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络论治老年病的机制探讨

2015-04-04 04:43贾广波
陕西中医 2015年4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老年病

贾广波 韦 云

河北省三河市中医医院(三河065200)

·学术探讨·

从络论治老年病的机制探讨

贾广波 韦 云△

河北省三河市中医医院(三河06520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防治老年病的研究日益重要。了解老年人群发病时缠绵难愈、病情隐匿、多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脏腑衰退,痰瘀互阻的病理生理特点,从络病理论角度,剖析两者在病机特点及临床特点方面之间的关联,指出保持络脉通畅是治疗老年病的根本。从络病论治老年病,解除络脉瘀滞,为老年疾病的异病同治提供理论基础,给老年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病是指老年期(≥60岁)的特发疾病和常见疾病,实际包括老年期和老年前期(45~59岁)之间的疾病,其发生与老年人的衰老体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年老之人,脏腑功能易损,生理机能低下,均是疾病发生的诱因,即“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人口老龄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防治老年病的研究也日益变得重要,根据老年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特点,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剖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为老年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络病理论的内涵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经典理论,高度概括了慢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规律。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状态,并且是促使疾病发展加重的致病因素[1]。《灵枢·脉度》载:“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络脉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2],是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和通道。络脉是循环中的最小功能单位,现代医学[3]中的微循环与中医络病理论的孙络具有诸多类似之处,其都是循环的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由此推断,络病的西医学概念可能与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有关。吴以岭[4]教授认为络病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三大特点。

2 老年病与络病的相关性 广义上讲,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脉络,有学者[5]认为,络脉之血络相当于西医的血液微循环系统,络脉的渗灌气血、濡养组织以及津血互化作用与微循环的生理功能极其相似。众所周知,老年患者多存在广泛的微血管循环障碍,络病学说和老年病的现代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养老奉亲书》认为人进入老年以后,气血渐衰,体质上“五脏衰弱,肠胃虚薄”;心理上常“形体虽衰,心亦自壮”。络脉中的气滞、痰凝、血瘀是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6],络病是一组虚实夹杂的证候,本质上却为正虚,这与老年病的病理特点不谋而合。在老年阶段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主要都是在络脉瘀阻、久病不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7]。络病是[8]多种慢性常见病的基础病变和共同归宿,作为机体内外联络的桥梁,任何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在络脉上打下一定的烙印,临床所见老年疾病多是沉苛痼疾,非一日所成,久病入络,亦不会例外。年老体虚,新陈代谢功能减退,染邪机会增多,而且缠绵难愈,容易形成络病,且络脉细小,容易受邪,气血阴阳容易失去平衡。笔者认为从络病学说的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揭示老年病的共同的病理机制,为老年病异病同治找出理论依据,也有助于深化对络病学说的理解。

2.1 病机特点的相关性 2.1.1 脏腑衰退:祖国传统医学[9]中关于老年疾病发病学的观点是: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脏腑衰退。叶天士指出:“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蒂已虚”。脏腑老化,功能衰退是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刘完素所说“老而衰”、“衰而受邪”大致囊括了老年期的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只有先天肾脏精气充盛,后天脾胃运化正常,五脏六腑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机体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先后天脏腑功能衰退,日久必会导致气血亏虚之证,使血络空虚,气血无以流通,营卫不能贯通,机体阴阳失调,疾病由是而生。

2.1.2 痰瘀互阻:老年阶段,气血量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而减少,运行气血的通路“经隧”因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供给而气滞、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应由而生,日久闭滞不畅,则络脉瘀滞,久而影响脏腑和组织,发生脏腑组织病变。叶氏在《外感温热篇》中曾言:“平素心虚有痰,外邪一陷,里络就闭。”年老“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医贯·痰论》。痰有易聚易行的特征,随气血的运行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可伤阳从寒化,又可挟热从燥化成毒邪,痰阻滞气机,伤及脉络易聚成形。《局方发挥》中讲到“气积成痰”而发病时,言其“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指出了痰病具有缠绵难愈,易于复发,致病变幻多端之特点。血瘀可谓是老年病的又一病理基础。老年人常因为年老体弱,“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或“多故谘煎背执,等闲喜怒”,情志不畅而气滞,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或内外诸邪与血相结胶着均可导致血瘀形成。刘完素所说:“五十岁到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涩”《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代徐大椿也说:“盖老年气血不甚流利”《慎疾刍言》。《临证指南医案》有“久病在络,气血皆窒”,“血流之中,必有瘀滞,故致病情缠绵不去”的论述,强调络病中瘀的存在。

痰浊或瘀血:痰瘀祛,经络通,则脏气和调,气血畅达,正气易复,邪气易去。

2.2 临床特点的相关性 临床可见, 老年病[10]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病因多样不明显,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等,虽然少见络脉特征性症状,如出血、癥瘕、疼痛等,但这恰恰是老年期络脉症状被肾虚、痰瘀机制掩盖的结果。

2.2.1缠绵难愈:由于老年期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因而机体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能力全面下降,所以老年病多缠绵迁延,久不能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多次指出: “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 提示络病也多属缠绵难愈的慢性病或者慢性痛证。由于邪阻络道,郁久蕴毒,深滞于浮络、孙络、缠络,《张聿青医案》云:“直者为经,横者为络,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肿胀》所言:“已属络病,难除病根”。可见,老年病的缠绵难愈有其络病基础。

2.2.2病情隐匿:《灵枢·经脉》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 常给疾病的早期诊治带来困难,从而延误疾病治疗。

2.2.3并发症多,多脏发病:络脉有深浅,络中有气血,络邪有久暂,故络脉病证多虚实互见,寒热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老年人正气不足,脏腑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痰瘀相关,痰瘀同源,痰瘀常胶结在一起阻滞络道。痰瘀为患,无处不到,可聚于经络,可积于脏腑,亦可造成诸多病证,多脏发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为其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金匮要略》中对瘀血症状的描述有:“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可见,痰瘀阻滞络脉是老年病临床表现多样的病机基础之一。

3 治疗根本法则—通络法 早在《内经》之中,久病从瘀从络治疗络病关键。叶天士尝云:“……然益下必佐宣通脉络,乃正治之法。”历代医家亦有阐述,他们认为:老年人脉络中血气不通,津液痹阻,如“积秽沟渠”,年代久远,其堤防多溃,亟须修补;泥沙淤积,“必多塑塞”,必当疏通。

[1] 张立平.中医络病学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2004,3(1):75-77.

[2] 雷 燕,王永炎,黄启福.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18-23.

[3] 姜 超,张秋娟.从络病理论探析中风病后血瘀证的辨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475-1477.

[4] 吴以岭. 络病病机特点与病机变化[J]. 疑难病杂志,2004, 10 (5) : 282-284.

[5] 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3):1-6.

[6] 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5,23(1):96-98.

[7] 宋俊莲.老年病与络病[C]. 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06,86-88.

[8] 冯 玮,陈志刚.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J].北京中医药,2009,28(8):603-606.

[9] 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生物学委员会.祖国传统医学对老年疾病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5,10(16):291-292.

[10] 薛雨芳.中医衰老学说的再思考[J].中医研究,1996,9(6):5-7.

(收稿2014-11-15;修回2014-12-05)

老年病/中医药疗法 @络病理论 中医药学术发掘

R59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4.03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老年病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人体衰老认知与测试量表构建及其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结肠络脉探析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