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遗产教育推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探索

2015-04-02 03:12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遗产工业

刘 飒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以工业遗产教育推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探索

刘 飒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

提出以工业遗产教育推进大学生课程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探讨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应加大相关教育的普及力度,开设蕴含工业遗产内容的课程,理工科专业要与企业进行对接。

工业遗产;课程实践;实践教学;高校党建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寻觅一条既适合本地区实际,又能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益的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服务于生产和实践;在大学生中开展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实践,是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辽宁模式的基本点之一。老工业基地保护、传承、激活工业遗产,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党建、课程实践中的特殊作用,意义重大。自2011年以来,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在辽宁率先将“以工业遗产教育推进大学生课程实践能力提高”作为学院学生党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三者有机结合的着力点,将服务地方经济、提高课程实践能力纳入教学管理和思想教育,并在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与成果评价方面形成一系列有效做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较好的实践育人效果,深受师生好评和社会赞誉。

1.保护和再利用辽宁工业遗产势在必行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照亮了人类近代历史,其创造的巨大财富以及对推动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目共睹。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国外有许多好样本可以借鉴: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俄罗斯的厂房咖啡馆、英国的铁桥峡谷、日本的小樽运河、法国的奥赛火车站,等等,但除了保护历史和怀旧教育,大多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

受政治、历史、社会经济等多元因素影响,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与工业遗产的内部关联更为特殊,其管理、开发、利用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其社会定位应该根据本国特色。辽宁素有“共和国长子”的称谓,现已经确定的工业遗产就有160多处,其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几乎遍布辽宁大地。从现有的利用项目上看,大部分倾向于旅游产业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但将工业遗产对应专业学科的教育价值研究和实践并不多。探索现有工业遗产新的利用价值,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实效作用,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2.高等教育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中作用突出

高校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责无旁贷。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战略机遇,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担负起高等教育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领会大学生的教育特质和自身优势,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社会影响力等综合因素,发挥高校的科研能力、信息能力、人才培养责任和担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责,做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领军者。

地方大学应服务于地方,注重人才的“社会”属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配套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工业遗产相关课程,把培养信念、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并能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的“社会人”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本地工业遗产的学习,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扩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又能增添对历史的深深向往,增强爱国情感。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技术相互交融交汇,可以使理工科学生以学科专业的角度了解技术发展演变的历程,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专业常识,提高社会实践、技术实践的能力。

3.理工科大学生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目前,大学教育只提供知识概念而不能提供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受教育者无法独立认知知识,理智地发挥自己的智能,主要知识、技术和应用相脱节。因此必须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现状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研究和发掘其产生的基本点,寻求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还原素质教育的初衷。基于多元压力和历史制度因素,理工类大学在学生培养中文理分科的现象普遍,大学生课业繁重,很少主动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素养的融合,大学的“专业培训场”气息越来越浓,理工类大学生更重视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轻视人文科学知识,轻视理论联系实践,知识面越来越窄。

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对高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期求,在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行为中,思想独立、学科扎实、善于思考、勤于创新是关键。

工业遗产的特殊性使其偏重于理工,理工科大学生更加适合于理解和发掘其多元的利用价值,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全面扎实,尽快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方向,同时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和热爱。

4.高校党建在大学生工业遗产教育和课程实践问题上具有特殊意义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党建工作重要而迫切。然而简单的说教和直白的宣传引导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已经远远不够,党建工作和思想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渗透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必须有实效性,取得学生的认同。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是现代青年自相矛盾的心理和心态的成因之一,随着人力资源不断紧缺,人力资源社会地位行情日益看好,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需求迫切。因此,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同时兼顾学生需求,改革课程实践教育内容刻不容缓。党建工作进专业、进课堂是当今新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为平台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方法,寻求创新途径,充分彰显出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做出积极尝试。在大学生工业遗产教育和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问题上,将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相结合,高校党建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二、问题的调研

为了真正解决匹配工业遗产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二者的关联问题,研究者对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教育动员和研讨,并及时整理问题反馈,该项活动对象为四个年级的学生,调研内容包括:对工业遗产的了解;对本专业知识中涉及的工业遗产知识的了解。

1.大学生对工业遗产的了解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大多数学生由于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工业遗产遗址的相关参观,但对工业遗产的了解并不多,也不全面,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知识专业性很强,大学生平时关注也不多。但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对工业遗产的基本认识还是有的,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工业遗产知识的了解的不全面、不系统的现状与当前的教育实际是密不可分的。

2.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地方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程实践过于单一,在大学生课程实践的设置上忽略其整体规划和全面系统的设计实现。将大学生实践课程划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社会需求和思想教育关联不大,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在学期末一到两周的时间象征性地组织课程设计或实习,由于经费、师资、接待等诸多因素,多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第一线,教学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落实机制,课程计划缺乏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造成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同时,现有的课程实践基地实际利用率不够,往往急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合作基础不够扎实,没有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前提下,合作企业需求偏离学校教育本质,过多追求短期宣传目的和政府的支持目的,加上合作变数大、基地建设难,使得高校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基于工业遗产问题的教学内容目前几乎没有,相关素质教育课程多偏重于开设民俗学,教学内容也较为庞杂分散和随意。

