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俗耦合的跨文化统整

2015-04-02 00:5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契合习俗冲突

杨 峰 光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中英习俗耦合的跨文化统整

杨 峰 光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 辽宁 锦州121000)

摘要:分析了中英习俗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契合点和不同点,认为在中英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文化习俗深层次地影响着跨文化交流的进行,提出在中英两国交往中树立习俗差异意识,遵守求同存异原则,采取换位思考来谋求双赢等跨文化习俗交际策略。

关键词:中英; 习俗; 契合; 冲突; 策略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再到近期“一带一路”理念的提出与建设,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欧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而英国作为欧洲的传统代表,加之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积淀,认识和掌握双方的文化习俗,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跨文化交流成功进行的前提和关键。在两国不断深化交往过程中,两国之间不同的习俗习惯无可避免地会相互交融与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试从耦合理论视角对这种交融和影响加以分析,谋求跨文化习俗交际策略,顺利实现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所谓耦合, “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1]由彼及此, 中英习俗的耦合就是指两国在跨文化交往中两国习俗无可避免地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最终相互联结的现象。 耦合原理符合哲学上揭示的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根据这一原理与现实依据,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既有核心契合点, 又有难以避免的矛盾冲突。 习俗的契合方面有利于文化交际, 它能使两国在交流中找到共同点与归属感, 会加深、加速两国的交流, 丰富交流内涵和情感体验, 优化交流成果; 习俗的冲突方面会阻碍两国交往的顺畅进行, 甚至会导致接触中产生尴尬局面, 弱化两国的交往体验, 损害两国的交流成果。

一、 中英习俗的契合

虽然中英两国由于历史发展、价值观念和民族习惯的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但两国仍有一些习俗契合点。

1.服饰习俗

在服饰习俗方面,中英两国都在现代服装一体化的基础上保留了本地的民族特色。中英两国的服饰历史都经过了多样性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服饰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具有符合各地各民族特色的多样性特征,如汉族的汉服、回族头带缠头等。英国现代服饰同样由于多民族构成的因素而十分丰富,如苏格兰男子爱穿一种富有苏格兰民族象征的“kilt”裙。这种裙长至腰膝,配有宽腰带,前饰一块椭圆垂巾,每逢佳节,男人们都会着此服装伴着民族乐曲欢快地跳起民族舞,英国皇室查尔斯王子就经常穿这种传统服饰参加各种大型活动。

2.饮食习俗

中英两国饮食习俗中最具契合性的是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如茶礼、茶道、茶宴和茶禅等。英国人嗜茶,早晨起床前一般先喝一杯“被窝茶”,午后喝一杯“过午茶”,下午的工间休息甚至在深夜里,也离不开喝茶。由英国人托马斯立顿爵士创立的著名茶品牌——立顿,早已盘踞全球各大超市商铺。2013年6月25日晚在英国王室宫殿——伦敦肯辛顿宫举行的“印象中国·滇红皇家品茗会”上,英国王室成员卡特里娜公主作为主礼嘉宾,表示中英两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互联系紧密,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茶业贸易伙伴,希望中英两国“以茶为媒”,增进彼此之间的友好交往[2]。

3.居住习俗

中英两国人民在住房上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都渴望着有一套自己心仪的住房,这是两国人民一生内心最大的愿望。英国国家住房联盟曾经以某种方式计算出英国人能买得起一套住房的平均年龄是37岁,若在伦敦,则为52岁。其实按照普通工薪层收入,英国人可以过得相当舒适,可跟中国相似,想在自己理想的地点购房并不容易。到朋友家做客时要适当带些礼物,就餐时通常会适当的备酒与祝酒,吃过饭后,要留下来陪主人聊天交谈,吃完饭马上就离开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4.行为习俗

