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3-31 08:29沈阳建筑大学叶友林笪可宁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沈阳建筑大学 叶友林 于 洋 笪可宁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沈阳建筑大学 叶友林 于 洋 笪可宁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存在诸多课程设置与实践要求不协调、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脱节、授课形式单一、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紧缺、实践基地设施不够完善、学位论文撰写缺乏创新等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学校自身培养的原因。因此,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一套符合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全日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创新培养模式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首次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 高层次人才紧缺的推动下,优化硕士生的结构类型已成为我国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于2009年做出转变单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的决定,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类型,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到2015年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旨在实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培养质量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创新、专业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构建科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一种,培养模式的基础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科设置的导向,培养模式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围绕工程实践,论文研究方向围绕实际科研课题。虽然我国该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经开展三年,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其现状和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认可度低。我国自2009年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对此类研究生的认识还很模糊。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但目前很多单位及个人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之间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没有清楚的了解,甚至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偏见,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通常是在没有到达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录取条件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另外,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学术型硕士培养倾向于理论研究,而专业型硕士更倾向于职业教育,而且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特别是对拥有高质量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所以高校应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条件落后。目前,凡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工科院校基本都是具有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且都根据自身学科特色设置了相关课程。例如:农业类院校几乎所有专业或多或少的都设置了农学类课程;建筑类院校同样在课程设置上统一设置土建类课程。他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都在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忽视了社会对专业的认识度和需求度,没有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统一,缺少实践考验,甚至有些课程理论过于陈旧,与目前的新技术、新规范脱节。另外,存在诸如课程学习中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够全面,很多实践范例难以讲解,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图书馆中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教学资料不足,以及实验室设备陈旧,跟不上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等问题。从而造成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协调,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在学校实验室内完成,缺少工程一线的实践经验。

3.实践基地资源匮乏,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在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很多高校用于实践环节的资源欠缺,很多课题无法在工程实践一线完成。加上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步较晚,校外可接受研究生实习的单位较少,很多学校缺少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源。学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较短,在课程学习期间没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课程结束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安排实践的时间为0.5年至1年不等,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实践时间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工程实践一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学术论文流于形式,缺乏理论和实践创新。目前,各高校第一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陆续进入论文答辩阶段。调查显示,部分高校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预答辩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不大,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缺乏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实践探索。同时,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没有采用双导师制,很多学生的开题和中期在学校完成,缺少实践环节的指导,论文写作流于形式,缺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

二、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原则

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应注重专业结构优化,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在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确立正确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在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各学科、专业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一刀切,强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解决企业在工程先进技术及领域中所遇到的难题。

2.注重建立符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体系。课程理论体系的设置要注意专业性、交叉性、实践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统一,要体现学科自身特色和应有的知识结构,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等。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加强团队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的锻炼,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更新陈旧的内容,鼓励开设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提倡按照一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拓宽培养口径、增加实践环节授课时间,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工作站,需要在学校、企业、导师及学生等多个层面进一步理顺产、学、研合作的关系。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校外实践为依托,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推荐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核心技术部门生产实践,依托企业单位承担横向培养;纵向培养主要偏向科研课题及实际工程,以此来锻炼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从而积极有效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4.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标准和撰写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形式。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并体现综合运用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选题和特点灵活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校外相关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未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断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位论文质量等是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根本,也是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应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各学科应成立培养方案制定小组,由相关学科教授组成专家组,共同负责该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应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培养方案分为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和二级学科培养方案。其内容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论文要求等。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方向应以解决实际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为导向,学习年限2-4年不等。同时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核心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在充分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基础上制定相对稳定、目标长远的培养方案,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成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注重发挥研究生的特长,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进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检验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同时不断加大课程体系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程,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任教,保证课程内容的宽广性和综合性,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得到相互补充和延伸。课程设置中加强体现工程技术特色、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理论课程学习,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淘汰落后理论课程教学,增加专业实践类课程,更新实验设备,加强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相关材料的收集,使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可以考虑依托企业科研课题,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减轻了学校承担工程硕士生培养经费的负担,又提高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3.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应突出未来工程人才素养的培养,应注重根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工程相关知识的讲授,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蓝本,选取校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强烈责任心的工程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应大力推广落实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学术造诣和丰富科研工作经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校外导师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科研项目前沿并具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负责专业实践、课题研究和指导,以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实习基地、仪器设备、资金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4.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来源于工程实际,在实践环节的学习中应定期提交实践学习计划,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接受校内外导师的监督和教导,汇报课题进展和论文撰写情况,尤其要重点完成导师在实践环节中提出的任务,以助于提高学位论文写作水平。同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加强实践环节与企业联合,充分利用企业中的实践基地资源,共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开放、灵活的特点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经历发展和改革的阶段,如何建立适应国家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科学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各高校应积极应对的工作。各高校应与企业等工程实践单位实现人才自愿的互聘,设施资源共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共赢,科学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

[1]宋 平,杨连茂,甄 良.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2]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虞 翔,汪 信,张建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

[4]王 钰,康 妮.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ISSN2095-6711/Z01-2015-04-017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编号:B1-2013Y08-024;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研究课题,编号:2014-YJ-025)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