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理念的幼儿园课程研究

2015-03-30 21:35徐东,刘一春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小朋友生活化

作者简介:徐东(1971-),男,四川岳池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师教育研究;刘一春(1993-),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063(2015) 05-0147-03

收稿日期: 2015-04-25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5.034

一、生活世界与生活教育

“生活”一词既为公众熟知,又使公众对其丰富的内涵感到困惑。《说文》说:“生,进也。”生之本义为进,故人类的生活应为进步的,创造的;但现代社会组织复杂,原始的本能决不足以应付,于是学成为必要。 [1]由此可知,教育与生活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我国有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 [2]从中可以看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并且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既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虽然人们对生活关注的角度不同,但是生活是属于人自己的,生活不应该受到限定和控制,生活应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或定义为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回归生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回归生活,需要重新诠释生活和教育,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贴近生活,保护受教育者自己的生活世界。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同时,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揭示生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生活促进教育,教育促进生活。生活教育思想也适用于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都需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望子成龙”思想以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园度过了“一日生活”后,家长又将其送入各种“兴趣班”,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特长。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幼儿,显得极度疲劳,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隔绝,被成人带到了不属于他们的成人世界,成为“小大人”。家长的现实主义和功利性思想以及某些学校和培训机构追求商业利益的倾向都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应该在游戏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回归自己本来的生活世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让幼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重要理念。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幼儿园课程所要回归的幼儿生活不仅包括幼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包括幼儿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是指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活动。精神生活是指幼儿认知、情感、道德的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形成等。个人生活是指幼儿自身所处的属于自己的生活。社会生活是指幼儿与同伴、父母、老师等之间交流所处的生活。幼儿园课程所要回归的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5]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只是让幼儿回归常规生活,不只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也不是生活事件的积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建立幼儿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幼儿自身获取有益的经验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这种直观、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感受快乐,从而得以顺其自然地发展。

三、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园日常活动生活化

幼儿每天的常规生活活动包括晨间入园、进餐、盥洗、睡觉、入厕、散步、离园等。这些活动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每天都要进行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活动。这些活力能够满足幼儿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日常活动,幼儿可以逐渐掌握各种日常生活经验。促进幼儿个性和创造性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要注重保教结合,不仅要注意幼儿身体上的保育工作,也要提高教育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抓住生活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案例:肖老师正在组织中班的小朋友洗手时,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洗手时用手指堵塞水龙头,水从手缝中喷出来,弄湿了衣服。然而肖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叫其他小朋友过来。肖老师巧妙地使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小朋友解释了手指堵塞水龙头时,水龙头的水喷射出来的原因。并且肖老师还向小朋友讲述了消防队叔叔救火水管中的水能够喷射到高处的原因。最后,肖老师亲切地告诉大家,水龙头喷射出来的水很容易弄湿衣服,而且那些水也浪费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以一种好奇、专心的状态听着肖老师的讲述。 [6]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制止幼儿,而是巧妙运用教育机智,对幼儿洗手这一生活事件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该教师又引入了其他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幼儿园的各种日常生活活动都蕴藏着教育契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不要错失良机。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生活化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幼儿期是发展主动性的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个时期积极主动探索世界,进行愉快的游戏活动,幼儿身心得到满足,幼儿的人格和认知就能够得以发展。由此,游戏活动对于幼儿自身成长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应该注重幼儿的兴趣以及联系生活实际。

案例:这是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以报纸作为材料的游戏活动。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报纸预先是一一放置在地上的。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先向幼儿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紧接着游戏开始了,教师和每一名幼儿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报纸制作任意熟悉的东西。不久后,“蝴蝶结”“扇子”“望远镜”等日常生活用品出现在大家眼前,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这些成果。然后,教师扮演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并让幼儿们猜猜孙悟空打妖怪的武器。幼儿们兴奋地猜出是金箍棒。教师和幼儿各自用报纸制作一根“金箍棒”。不久后,一根根小“金箍棒”变成了一根大“金箍棒”。教师亲切地问小朋友们,还想不想继续玩游戏。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说,想继续玩游戏。教师又问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吃面。小朋友们都说,喜欢吃面。教师和小朋友们又一起玩起了“面条”游戏,将一张张报纸撕成一条条“面条”,小朋友玩得很开心。最后,游戏结束时,地上全是“面条”。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和教师一起将这些“面条”装进了垃圾袋里,地面变得干净明亮了。

这个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报纸作为游戏材料,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制作自己熟悉的生活物品,激发幼儿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了道德教育。幼儿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是感到轻松快乐的。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就是为了使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启蒙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教师在进行每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时,都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所以,在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

1.幼儿园课程目标设计的生活化

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充满兴趣和人文关怀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寻求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获得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注重对幼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幼儿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扼杀了幼儿天真好动的个性。回归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在设计课程目标方面,相比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更应该重视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和掌握不比成人。在这一时期,强行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是徒劳无功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喜怒哀乐和道德行为的辨别。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的幼儿长大后可能在性格、品德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上有缺陷。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幼儿生活甚至人类生活怎样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得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

2.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幼儿具有“泛灵论”思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较强烈的,喜欢问“为什么”。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时,不应抹杀幼儿的这种天性,应该灵活运用教育机制,顺应其自然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回归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和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中,不仅要重视智育和美育,更应该重视德育和体育。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不再是固定的书本知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更多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外部环境。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已获得的有益生活经验,并且为幼儿探索他们未知的生活世界提供可能性。

3.幼儿园教学方法运用的生活化

旧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一味向幼儿灌输“科学知识”,不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幼儿的创造性。生活化的课程要求解放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生活。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自主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必再紧紧抓住幼儿,应该放开双手,让幼儿自己独立地去认识生活世界。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以一种启发式思想帮助幼儿。幼儿虽“小”,但是有益的生活经验却不能直截了当地告知他们。灌输式教育只会让幼儿甚至成人后养成依赖意识。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探索世界,体会探索的乐趣。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愉快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合作过程中,既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又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

4.幼儿园教学评价实施的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幼儿是幼儿生活世界的主人,幼儿的存在和发展对幼儿生活世界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选择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但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学习的最后结果,更要重视幼儿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幼儿期的儿童,并不需要强求他们学会多少知识,更多关注的是他们过得是否愉快。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关注其是否重视幼儿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是否重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体现了生活世界的一种人文关怀。

结语

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在幼儿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课程回归生活,要求解放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幼儿和幼儿生活世界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幼儿积极探索自己的生活世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小朋友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