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

2015-04-07 04:41夏潮
艺术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艺事业当代中国全媒体时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007-04

本论文为2014年8月10-17日夏潮同志在浙江省杭州市之江饭店举行的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承办的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开幕式上的讲话。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原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通讯》(2014年第2期,总第2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处编,2014年9月5日。

作者简介:夏潮(1956- ),男,汉,湖南常宁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法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法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方向:文艺评论与理论研究,文化理论研究。

摘 要: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牢牢把握文艺批评的导向和标准。当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文艺传播方式、文艺市场日趋复杂,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文艺批评的导向问题更加突出和重要。要坚持批评的科学标准,坚持人民的评价、专家的评价与市场检验相结合,不能盲目跟从市场,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要团结凝聚起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热爱我们文艺评论事业的高素质、专家型文艺评论人才队伍。要注重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团结和扶持。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民中涌现出来一些有影响、有一定理论素养、坚守道德底线、充满正能量的草根艺术评论者,应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评论的有生力量。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间不是也不可能是替代的、你死我活的排他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共生共存的关系,这对文艺评论的生存而言尤其如此。传统媒介形态呈现多样化,传统文艺评论的直接性、快捷化、互动应答感、跨媒介也必然发生,评论队伍需要进一步组织和集结,文艺评论工作格局也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面临的全新挑战。我们的评论阵地要进一步巩固,除了主流媒体这一坚强阵地外,还要拓展新媒体评论空间。文章认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一是要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生态;二是要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质朴清新、快人快语”的文艺评论新风;三是要全面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四是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艺评论,建设“百花齐放、同心同德”的文艺评论队伍。[JP]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艺评论;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文艺事业;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艺评论事业是我们党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杠杆。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引导文艺创作、推介优秀作品、提高审美鉴赏、引领文化风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这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方式。重视和抓好文艺评论工作,特别是抓好队伍建设,是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评论仍然是当前文艺工作的薄弱环节,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文艺创作的现状相比,与人们对文艺鉴赏的需求相比,评论还很不够。比如说,有一些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脱节,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人、新作和新现象关注不够,还在炒冷饭。有一些评论习惯于套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很热门的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来观察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导声音还不够响亮。有一些文艺评论受利益驱动,参与炒作一些低级的东西,对一些庸俗的东西也进行捧场,致使评论的独立性、公信力和权威性减弱。评论人才流失严重,评论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的文艺评论阵地有所萎缩,网络评论阵地亟待拓展和使用,等等。因此,如何通过改善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和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做好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关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再比如,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也结合文化文艺工作讲了很多重要思想,他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时,总书记说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等方式。再比如,关于弘扬爱国主义、展示国家形象,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创作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以长中国人志气,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在关于坚持人民性、坚持两个效益统一的方面,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要把握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和论断是我们做好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的灵魂。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都是基于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而得出的。下面,我重点围绕新媒体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谈几点想法。2014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而且增加速度很快,一年增加几千万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深刻改变着文艺生态。因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网络文艺异军突起,数量爆发式增长,规模急剧扩大,网络上文艺热点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使文艺创造方式、传播方式、展示方式、欣赏方式和评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网络文艺成为关注度很高的一个新领域。新媒体使社会公众的文艺观念和文艺体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在传统媒体时期,我们给什么,读者观众就看什么,我们什么时候给,读者观众就什么时候看,主动权一直在给方。而网络时代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人们想参与就能参与,想什么时候参与就能什么时候参与,七嘴八舌,主动权逐渐操控在网民自己手中。新媒体给文艺工作带来的挑战表现在许多方面。具体来讲,举一些例子。比如,“微电影”蓬勃发展,仅去年1年就有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杭州的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云南的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武汉的微电影大赛等将近100项微电影节庆活动在各地举办,中影集团推出了“微电影扶持计划”,天津、武汉等地还打造了微电影产业基地,“微电影”产业链正在形成。再比如,“微摄影”的方式,人人都是摄影家,手机摄影比赛很多,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互动式摄影正在广泛兴起。新浪网去年举办了“摄氏2013度”报道摄影盛典。这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首次举办的大型专业报道和纪实摄影赛事活动,参与者相当多,有将近500名专业摄影师参与了比赛。再比如,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开展文学服务的站点和频道突破50万家,全国各文学网站注册作者达3000万人,网站签约作家超过270万人。再有,艺术创造、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欣赏和艺术评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原来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只能进博物馆、展览馆,现在通过微博、微信快捷广泛地传播,国内许多美术馆推出了网络交互平台,“虚拟观看”越来越流行。还有很多情况,比如艺术市场“电商化”等。新媒体的发展深刻改变着文艺评论的形态。网络评论快速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看话剧”等“草根剧评人”影响很大,发表了一批尖锐的戏剧评论文章,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很多爱好文艺的网民在豆瓣、人人、天涯等网站上集聚,QQ、微信、微博、陌陌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有很多“群”,它们围绕文艺作品广泛交流、品头论足,形成数量巨大的文艺评论新媒体聚落;以文艺评论为主题的微信账号不断涌现,或摘发传统媒体的文艺评论文章或者自撰稿件,对文艺评论的传统传播格局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围绕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名人,粉丝、围观者在网上“骂架”、“互掐”,此起彼伏,文艺评论特别是艺术评论不再是专业的文艺评论作者或者高校学者的专利,而成为所有参与艺术欣赏的人群之间的互动反馈活动。传统评论在内容、方式和语言上都出现了不适应,整个文艺评论生态环境面临深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评论队伍需要进一步组织和集结,文艺评论工作格局也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三这是一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文艺评论最好的时代,这是文艺评论最坏的时代;这是文艺评论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也是文艺评论众生喧嚣的时代;这是文艺评论真知迸发的时代,也是文艺评论泥沙俱下的时代。到底是“最好”还是“最坏”,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要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生态。

