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分析

2015-03-28 08:39凌剑飞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特质异质性数字化

凌剑飞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分析

凌剑飞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当前,一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流行文化形态的出现是现代技术作为文化之基础的重要体现。这就决定了:在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异质性解释就具有其理论与现实的可能性;在网络技术范围内,网络文化异质性也具有丰富的内涵,且主要表现为一种数字文化、虚拟文化、交互文化以及超时空文化;同时,这种异质性研究在技术领域内也具有其自身的限度,值得关注。

网络;文化;虚拟;互动

一、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异质性解释的可能

在“网络文化”理性系统的构成中,各种网络技术具有关键性意义,对网络文化的异质性解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首先,网络技术鲜明的社会文化性为文化的异质性解释提供了可能的技术切入点。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曾说:“实际上,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①可见,网络技术本身就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与功能。也正是这种原因,我们在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时必然要涉及到技术在对文化的扩散与渗透中所实现的文化飞跃,这是网络文化异质性解释的前提也是分析的过程。由此着手,我们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表征新的文化特点。可见,网络技术本身就为网络文化的异质性解释提供了可能的技术切入点。

其次,网络技术条件下,网络文化与技术的模糊界线为异质性解释提供了潜在的范围。可以说,现代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技术与文化原有的区分岭。在此之前,技术始终是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存在,文化则表征“人的在场”、“什么是特别属于人的”与“什么是特别属于技术的”,界线比较而言是清晰的。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这种界线开始模糊,网络文化中“什么是特别属于人的和什么是特别属于技术的这两者之间原有的区分变得更加复杂。”②毋庸讳言,这是人与技术纠缠下的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以及价值观念也将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与其进一步融合。而此种融合下的模糊界线势必造成网络文化与其相应的技术革新一定范围内重叠,从而为异质性解释提供了潜在的范围或者说可能。

最后,网络文化异质性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基础性也为其解释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就网络技术而言,如果我们仅仅把其理解为一项技术,那么我们现有的技术文化研究将毫无价值。然而,互联网技术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它的特质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而且可以用来联系人类的各种需要。在网络技术构造下的虚拟世界内,“由于你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所以虚拟实在便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人类经验——这种经验的重要性之于未来,正如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之于过去一样,它的潜在影响非常之大,有可能界定因此利用而产生的文化。”③可见,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界定现代文化的可能。事实上,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为核心的网络文化就是被技术所限制或者说界定。在确定了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性这一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网络技术特质性入手来解释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是完全可能的,具备其现实的依据。

二、技术范围内,网络文化异质性内涵的判断

1.数字文化

信息数字化技术是网络文化构建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数字化”前提下,任何一种声音或光线,均可以变成“基本的数码系统,不仅可以储藏,而且可以输送,还可以随时复制,最后还可以发明和改造。如此一来,声音和视像、思想和行动,全部都数字化了。”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处理信息的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它往往倾向于将世界的一切要素都数字化、符号化。文化信息也从传统的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被高度统一为“1”和“0”的形式而存在。这样一来,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由数字符号构成,成为数字符号化的人,网络文化交往行为成为数字符号间的互动,网上文化社区成为各种数字符号的定期聚会。网络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数字符号在将外界数字符号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数字符号化。

2.虚拟文化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虚拟是与现实性对立的,是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⑤的,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对于现实性来说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规定。

网络技术正是扬弃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规定,“通过虚拟的方式生成主体人独特的文化体验。”⑥追问下去就是,在技术范围内虚拟实在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建出来的人工实在,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使真实的世界转换成为数据流,形成虚拟下的感觉真实。“也就是说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现实的客观世界被转换成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赋予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特征,使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⑦可见,网络技术正是通过虚拟方式把人的意识延伸为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文化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出来。

3.交互文化

数字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说:“新的青年文化正在兴起,……它是由网络时代使用互动式数字媒体而产生的文化。”⑧在这种文化下,“网络将提供积极的参与而不是消极的旁观”⑨。可见,网络技术下,数字媒体双向快速的信息传递性质决定了网络文化应该是一种交互文化。此种文化“取消”了受众与传众间的界限,并在信息反馈的即时性与直接性中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互关系,信息从此双向流动。

交互的网络文化表征着平等的网络文化性质。在交互的网络文化下,无中心散布的网络技术使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普通大众获得了空前的平等话语权。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制作者和参与者,……回馈不断在使用者之间循环进行。”⑩而且,随着网际复制和传输数据成本的日益降低,信息传送的力量在分配上将更加均匀,造就文化的权利力也正有传统诸如杂志,电台等大众媒体转移到了每一格网络使用者手里,文化地位的传统分野正在消失。

