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2015-04-02 03:12饶旭鹏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培育文明消费

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饶旭鹏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论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人文化和生活化,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要应从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消费意识和生态法治意识培育几方面着手;最后指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应有“顶层设计”,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并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行政手段、制度、文化等的支持和保障,更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和依托。”[1]民众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其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切合中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方向,借鉴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培养政治方向正、专业素养精、环保意识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1.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角度阐述了其生态思想,以“自然的客观优先性”的自然观为基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是因为人类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所以人类就应该善待自然,而不是无限地向自然索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无节制破坏和掠夺,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把被资本主义异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扭转过来。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头脑并不是要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而是把生态思想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中理解其生态思想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要“润物细无声”,又要“抓铁有痕”。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融入学生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的全过程中,从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当然,“建设生态文明也不是要求人一味地屈从自然,而是要反对唯客体主义”[3],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不是要大学生回到野蛮时代,而是使其实践活动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2.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其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生活化就是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注重价值引导和内生动力的形成,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知识、化理论为行动。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精神具体化为现实的人文关怀,通过从点滴小事去感染人,从具体工作细节去感化人,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绿色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以被教育者为本,从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出发,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以优秀文化培育人、以正确理论说服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优美环境熏陶人。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生活化是生态文明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4],强调“生活”对学生成长的基础性地位,让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回归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自觉自愿的生态意识,是一种“养成教育”的过程。从产生的动力基础来区分,生态文明意识可分为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和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是基于舆论宣传、社会环境等外部压力而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一旦外部压力消失,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就可能消失。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则是基于其自身信仰、价值观、知识、生活经验等内生的意识,比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更持久、更有效。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回归生活培育大学生的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

3.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要充分运用当下资源,也要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寻找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学者都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或“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于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人类社会早期所形成的生态思想散见于人类文化典籍中,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宝贵资源。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切入点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攫取。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生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发,形成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流派,并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是要充分发掘古今中外生态思想,吸取西方国家生态意识培育的成功经验,既要“借鉴国外”,也要“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前提下,批判地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洋为中用”;“开发传统”就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实现“古为今用”。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关于生态问题的价值、思想、观念、态度、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从我做起的生态责任意识、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消费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意识等。

1.生态忧患意识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0世纪以来,发生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多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国内仅2013年就发生了松江死猪事件、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东部地区大范围长时段“雾霾”事件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这些重大环境事件,以及不容忽视的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等相互叠加,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由此看来,生态忧患意识培育迫在眉睫,不得不为。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就是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讲清讲透人们所共同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使大学生彻底摒弃“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传统观念,形成自然对人的优先性的自然观和生态忧患意识,爱护自然、美化自然,为绿色环保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生态责任意识

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正是由于自然界的“报复”,才形成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意识培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培育。生态伦理观认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联邦”[7],人类仅仅是其中普通一员,因此,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环境。“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他才是道德的”[8]。生态责任意识培育就是要把生态伦理上升到人的道德修养高度,引导大学生形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对待自己和人类一样对待自然。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生态责任观。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一名地球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学生富有朝气,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环境责任意识培育就是培育其“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环境保护重在行动的环保理念,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低碳生活观念。

3.生态消费意识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消费被赋予新的内容,逐渐演变为“行动者在社会空间内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而采取的社会阶级再生产策略”[9],成为消费者身份区别和认同的手段,从而演变成凡勃伦所谓“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10],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符号意义。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1],但个人消费应以生活需要的满足为限,不应无限膨胀,生态消费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均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消费不仅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消费者的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更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随着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水平也不断攀升。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中的非正常现象不断涌现,出现了非理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两种现象。非理性消费的表现是消费没有计划和节制,一时兴起或跟随潮流随意消费,出现“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等为消费而消费的现象;炫耀性消费则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攀比和竞争性的消费,表现为“面子消费”“名誉消费”“符号消费”等行为,以提升在同辈群体中的地位和满足个人虚荣心理。大学生的非正常消费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是一种物质主义的消费观,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和心理扭曲,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生态消费意识培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崇尚艰苦朴素、自然清新、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和耐用品消费的关系,倡导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4.生态法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来实现,更要完善生态法制。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先后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等生态环境保护条约和协议。我国1989年12月26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目前已形成涵盖污水防治、固体废物排放、矿产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环境保护等涉及生态环境各领域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违法必究”。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很多环境污染事件就是由于污染者不懂法,甚至懂法不守法而形成的。在完善生态保护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教育,推动其知法、守法、依法,并坚决同生态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环境安全的守护者,维护法律尊严,建设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培育主要包括生态法制知识教育,生态法治意识培育,生态法制安全教育等内容。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作,需要全国上下社会各方协力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更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共进。

