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
——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2015-03-28 19:51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道道家儒家

李 季 林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从和生、道生到大道和生
——兼评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价值

李 季 林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就万物的起源、宇宙生成这一传统的哲学命题,安徽大学哲学系钱耕森教授从先秦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体悟、发现、总结出“大道和生学”,打通了“道生”与“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钱耕森;和生;道生;大道和生学

世界万物的起源和物质世界的多样性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先哲们追问和思索的命题;仅就万物的起源,就有水生、土生、气生、火生、木生、五行生、阴阳生、数生、和生、道生、理生、天生、缘生、神生等诸多说法。

安徽大学哲学系钱耕森教授博览古典,从先秦诸子的和生、道生思想中体悟、发现、总结出“大道和生学”,打通了“道生”与“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打通了“道生”与“和生”的巷道,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就万物的起源问题,影响较为广泛的是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和生”思想、五行相生相克的“克生”思想以及道生万物的“道生”思想,尤其以阴阳和合、气化生物的“和生”思想最为流行。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最初从理论的高度,为阴阳和合、气化生物的“和生”思想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从此,阴阳、气化、和生的思想逐渐形成,并日益丰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郊特牲》)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

阴阳和,万物生矣。(《文子·精诚》)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鬼谷子·符言》)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

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淮南子·泰族训》)

……

这种万物“和生”的思想,揭示了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然而其本质还是天地阴阳、气化“气生”论,因而仍然具有局限性。因为它无法解释“气”的来源问题。

老子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避免了“以物生物”在逻辑上的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伟大的“道”的范畴,进而提出了道生万物的“道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那么,道是如何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呢?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76个“道”字、28个“生”字,其中“生生”意义上的主要是以下4句:“道生之”(《道德经》五十一章)、“道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有无相生”(《道德经》二章)。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道”是如何通过“一”“二”“三”“有”和“无”等化生万物的,虽然他也提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其中涉及到了阴、阳、气、和等关键的哲学范畴。因为老子只是给出了“道”化生万物的原则和方法,没有描述“道”化生万物的具体过程。

钱耕森教授通过对《周易》《国语》《礼记》《道德经》《论语》等诸多先秦典籍的潜心研读,发现由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的太史史伯首提的“和生”说与老子的“道生”说是相通的,其结合点就是“大道和生”说,即他名之曰的“大道和生学”[1]。

钱耕森教授接着论述了从史伯的“和生”到老子的“道生”、 进而“大道和生”的生生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老子在理论上的贡献在于:把“道”引进来了;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把“冲气”引进来了;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形成了“和气”;把史伯的经验“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

“大道和生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昭示着世界万物的生生现象是“大道”的自然属性,世界万物生生的机理是“和生”,而不是“同生”,更不是“克生”“仇生”;它也是我们构建生态和谐、世态和谐、心态和谐以及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国内外著名学者张世英、成中英、方克立、朱贻庭、牟钟鉴、金春峰、李存山、刘笑敢、张其成、郭齐勇、白奚等均对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给予了很高的期许和评价,认为他发现了一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线索,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本质。

二、融和了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

有人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是明渠,道家文化是暗流。

的确,作为先秦九流十家之二、诸子百家思想源地里流淌出来的两股清泉,儒道两家一明一暗、一正一奇、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偕同后来的佛教,两千年来生生不息地共同绵延着中华文化。

可是,如果不是出于比较研究的目的,后人很少会把道家鼻祖老子与儒家始祖孔子放在一起,因为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即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

1) 道家文化有两大主题词,即道和自然,其归属是自然主义;儒家文化有三大主题词,即仁、义、礼,其归属是大同的和文化。

2) 在人性上,道家主张人性自利,注重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因此多展示人性的多样性,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儒家主张人性利他,注重人性中的社会属性,因此多展示人性的统一性,有利于文化统治的专制。

