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4-09 14:05□李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情境

□李 茹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茹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况,引进情境——陶冶教学模式,详细设计了该教学模式的启迪和陶冶两个教学环节并探讨了其实现条件,以期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教学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民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进情境——陶冶这一教学模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1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概述

1.1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人的认识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因此,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即情知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身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认知与情感活动的协调过程。其中,认知系统表现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过程;情感系统则发挥着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实现其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同步运行、协调发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目标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在课堂中构建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运用学生的感性心理活动,加强其理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熏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情——知互促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主要包括启迪和陶冶两大环节,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和启迪学生情感的作用,最终优化教学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析及其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色的充分体现。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了全体大学生,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其目标为结合政治理论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即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变化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这一要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不断培养大学生应有的公民意识、法律精神和道德观念,把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列入该课程的最高教学目标。

然而,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为主,基本上是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论传授;而学生因为对课程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存在看其他书籍、上网、睡觉等不良行为,听课率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经历比较简单,缺少实践的体验,只在教室里通过单一的理论学习难以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所以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也就最终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来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根据情感——陶冶模式的相关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3.1 启迪

启迪是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其要求是引发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兴趣,真正促进学生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的彻底转变。

鉴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可以考虑使用合适的教学案例来实施启迪这一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引入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作为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将理论认知转为实践认知。在情感——陶冶教学模式中,案例选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亲近学生的原则。该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用的教学案例要契合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多选用一些易于大学生理解或接受的案例,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感同身受,从而自觉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并能有效的指导自身的社会行为。例如,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阐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家乡或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为例来说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能够自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2)创新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选用的案例要“新”,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因为大学生作为年轻人,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如果过多的介绍他们并不是比较熟悉的事例或从小耳熟能详的事例,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从当代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中寻找素材。比如,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时,如果选取“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这个案例,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这个案例毕竟有些老生常谈,不易让学生深切感知“爱国主义”这种情感在当代的特有内涵。而选用现代的案例“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记爱国青年实业家李晓华”,就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爱国主义”新时期的内涵,而且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实现学习目标。

3.2 陶冶

陶冶是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强调在积极推进认知活动的同时,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陶冶环节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感情、就业的困惑等和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国家未来发展、国家安全等来安排教学内容,如设计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实践主题,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启发学生的对问题的思索,使学生在深刻的思考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绪论部分,让刚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设想未来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的目标,从而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有计划地度过,避免虚度时光;在讲解第五章的“社会公德”部分时,通过分组让学生在校园里拍录各种不文明行为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观看并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文明礼貌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在讲解“毛概”课中第六章时组织学生以“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为主题制作PPT课件,通过展示课件激发学生为国家梦想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等等。总之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将理论学习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陶冶环节的学习,使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传统化模式转向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体的创新式模式,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植根于生动的社会实践的沃土, 使学生亲身于现实生活中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激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才能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4.1 多媒体技术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感——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即在课前制作好集文本、图片、视频素材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适当的播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应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4.1.1“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结合,认为教师应通过不同手段反复促进学生的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发生交互作用来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地通过播放课件去“讲”与“教”,忽略了学生的“听”与“学”,从而导致师生的“教学互动”活动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则变成了“旁观者”甚至是“无关者”,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很难提高。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中如何才能够使“教”与“学”有效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有问题才有思考”,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适当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观看多媒体课件,对于启迪和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认知活动是有益的,同时应注意,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且具有代表性。

4.1.2“质”与“量”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所以多媒体只是一个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沟通的中介。但如果过多地使用甚至是依赖多媒体技术,则容易使教师忽视了自己在教学中主导地位,导致教学工作就是单一的使用电脑来播放课件而非教师的“讲”,这样做显然是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应注意使用多媒体的“量”不能过多,要做到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一定要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不能为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而选用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资料,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导致本末倒置。因此,教师在情感—陶冶教学模式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教学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

4.2 其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感——陶冶教学模式中还可以通过采取观影、进行演讲、组织辩论会、亲临现场等教学手段,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听课人变为讲课人,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同步运行、协调发展。如在讲到“大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问题时,可以分组组织一次课堂辩论会,一部分同学是反方,一部分同学是正方,通过深入的辩论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取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知;在法律的教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亲临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从中感受到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另外,针对课本内容比较抽象的部分,还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播放《雷锋》《焦裕禄》等很有代表性的影片,通过观影,使学生在感动中自觉深化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再比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党员上台讲述自己的入党历程,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使普通同学感受到能加入党组织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从而自觉向党组织靠拢。总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与自己的实践行为结合起来,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时代性、针对性等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采用适合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来契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变化,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论情感——陶冶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2]陈占.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 2013(11).

[3]唐雪.高校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7).

[4]吕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4(12).

[责任编辑:郝晓梅]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cultivate Teaching Model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Universities

LI Ru

(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457,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ituational-cultivate teaching model, designs two teaching steps including the induction and cultivation situation and explores its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ituational-cultivate teaching model;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5)04-0106-0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