中英两国行为习俗的相同点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称谓、寒暄与休闲娱乐等。姓氏中都有单字姓氏和复字姓氏,都是继承式的子女随父姓。在称呼别人时,由于身份、地位、年龄或关系等不同具有特定的称谓。两国都将问候与相互打招呼作为一种见面时的基本礼仪,传统的问候仪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摘选形成了相对简洁的方式。两国都不吝啬真诚热情的赞美。英国著名学者Leech 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仪原则,其中一条就是“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3]。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孔子家语》中阐述道:“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可见,中英两国崇尚赞美与恭贺都是自古传承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在赞美别人时语言或行为也越来越丰富慷慨。中英两国人民相近的娱乐方式中比较受欢迎的当属足球、音乐和电影,英国的“PUB”(Public House,实则为酒吧)文化相当于中国过去的“茶馆”,主要功能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聊天聚会的场所。与英国爱好休闲娱乐相同,中国休闲消费潜力巨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休闲经济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4]。与中国的方言相同,英国不同地区的人拥有不同的口音,甚至有些地方的口音很重。

二、 中英习俗的冲突

中英两国习俗各具特色,因而在彼此交流中难免会发生尴尬的碰撞。

1.服饰习俗

中英两国在服饰习俗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色彩搭配的不同追求和喜好。现代英国的服饰颜色较为素雅,多崇尚追求自然清爽反对强光重彩,是一种悠然浪漫的田圃风格。而中国服饰的色彩性较强,对于大红大绿的艳色系并不吝啬,这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热情豪迈。英国人衣着讲究,出席宴会或晚会时,习惯穿黑色礼服,衣裤一定会烫得笔挺,这种黑色系理念的服装在英国大街随处可见,也恰好反映了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成分。

2.饮食习俗

在饮食方面两国的冲突之处主要在于就餐的行为表达上。在英国,安静地吃完自己碟子里所有的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因为如果有剩余则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在就餐过程中不会不断的给客人添加食物;当与侍者交流时会使用眼神和小手势,耐心地等着和侍者交流;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中国人就餐时往往为了表现对客人的热情不断强制性地给客人添加菜肴,吃饭聊天时也比较随兴,聊到开心之处就放声大笑,不少中国人在英国就餐,仍喜欢高扬手臂大声吆喝,这在英国是相当不得体的行为,会给店里的其他客人和服务生带来负面的感受。另外英国人不吃动物器官,如头、足等,而中国人却没有那么挑剔,有些中国人到了英国还特地去购买鸡头、鸡爪等熟食。

3.居住习俗

中英的建筑外观和居住习俗文化由外而内体现出各自特色。英国人生性保守而注重传统,因而保留着相当多的古迹、传统文物与博物馆,在英国很少能够看到建造新房,却到处可见无法翻新改建、维修却昂贵的传统建筑。英国皇室女王就是很好的一个佐证。然而房龄长并不意味破败,在中国一所老房子可能意味着破旧不堪,但英国的旧房屋维护得很好,尤其是窗门会经常粉刷油漆。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许多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而英国人更注重个体自由,父子关系划分明确,通常子女成年后父母不再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4.关于行为习俗

两国的行为习俗在姓名、问候和休闲方式上可以说大相径庭。中国姓名的排列顺序与英国相反,中国是姓前名后,而英国则是名前姓后。在称谓概念上,中国划分清晰,英国较笼统。当中国首富马云和英国足球先生贝克汉姆会面时,一个称为Mr.Ma, 另一个称为Mr.Beckham,而不是Mr.David。英国的女人婚后要改随夫姓,但现代中国婚后仍保持原姓。英国人注重隐私,见面的寒暄语通常如“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不错,是吧!) 。英国人谈天气是想给对方一个信号,那就是:“让我们开始聊聊天吧!”[5]中英两国在告别方式上也多有不同。英国人在行为上会比中国人多一些肢体语言与动作触碰,如亲吻告别,在语言上英国人一般习惯说“See you”多过“Goodbye”。中国人最常见的语言就是“再见”,但肢体语言却极其少见。绅士风度是英国人最显著的标志。绅士的精神气质包括:骑士般的勇气、服务公众的道德意识、建立在坚定沉着基础上的沉默性格、即使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也不改变的谦恭礼貌[6]。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长期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思想才得到提倡。古典英国人的性格孤僻刻板,寡言少语,办事认真,对待新鲜事物态度谨慎,总是具有一种孤冷的幽默感。但现代英国人不苟言笑的形象已成为过去,在表达感情时愈加趋于典型西方式的外露型,不掩饰自己的满足感与荣誉感,他们认为中国历史遗留的“贬己尊人”[7]的谦逊原则简直就是虚伪的代表。虽然英国的夜总会、酒吧和剧院很多,但阅读的确是英国人的鲜明特征,尤其是读报,在英国的地铁、酒吧、咖啡馆、草地,几乎随处可见读书看报的英国人。而中国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8]。