新媒体的时代更需要导向。方向是文艺评论的灵魂。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评论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思想教育和审美启迪功能。新媒体为评论打开了便捷、即时、互动、多元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激发文艺评论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媒体上,大量“评论”缺乏专业素养,缺乏基本的学理判断和思考,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过于强调个人化的意见表达,漠视客观的评价标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新媒体上的评论现状,恰好为“乱骂”与“乱捧”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客观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确保文艺评论健康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好评论的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阵地上,都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鉴赏、观察、剖析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我们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客观批评,要发挥专业评论家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要能在新媒体上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然,和传统媒体评论阵地一样,也要按照以理服人、与人为善的原则,在新媒体上快捷反应、主动发声,讲理讲美,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心置腹、心平气和、朋友式地讨论,坚持公道直言、实事求是,营造新媒体条件下文艺评论的良好生态。

第二,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要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质朴清新、快人快语”的文艺评论新风。

文风决定影响力和传播力。好的文风,对于评论的生命力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尤其要注重语言和风格的创新,内容上要深入浅出,语言上要生动活泼,不是说都要模仿时尚的网络语言,但是要短小精悍。改善和改进文风,不是说要一味迎合网民的口味,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博得粉丝“点赞”而降低品格。长期以来,文艺评论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人不太适应新媒体的语言要求,这就更加需要学习。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碎片化、情绪化等特点,往往杂乱无序、聚众狂欢。有的时候,一些品位低下、信口雌黄、乱造滥造词汇、生搬硬套、语意含糊等网络语言很流行、成为“热词”,我们要提高警惕;有的时候,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容易受到网民追捧,相反那些平和、理性的声音一时无法占据主流,在看似海量的信息中,很多有意义的批评被遮蔽。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好的文风和好的内容统一起来。要求我们关注新动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拓宽新视野,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有了优厚的知识积累,肚子里东西多了,只要把眼光关注生动的现实,就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不会在快速更新的网络语言面前失去自我。我们不是一味地跟风,但是要做好“话语转化”的工作,用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我们不关注这些,只能自娱自乐,写的文章传播不广,做的工作都是无用功。