3) 在天人关系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侧重于“天”,注重自我,尊重自然;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则侧重于“人”,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反对神学、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进步性,但是在现当代,它与科学主义一样,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4) 在人人关系上,道家主张人人自己,其理想是个个都是“至人”,其中庄子和杨朱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在政治上采取“积极的不合作主义”,在生活上信奉“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杨朱更是提出了“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的政治主张;儒家主张人人为他,其理想是个个都是“圣人”,其中孟子和荀子最具有代表性,他们虽然一个主张人性善、一个主张人性恶,但是都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认为通过修行,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人人都是孔子”。

5) 在社会理想上,道家提倡至德之世,那是一个天人合一、无为无己的自然世界,其实现的路径是“同步文明”,其方法是自由、自治;儒家提倡至治之世,那是一个天人合一、君民同乐的大同世界,其实现的路径是“分步文明”,其方法是专制、教化。

6) 其结果是,道家注重主体意识、个体自由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当今所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其主张物我平等、万物齐一和尊重自然,有利于我们当今的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儒家大同视域中的和文化,则有益于分化、缓解、谐和诸多“分”“异”甚至对立的利益和矛盾,有益于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可见,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与儒家人文的和文化是各自独立、各自有所偏重的;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互融共生的呢?

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文化现象:道家的自然主义文化的本质是“生生”,儒家和文化的本质是“和和”,而“生生”“和和”则是大道的基本属性,是大道分别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

三、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

广州大学程潮[2]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创建的过程。认为,钱耕森教授的“和生学”产生于冯友兰先生的“仇必和而解”矛盾观之后、张岱年先生的“兼和哲学”的自觉形态之前。而钱耕森教授是冯先生和张先生的高足,师生往来密切,他的“和生学”很可能受到了二老思想的影响。钱耕森教授的“和生学”又产生于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之后,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可能受到“和合学”的影响。但张立文先生提出“和合学”五大原则(包括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时间则在钱耕森教授提出“和生学”后的第二年。然而,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在中国哲学意义上首次使用“和生学”这一概念,则始自钱耕森教授。与同时代创建的其他“和的哲学”派别一样,钱耕森教授的“和生学”也以史伯的“和实生物”“以他平他”之说为源头。但是钱耕森教授却认为史伯的“和实生物”说的价值高于孔子的“和为贵”说,因为前者出现的时间更早,内容更深刻,价值更大。他高度评价了史伯“和生”说的价值,认为它把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生”(“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与“和”(“和谐”“和平”“和乐”)的两种优秀的传统精神创造性地有机结合起来,对孔子的“和而不同”说和老子的“道生万物”说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钱耕森教授特别自豪地指出,他发现史伯的“和生”说,是他阅读古文献时体察到的,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他又以史伯的“和生”说为基础,进而探索出自己的“大道和生学”。

钱耕森教授的“大道和生学”揭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理论渊源:“生”与“和”是大道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贯穿于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成就了世界的绵延和多样,给了人类生活以方向和希望。

[1] 钱耕森.大道和生学[N].光明日报, 2015-3-2(16).

[2] 程潮.钱耕森“大道和生学”和文化的一朵奇葩[J].衡水学院学报,2015(2):53-55.

From Philosophy of Harmony to Philosophy of Taoism and to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Professor Qian Gengsen’s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LI Jilin
(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hui Provinc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Hefei, Anhui 230051, China)

O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universe, Qian Geng-sen, a professor in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gave birth to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in experienc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of pre-Qin period. Thus, by integrating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and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he formed a complet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e which fuses Taoism's natural culture and Confucian humanity and culture,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Chinese culture. It possesse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Qian Gengsen; philosophy of harmony; philosophy of Taoism; the theory of harmony originating from Taoism

B21

A

1673-2065(2015)03-0058-03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13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2015-03-11

李季林(1964-),男,安徽阜阳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道道家儒家
幸福大道宽又阔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美乃大道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