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变化 走实教材

2015-03-31 18:55龙汉玲何晶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均分例题运算

龙汉玲++何晶

人教版修订教材,相对原实验教材来说,其编排内容的增与减,变与不变,一线教师需要学习、比较、揣摩和研究,做到理清脉络,正确把握,走实教材,有效教学。

一、全册内容的比较分析

修订教材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整体变化:

1.保留了“表内除法(一)(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与千克”四个单元的内容。

2.删去“解决问题”单元,将其中部分内容调整到“混合运算”单元;删去原综合与实践“剪一剪”和“有多重”内容,重新编排了《小小设计师》。

3.增加了“有余数的除法”和“数学广角——推理”两个单元。

4.将原“统计”单元调整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图形与变换”单元调整为“图形的运动(一)”单元,将原二上“猜一猜”内容调整到“数学广角”。

5.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在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6.将原实验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移至三年级上册。

7.“总复习”的编排也作了大的调整;全册练习由原24个减少为现22个。

二、单元内容的对比研究

第一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单元由原实验教材第八单元《统计》调整而来,整体内容编排由原2个例题修改为现2个例题。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1: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例1: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例2:记录数据方法\&体验完整的统计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以上两个例题的编排涵盖了统计的各个要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价值。例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需要把握:一是从选校服颜色问题引发思考——体现统计的必要;二是用“调查法”来收集整理数据——表明呈现数据的方式;三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渗透抽样的思想。例2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需要把握:大赛选举情境——呈现“投票”选举的方法;记录数据活动——体验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优化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经历记录数据的过程,体会用“正”字记录的好处,逐步优化。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教学内容与原《表内除法(一)》基本一致,只是在例题的编排和呈现方式上作了调整:删去原例3、例4解决问题的内容,将原例2扩充为现例2、例3的内容。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例2:平均分之“等分”\&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例3:平均分之“包含”\&理解包含分的含义,建立除法表象\&]

1.除法的初步认识。例1直接聚焦操作活动,将分糖果的三种结果直观呈现,其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本质。例2呈现分橘子的方法,充分体现其分法的多样化。需要把握: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点;关注平均分的表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例3掌握“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理解其含义。需要把握:为突破“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提供直观支持;借助图与文字的结合,表征平均分的含义。例4、例5与原实验教材在形式与内容上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表述上更加严谨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此部分保留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删去了原例4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需要把握:例1在探索求商的方法中,要有机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例2的教学要为学生理解“想除数的乘法口诀”提供表象支持。例3要借助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主题图及平移、旋转两个例题与原实验教材大体一致。调整内容有:将原锐角和钝角移至现二上;新增轴对称图形(原二上移来)和例4解决问题内容。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1:平移及在方格纸上平移

例2:教学旋转\&例1:轴对称图形\&降低了难度,删掉了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内容;不要求画对称轴\&例4:解决问题\&由原“剪一剪”的素材改编\&]