同时,网络文化的交互平等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必然是一种无中心的新型文化方式。作为一种平等文化,网络文化实行的是一种分散而无中心的管理方式。加之网络文化的数字化、虚拟化以及信息的零碎化,使得网络文化在监控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⑪网络文化具有较低发可控性。

4.超时空文化

网络文化还是一种超时空文化。这是由网络技术对时空上的极大压缩性决定的。先进的网络电子技术通过对时空的“虚拟”可以突破现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压缩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通过互联网,文化信息几乎可以瞬间达到分布于全球各个地区的用户,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零距离。网络技术所实现的文化传播速度和效率之快、范围之广,是以往任何文化及其文化传播媒体都无法媲美的,可以说,网络文化的这种高效性、零距离传播的特征,是直接决定于网络技术本身的。

就文化的零距离而言,文化的全球化是其重要表征。当然,经济全球化是决定文化全球化的根本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原因。互联网技术使文化的传播能在瞬间超越天然的时空障碍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融合。正如美国学者萨姆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所言:“人们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坚持闭关自守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似乎在迅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由于偶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某些曾经显得遥远的、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的关系密切起来。”⑫可见,网络的超时空性使网络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

综合所述,在网络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表现为数字性、虚拟性、交互性以及超时空性异质。当然,网络文化还具有其它众多特征,但笔者认为上述四点是技术特质下,网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异质。

三、技术领域内,网络文化异质性研究的限度

在分析完了网络文化异质性在技术解释的可能与丰富内涵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澄清这样一种模糊的不恰当的观念,即认为,网络文化完全是由网络技术决定的,网络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文化。

事实上,并非如此。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技术对文化的界定。但是,这种界定并不意味着网络技术可以超越不断发展的文化视域,从本质上说,“网络技术对网络文化的界定实质上是人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文化对技术及其自身的超越。”⑥这就决定了技术领域内的文化异质性研究有其必要的限度,不可无限制性。而这种限制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并不完全由网络技术决定,也就是说这种技术对文化的界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相对界定。网络技术对文化的异质性界定作用,很容易使人们夸大它对网络文化的作用,似乎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文化完全取代和超越了传统文化,未来的世界文化发展完全在网络技术的控制之下。事实并非这样,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并不完全、绝对的由网络技术决定。网络技术的特质性界定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和网络技术特殊性有关的特点,因此,网络技术可以酝酿文化,但网络技术的特点并不能完全囊括网络文化的一切特征。网络技术的数字化、符号化、兼容性以及超时空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相应的异质性,这只是说明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化具有理性价值,是一种技术的文化价值体现。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必以其异质性超越技术限定。正如一切技术的发展永远无法脱离其文化土壤一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网络文化必然要超越现有的网络技术而形成更高技术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这种超越决定了网络技术对网络文化特质性界定其实是一种技术理性下对文化价值的肯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必然要求网络文化自身进行深层次的更新。也正是在这种自我更新重,网络文化实现了技术的超越也实现了本身的超越。

可见,在技术领域内,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分析是有限度的。这一方面是由网络技术的理性价值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文化对技术的必然超越性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尽管探讨的范围和程度具有相对性,但技术特质下对网络文化异质性的探讨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我们在把握异质性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应该把握好限度,这才是可取的。

注释:

①F·拉普著:《技术哲学导论》,刘建新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②邓宁,麦特卡菲编:《超越计算》,河北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148页。

③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序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④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四川人民出版,1998年版,第244页。

⑤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光明日报》, 2000年1月18日。

⑥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自然辨正法研究》,2004年第7期。

⑦冯永泰:《网络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理论界》,2005年第6期。

⑧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1999年版,第78页。

⑨[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译本,1998年8月海南出版社,第53页。

⑩[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中译本,东北财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⑪ T·R·莫里森:《远距离教育的未来》,《国外社会科学》,1989(11)。

⑫萨姆瓦等:《跨文化传播》,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第5页。

Analysis of Heterogeneity of Network Culture under Technic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LING Jian-fe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Nowadays,the appearance of a kind of pop culture shape which takes internet as the center is a very important manifests of modern technology as foundation of the culture.This has been decided that the explanation on network culture heterogeneity has its theory and the reality possibility under the technic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And in the network technology scope, the network culture heterogeneity also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expression is a kind of digital culture,hypothesized culture,interactiv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overtime spatial culture.At the same time,the heterogeneity research of network culture also has its own limit in the area of technology.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

network;culture;virtue;mutual interaction

G247

A

1673-0313(2015)05-0174-03

2015-06-12

凌剑飞(1977-),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特质异质性数字化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数字化制胜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