三、 跨文化习俗交际策略

随着国际交往的紧密迅速发展,从国家领导到普通大众都广泛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9]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于交往国我们不能否认对方的习俗背景,更不能藐视对方的习俗法则,只有“入乡随俗”,懂得尊重、融入与调和,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把握主动与先机。

1.尊重彼此的习俗 树立习俗差异意识

若想与对方进行顺利交往,对于对方约定俗成的存在规范,首先应该广泛地接触对方的相关背景和材料,如阅读杂志、名著和新闻材料,多观看一些能够反映对方现代人文生活的影视作品,扩展国际视野,逐渐认识彼此的差异所在,提高对对方习俗文化的敏感性和兴趣度,摒弃自我中心和民族本位思想,树立正确的差异意识。这并非意味着对自己民族或国家习俗的抛弃,对他国风俗习惯的正确掌握反而有助于对自我习俗文化的反思,既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又达到了尊重包容对方习俗习惯的目的,一举两得。这是两国进行一切交往的前提。

2.融入彼此价值观 遵守求同存异原则

所谓价值观,就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10]。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也就决定了拥有不同的习俗文化。入乡随俗的关键就在于融入对方的核心价值观中,将包容上升为包融。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两国交往中对于彼此习俗的求同存异更应如此,“君子和而不同”,应该保持思维的灵活度,不墨守成规,谋求习俗的最大公约范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两国顺利交往的条件。

3.调和彼此冲突点 换位思考谋求双赢

在跨文化交往中发生习俗文化冲突的情况在所难免,这时应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调和与调解,才不会在经济或精神上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如中英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当中方尊重、融入到英方习俗中去时,也会给英方留下和谐友善的良好印象,从而走进对方心中,感动对方,进而英方也会尊重、融入到中方的习俗中来。对于文化习俗中的冲突点,只要找到适当的,双方都可接受的方式来调解,就可以越过习俗差异的鸿沟,实现利益双赢,这是两国进行成功交际的关键。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为中英两国跨文化沟通带来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诸多机遇。各种文化习俗交织、交融,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学习与工作的机会,有效运用耦合交际策略,利用中英习俗的契合点,抑制、解决彼此习俗的矛盾与冲突,增进交流与合作,对于个体的共同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是一种福祉。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962.

[2] 周兆军.英国王宫举办中国名茶品茗会-交流中英茶文化[N/OL].[2013-06-26].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6-26/4972342.shtml.

[3] 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80-95.

[4] 杨秀丽,李淼焱,毛慧媛.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西方休闲价值观[J].沈阳大学学报, 2004,16(3):67-69.

[5] 凯特·福克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M].姚云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48-55.

[6] 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M].李钊平,张跣,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32-33.

[7]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M]∥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4-27.

[8]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OL].[2014-04-22]http:∥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276908/note/346734454/.

[9]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全文)[N/OL].[2014-03-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htm.

[10] 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1520.

【责任编辑王立坤】

Cross-Culture Integration of Sino-British Custom Conjunction

YangFenggua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Jinzhou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jun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Sino-British custom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It considers that custom culture affe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eply in the Sino-British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llisions.Cust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such as setting custom differences consciousnes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perspective-taking to seek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associations of China and Britai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uccessfully.

Key words:Sino-British; custom; conjunction; conflict; strategy

作者简介:冯莉(197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编辑。

收稿日期:2014-10-13

中图分类号:G 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5)02-0273-04

猜你喜欢
契合习俗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