第三,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要全面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

阵地很重要。阵地是发挥评论作用的平台。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为文艺评论开辟了新的阵地。目前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3亿,微信用户总数也已达到6亿。能否掌握新媒体阵地,直接决定着文艺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20至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可以说,谁掌握、占领了新媒体阵地,谁就拥有了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中宣部领导同志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要继续巩固和拓展传统媒体阵地和专业评论阵地,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要扩大阵地的规模,发挥好新阵地的作用。传统阵地要强强联合、形成合力,集中发声、多点发声,提升整体话语权。新媒体要积极开拓和利用,要加强传统媒体的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联合,也要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我们的评论队伍要在两者之间灵活地转换阵地,从而拓展评论空间。

要支持专门的文艺评论理论网站建设,支持综合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文艺文化的频道和栏目建设,鼓励和帮助广大文艺评论家掌握新媒体运用技巧,广泛利用博客、电子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工具开展文艺评论,扶持和推出一批名网站、名栏目、名博客、名微博、名微信,支持一批具有专业权威性又符合大众阅读习惯,“叫好又叫座”的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构建评论的全媒体格局。

第四,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艺评论,建设“百花齐放、同心同德”的文艺评论队伍。

我们常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文艺评论只有及时准确反映群众呼声,才能赢得群众、引导群众。没有群众的悉心关注,没有群众的踊跃参与,很难真正实现文艺评论的繁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群众广泛参与文艺评论开辟了广阔舞台。

事实上,网民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声,并不需要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批准,也不需要审稿,盛行的“拍砖”、“点赞”、“吐槽”等网络行为,就是网民在文艺评论领域广泛发声的生动体现。而且,在有些艺术门类,比如电影、电视、戏剧、美术等,已经从网民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草根艺术评论者。比如前面提到的“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看话剧”等等。有时候,文艺评论家就在我们身边。一旦有电视剧、电影、戏剧上映上演,有画展、摄影展等艺术活动举办,就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组成“网民小组”,在一起交流探讨,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文章。

艺术评论源于生活,群众离社会生活最近,离艺术的本源最近,他们的评论只要是真正的评论而不是“起哄”,或许有些简单粗放,甚至不很理智、不很全面,但往往有许多独到之处,是评论工作活力所在。同时,有很多网上评论心口如一,也是监督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演中讲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既要发挥好文艺评论家这支队伍在文艺评论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善于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和发挥好群众评论的作用。无论是专业的、业余的,成名的、没有成名的,年长的、年轻的文艺评论者,我们都真诚地欢迎他们参与真正的文艺评论,创作出风格多样的评论形式,让不同文艺观点、审美立场自由争论,让不同风貌的评论作品在新媒体的文艺评论百花园中繁花盛开。

要做队伍的组织、集聚、引导、培训、进修、资助工作等等,要引导更多文艺评论人才,把眼光投入到网民当中去,尤其要关注高校青年学生,应该有自信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影响他们,壮大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影评人、剧评人、书评人、艺评人、网评人等,用核心价值观去聚集他们、组织他们、引导他们,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互为补充的评论家群体。(责任编辑:楚小庆)

Abstract:At prese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increasingly, and the transmission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arts and literary marke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day by day. Under such situation, the orient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become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and prominent. Confront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new media, firstly, we should comprehend a right orientation and build literary criticism ecology of convincing people by reasoning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econdl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transmission law to establish a new fash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at is plain, fresh, straight and honest. Thirdly,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 the media resource to construct an authoritative battl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Fourthly, we should attract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to the literary criticism so as to develop a literary criticism troop that is of one heart and one mind with all flowers blooming together.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terary Criticism; New Media; Omni-Media Era; Literary Career; Tea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文艺事业当代中国全媒体时代
浅析“四力”教育对新沂文艺事业发展的作用
民族出版中的文化导向和民族精神透视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贯彻“两学一做”精神做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先锋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