3.两类课程急需并轨

大学的课程体系是由“两类课程”构成的:思想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类课程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也涉及到过去常提的又红又专的问题。大学能否教育出“双杰人才”,关键看如何塑造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铸造学生的专业品质,将两类课程很好的融合,以“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的“完整的精神世界”。但目前,高校对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想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合理、考核严谨、投入较大;思想教育课程形式单一、考核简单、投入较小,为大学生绘制的“精神世界”图案线条也不够清晰。

4.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多于实践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面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高校学生人数增长加快,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生活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视点、新问题。学生个体成熟程度提前以及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对过于刻板的说教产生心理排斥,对思想方向和学习目标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尚未形成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联动体系,教育形式停留在课堂说教,过于单一,没有和专业教育以及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接地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教育机制。

三、问题的结论

在完成上述研究分析后,提出以下具有时效性的建议:

1.高校加大相关教育的普及度

在校园宣传中多加入工业遗产的宣传素材;建立工业遗产知识的相关网站,通过当前最便捷的微信平台、校报专栏、校园广播站、博客等,介绍相关工业遗产内容。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多层次地了解工业遗产,认清专业方向。该项活动的切入点既可以是学生管理,也可以为学生党建模块,而基于学生党建的教育基点更为明确有效。从校园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第一受众,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工业遗产教育的普及度和广大师生的认同感。

2.高校开设蕴含工业遗产内容的课程

工业遗产内容面向领域可以说是复杂和多样的,可以引申到人文、社会、科技等多个平台,将相关知识融入第二课堂及专业课程,合理实现学科渗透,既可丰富教育资源又具有时效性。

具体操作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受众,有的放矢地尝试一些本专业有关自然科学工业遗产类的选修课,面对全体学生可以开设有关工业遗产的历史人文旅游等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细化课程内容和对象,将教育和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签订面向工业遗产的科研课题,组织各类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带领各个学科的学生参与,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职能。当然,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的遗产研究专家开展讲座和研讨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1]。

3.高校多举办有关工业遗产方面的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普遍关注,利用诸如摄影展览、绘画展览、有奖征文等的征集类活动;纪录片巡演、讲座、论坛等交流类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度和关注度。

4.理工专业要与企业进行对接

在政府层面,希望高校的工业遗产教育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层面,希望为地方激活工业遗产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在企业层面,希望激活企业活力,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长效发展。因此,三方目的统一、对接势在必行。但由于在校教师多数缺乏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在项目开发、对外联系与服务方面经验欠缺,影响实践教学课程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因此,应加大与企业对接,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中优质资源,聘请理论实践俱佳的科研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最新专业知识;同时,加大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力度,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把项目教学等先进理念融入教学中,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和企业需求的了解,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2]。

5.探索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相结合的新形式

通过专业课程改革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素养和思想觉悟。既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又有“专才”的实践技能,同时具备“优才”的思想素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应以初步尝试建构“既优又专,全面过硬”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为追求的根本目标[3]。

在时间安排上,为确保课程实践在各个环节上的育人效果,在学期初以班导师机制为主体,全面推进课程实践引导机制,进行本学期课程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在学期中双线并行:一方面,以学生党建为主线,开展工业遗产教育和引导工作,通过党日、团日、班会及参观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树立学生科技报国、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以教学管理为主线,在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打好学生专业基础;在学期末进行课程实践的完成,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拟定课程实践方案,教师根据实践进展指导、总结、组织成绩评定和综合评比,并将有关成果向实践地反馈,同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党建总结[4]。

考虑到课程实践教学周期短、教学过程重实践的特点,实践课程成绩考核须结合校内外两个因素评价,综合考核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过程。量化成绩与综合评比相结合,推进课程实践优秀团队、优秀成果、优秀调研报告等特色奖项的评选。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等为单位,围绕实践课题形成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的实践团队。创建学生党建与工业遗产教育宣传的网络平台,创建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实践网络平台[5]。

[1]金祝年.高职“引企入教”教学模式分析[J].广西教育, 2010(15):115- 116.

[2]朱益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介绍与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57-158.

[3]王秀芝.以工业遗产为依托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26- 830.

[4]刘莹昕,刘飒.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70- 271.

[5]单强.“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S学院案例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2):16-22.

【责任编辑 张跃双】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by Industrial Heritage Education:On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for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Liu Sa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by industrial heritage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are discussed.Som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such as,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opularize the relative education,offer the courses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in enterprises,and so on.

industrial heritage;curriculum practice;practical teaching;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 642

A

2095-5464(2015)05-0647-04

2015- 06- 11

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一般项目(GXDJ2013- 156)。

刘 飒(197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理工科遗产工业
遗产怎么分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工业人
千万遗产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遗产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