例1教学需要把握:用对折的方法认识轴对称图形,观察折痕认识对称轴。例4解决问题需要把握:突出折纸的方法以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对折后的纸上画图时,要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这一要求。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本单元教学内容与原《表内除法(二)》的编排基本一致,只是在例题的编排和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调整:删去了原例2、例3、例4教学内容,将原例1扩充为现例1、例2,增加了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单独作为一个例题教学\&例2: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分开教学\&\&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例1在编排上: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形象支撑;利用矩形模型引出乘法算式,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经验;呈现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求商的方法。例2与例1呈现方式基本相同。例3通过解决购物中的问题,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需要把握:解决例3的问题要用到“平均分”中的另一种情况,“想一想”的问题则是利用平均分的等分情况,“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本单元是新增加的内容,编排素材源于原实验教材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1:加减两步解决问题\&例1: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要求使用脱式计算\&例2:连减解决问题及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例2: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没有小括号的两级运算方法\&例3:乘加、乘减两步解决问题及混合运算\&例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例4:两步解决问题\&两步解决问题,突出找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混合运算内容围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编排,并将解决问题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例1主要是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解决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体现运算顺序的“规定性”。例2是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要注意把握:一是分步解决;二是用乘加综合算式解决;三是用含有小括号的加乘算式解决。教学时要通过含与不含小括号两个算式间的对比,帮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其规定性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例3需要把握:利用迁移类推,继续体会运算顺序的“规定性”。例4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基础上的提升,要借助色条图表示信息和问题,并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学会用分步解答和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是三上《有余数的除法》移来的内容,现例2、例3与原例2、例3的教学内容大致相似,具体变化:新增加了例1、例4和例6的学习内容。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1: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例1: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借助平均分与表内除法进行对比,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有余数除法及竖式\&例4:试商\&利用除法竖式,直接想乘法口诀寻找商\&例4:解决问题\&例6:解决问题\&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以上新增加的内容: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两种情况对比呈现,体会其关系,突出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还单独编排了试商的例题,以突出试商的方法。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活动,发现恰好分完和有剩余的两种情况,体会其异同,从而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注意把握:将平均分得的两种结果进行对比时,须与除法横式表示的含义建立联系。例4试商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余数与除数的乘积去判断所试的商是否正确,即:看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是否接近被除数,但又不能超过被除数。例6提供了两种思路和方法:一是用按小旗排列的规律继续画的方式解决问题;二是利用除法解决问题。需要把握:要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建立此类问题的模型;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理解余数,沟通旗子与颜色的关系;根据余数的情况,回到情境图中,作出合情推理与判断。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内容属原实验教材《万以内数的认识》保留单元,其编排仍沿用三大知识版块,具体变化:将原实验教材例6扩充为现例7、例8,原例3、例7合并为现例9,新增加了例3、例4、例6和例13的学习内容。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3:多角度认识1000,培养数感\&用多种方式表示和描述1000\&\&例4:认识算盘,用算盘表示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例6:数数,数的组成\&在数数中教学万以内数的组成\&例6: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例7:读数\&体现“数”与“位”的关联\&例8:写数\&利用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写法\&\&例13:用估算解决问题\&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1.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体把握: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在数数的基础上,教学1000以内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突出数感的培养;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示和描述1000;以彩点图使数轴直观化,进一步认识数轴,体会数序;学习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将数位顺序表由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之后移至读写数之前,需整体把握:认识“万”及数位顺序表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以小方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二是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数的大小比较涵盖三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数的大小比较;二是最高位上的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三是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第三种情况体现了开放性。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整体把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要利用数的组成、数的意义、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到结果;在算法上要运用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计算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时要体现估算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第八单元 克与千克

本内容属原实验教材《克与千克》保留单元,修订后的单元整体上由原一个主题图变化为三个例题教学的方式,这样的编排更为有序。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秤;解决问题\&例1:认识“克”及天平\&例1、例2认识克(g)与千克(kg),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例2:认识千克及相应的常见秤\&例3:解决问题\&例3突出估计的方法\&]

整体把握:例1是借助常见的、带有质量标识的物品,直观认识克,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例2的编排思路与例1基本相同,重在开展掂一掂的活动,帮助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例3解决问题的教学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估量能力,教学时要抓住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突出估计的方法,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本单元由原实验教材二上《数学广角——猜一猜》内容改编,删去原例2,保留原例3,并将原例3改编为现例1,新增加了例2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使得每个例题教学的侧重点更为清晰,层次性强。

[实验教材\&修订教材\&主要变化\&例3:简单的推理\&例1: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习呈现摘录信息再连线的方法和综合排除法\&例2: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利用推理解决:按照要求在方格内填数的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让学生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初步学会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体会推理思想。例1学习简单的推理,需要把握:重视推理过程中所采用的辅助方法,即:摘录信息再连线、综合排除法和列表法。例2需把握:对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思路要有提醒,重视小精灵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提示,关注两幅交流图呈现的完整推理思路,要突出学生对推理过程的体验和表述。

责任编辑 林云志

猜你喜欢
平均分例题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这样做合理吗
有趣的运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