1.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需要“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我国高校每年招收大学生近700万人,他们最多在十年内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如果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必将极大推动国民整体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公民、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形成系统的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方案,使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不仅停留在宣传、普及和引导阶段,而是落实为每一个国民的实际行动。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地方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层设想”和各高校“基层经验”的配合。虽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时肩负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使命,”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阵地”[12],生态文明建设进校园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统摄学校宣传、团学、教务等部门相应职能,并结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成立生态校园建设领导机构。这一部门统一负责生态校园建设、大学生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把大学生日常教育、通识教育和生态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营造绿色、环保、节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生活观。

2.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利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我国现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资源,也拥有便利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条件,只要加以挖掘利用,必会产生良好的培育效果。

思政理论课教学一般分两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政理论课体系的核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要尊重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世界产生于自然界,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确地解决了人自身、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逐渐的辩证统一关系。教材中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条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还可利用讲授、讨论、作业等环节督促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培育其环境友好、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可通过撰写读书报告、主题教育影片评论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理论与知识,倡导生态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生态校园建设状况、民众生态意识与行为等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

3.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重在行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最终还要通过其环境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其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归宿,也是检验其效果的根本标准。

(1)大力营造生态校园氛围。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以影响多代人。”[13]高校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校园建设,利用校报校刊、电视、广播、校园宣传栏、网络、专题教育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全面系统介绍生态环境状况,使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培养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从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的生态校园设计理念出发精心美化校园硬件环境、教学与办公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校园建设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生态校园熏陶人;建立健全全校节能降耗强制性规则,如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校园环境等建立明确的环保要求并利用学生社团和自律组织监督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自律意识。

(2)倡导适度消费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开学经济”“校园经济”迅猛发展。有的大学生为了表明自己“不比人差”或者“我比你强”,滋生了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行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浪费了资源。高校要紧紧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通过主题班会、辅导答疑、谈心沟通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唾弃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互相攀比的不正常消费现象,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3)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点滴行动见环保。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做环境保护的使者,小到废旧电池回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爱护花草树木、随手关闭水龙头、作业纸正反面书写等生活和学习细节。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环境净化行动,利用环保纪念日(周、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彻底杜绝“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低俗文化,倡导高雅、文明、自然的生活方式。

四、结 语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为突破口提高国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非常必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基础,更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塑造全面人格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是要使其认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而来的,是自然界的“派生物”,自然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方向,注重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并倡导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收到实效。具体来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包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培育、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生态责任意识培育、绿色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态消费意识培育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生态法治意识培育。

[1]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6- 68.

[2]恩格斯.恩格斯致马克思(1846年10月18日)[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

[3]漆玲.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J].道德与文明, 2011(2):125- 128.

[4]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3):116-117.

[5]马克思.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和社会[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7]Paul W.Taylor.Respect for Natur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126.

[8][法]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51.

[9]朱伟钰.权力与时尚再生产: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再考察[J].社会,2012(1):88-103.

[10][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1.

[12]陈晓辉.“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J].生态经济, 2013(8):183- 186.

[13]徐金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径[N].光明日报,2005- 11- 30.

【责任编辑 曹一萍】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Rao Xupeng
(School of Marxism,Technology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50,China)

The basic ideology and main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are discussed.It considers that,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it needs to arm their minds with Marxist ecological theory,uphold culture direction und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actively absorb excell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It includes ecological crisis consciousness,sense of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ecological consumption and legal awarenes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should melt“top-level design”into teaching process, and strongly advocate green and low carbon way of life.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G 416

A

2095-5464(2015)05-0634-05

2015- 04- 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CSH008)。

饶旭鹏(1976-),男,甘肃庆阳人,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培育文明消费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漫说文明
40年消费流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