可以分为ESP和GE(General English)两大类。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性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性学术英语”(ESAP/SBE)。前者是通用的学术规范和相应的英语知识技能(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后者是学生所主修专业的专用英语(English for a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ubject-based English),如ELP法律英语(English for law purpose)、EMP医学英语(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等。

EAP是ESP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EAP教学模式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均对其十分关注,纷纷著述撰文论述关于EAP教学模式的策略及发展趋势。韩金龙在(2007)也指出:“EAP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延伸。蔡基刚(2012)更加明确地提出“综合英语应该逐渐削弱,大学英语的主要方向是学术英语”。外语教育专家也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文秋芳,2012)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蔡基刚,2012)对“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进行了有证有据的分析。通过对EAP的教学理论、需求分析、课程大纲、课程设置以及评估系统等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发现,EAP教学目的十分明确,不仅直接面向学习者的特殊需求,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市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因此,建构EAP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已然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推进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二)EAP课程体系

探讨完理论基础之后,我们接着探讨课程体系建构的另

外一个必备方面——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必须基于学科、学生、社会这三大基点,从而为构建均衡的课程提供保障。课程设计的方法技术则指依据理论基础对课程各要素——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和教学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出安排。本论文将着重探讨下教学内容的建构。

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的多为通用英语教学。在进行EAP课程建构之初,应尽量使我们的通用性学术英语教学内容与此相契合,即提供广博的通用内容和适当的通用体裁。通用内容主要选择为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体裁可每周选择诸如讲座、研讨会等常见的学术活动形式。

为了使学生的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有个更好的衔接和过渡,我们这里把大学英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大学一年级的通用英语阶段;大学二年级的通用性学术英语阶段;大学三年级的专业型学术英语阶段。经历过高中三年英语的通用知识的强化训练,大一是一个巩固和加强学生基础语言功底的黄金时期。大学英语一年级的通用英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给学生必须了解、思考和需要触类旁通、学科交叉的通识内容。我们可以开设诸如上外出版的《全新版大英英语综合教程》和《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必修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以词汇、阅读、写作、语法和翻译为基础的语言基本技能;同时这个时候可以在学生的发音、听力方面进行正音、强化和提高,这不但可以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为之后步入职称灵活地进行商务交谈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学生进入大二,主要开设EGAP课程。即学术英语系列的英语能力训练课程。例如,基于学术听力的口语课程、基于学术阅读的写作课程等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英语能力,可以开设学术听说、学术陈述、学术阅读以及学术写作等课程,为以后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做好铺垫。除却很多有名高校,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离开设ESAP课程都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三本院校,EGAP在学生通用英语和通用性学术英语基础夯实之后,方可在高年级开设。EGAP主要侧重在某一特定学科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和交际策略的教学。具体而言,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和专业情况,开设专业学术英语。例如可在会计英语、法律英语、国贸英语等专业学生开设专业用途语言课程和专项语言技能课程。

最后,我们探讨EAP的评价体系。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现行的评价体系依旧是“一考定乾坤”。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学英语EAP教学课程体系提倡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补救性评估综合交叉运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单一地、独断地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各高等学校应在明确社会对最新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校专业需求、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建构自己的大学英语学术课程体系,确定相应地英语技能培养方向,将通用英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有机结合,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三、结语

学术英语,顾名思义,学术中的英语,英语中的学术,是大学英语的“学术style”。在高校生存就是在学术活动中生存,师生同理(夏继梅,2014)。用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确立和制订完善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的顺利转型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必须对一些影响课程成功的多重要素进行深入再探讨和科学平衡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注:本文系河南省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4年度调研课题《EAP教学研究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L-2014-1317;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4年度校级调研课题《项目型翻译能力培养课程模式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PK-52)

参考文献:

[1]Blue, G.&A. Archibald. 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EAP Classroom[A].In Bool, H. and Luford, P.(Eds).Academic Standards and Expectations: The Role of EAP [C].Britain: Nottingham University Press,1999.47.

[2]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Sinha, A. C.&L. C. Sadorra. A Primer on ESP: for Teachers of English[M].Philippines: De Salle University Press,1991.

[4]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Years: A Reappraisa [A]. In M. Tickoo(Ed.),ESP: States of the Art [C].Singapore: Seameor Regional Centre,1988.1-13.

[5]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7,(1):27-32.

[6]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7]蔡基刚.综合英语还是学术英语——一个必须正视的方向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4-96.

[8]夏继梅.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

[9]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