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研发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5-04-10 04:46陈可达杜德斌张战仁
生产力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印度服务企业

陈可达 ,杜德斌 ,张战仁 ,马 勇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2.温州大学 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5;3.上海电力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0)

研发产业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Gregory Tassey在1997年提出的“研究密集型”产业的概念[1],但首次正式出现了研发产业(R&D industry)这一概念是在美国缅茵州2000年公共资金用于研发的评价研究成果中[2]。随后,研发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Vittorio(2004)认为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并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3]。我国学者高汝熹等(2001)认为,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R&D)活动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4]。李京文和黄鲁成(2004)进一步完善了研发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R&D产业是从事R&D活动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与机构的集合[5]。杜德斌教授则认为R&D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研发活动的产业化[6-7]。综合以往研究可知,同其他产业一样,研发产业也具有企业集聚的特征。此外,研发产业是以研发活动为基础,以提供研发服务或研发产品为主要目的,所以又常常被称之为研发服务业。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印度从20世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在承接全球服务外包领域遥遥领先于我国。有数据显示,2003—2005年印度服务外包出口额分别为我国同期的 22、23、21倍[8]。与之相比,我国虽然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强调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研发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但总体上,我国研发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其对产业转型的实际贡献作用也十分有限。由此,探究印度研发产业(研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成因及其发展研发产业、打造国际性研发服务枢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印度研发产业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就开始着力发展研发咨询服务,培育和壮大研发产业队伍。进入80年代以来,印度本国研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外研发资本加快聚集,研发产业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产业整体发展呈现一派生机。其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一)研发服务产出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一国研发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该国研发服务输出规模及研发服务输出能力。作为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印度以投资研发产业为战略导向,通过对研发产业实现政策倾斜,其研发服务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以海外研发外包为例,目前印度作为研发离岸外包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吸引发达国家离岸外包研发活动的表现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大大领先于我国。仅美国一国,2001年其在印度安排的研发外包市值就达160万美元,2004年更是一跃达到470万美元,年均增长97.9%[9],2010年这一指标数据又变为760万美元。据统计,当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约150家在印度建立了研发机构招募研发人员,或者直接寻求印度外包企业委托研发业务。这不仅表明印度已拥有优良的研发队伍,而且说明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印度研发产业已经具备很强的服务能力,从而能够吸引海外跨国企业来印寻求研发外包。

与此同时,随着研发服务能力的增强,印度的研发企业不单在其本国接受外包业务,也快速地向国外拓展。当前,印度的许多企业已在北美、西欧、日本、拉美、澳洲、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区广泛开展研发服务等相关业务,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信息产业领域为例,印度已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早先单纯的呼叫中心、简单编程发展到涉及IT咨询、业务外包等高新领域,企业研发服务层次不断升级、涉及领域不断拓宽。据报道,印度已成为国际软件研发服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现出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维布洛科技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软件研发服务输出公司[10]。

(二)研发活动主体定位日益清晰

研发产业以研发外部化、市场化为最大特征,要营造研发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就要明确产权关系,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使其参与市场运行过程。研发产业的主体对树立研发产业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化研发企业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研发产业的深入发展,印度研发投入主体正由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定位日益清晰。据印度统计局数据,当前研发资金尽管主要还是来源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但企业研发投入已占到全国研发总投入的四分之一,大大高于同期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6.31%的水平。并且,鉴于印度很多私营部门包括跨国公司在印的研发活动都没有被完全统计,这一数据还有低估印度企业研发投入规模的可能。总体看来,随着印度研发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印度研发投资主体结构不断改善,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市场化运作研发机构占印度研发总投资比重不断上升。研发活动的独立化与私营化无疑为印度研发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同时这也是印度研发产业近年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

(三)“优势突出、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特点

依据自身的研发比较优势,遵循国际产业分工原则,顺应研发内部分工的国际化浪潮,印度已经形成了优势突出的差别化产业发展格局。据调查,虽然印度研发涉及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药理学、物理学、工程学、地球科学、宇宙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或产业领域,但总体看来其主要的研发产出还是集中在信息研发服务领域。统计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信息研发产业保持了一个相对其他研发产业较快的发展速度,并籍以推动印度走上了一条以信息研发服务为主导的研发产业发展道路。以软件信息研发业为例,1990年印度软件研发产业产值总计只有1.9亿美元,到2008年迅速增长到521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6.6%,明显高于其他研发产业的增长速度。

此外,研发产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从其区位分布看,其研发产业活动不仅主要集中在国内少数城市,而且在某些城市内部也形成了专业合作的研发网络,展现出集群化发展的雏形。截至目前,印度国内尽管已有43个城市有研发产业活动分布,但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领先城市。印度,班加罗尔、钦奈、海德拉巴、新德里、孟买、普纳等城市是产业研发服务特别是软件信息服务的领先城市,业务收入占据了印度产业规模的90%以上,其中班加罗尔产业规模占印度整个产业的36%,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并且,在这些领先城市内部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研发产业主体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个专业特色鲜明、协同效应显著的产业研发城市正在悄悄地形成。

二、印度研发产业迅猛发展的成因

近年来,印度研发产业发展到涵盖IT服务业、银行、保险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服务对象涉及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研发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我们认为,其迅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吸引研发科技人才回国

研发产业对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要求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促使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归国等举措,有效地解决了本土人才供给问题。一方面,印度政府不遗余力地扶持和造就了诸如印度理工学院(IIT)之类享誉全球的知名高校。在印度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IIT、考不上IIT的学生才去念美国名校,其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力度与成就略见一斑。目前,印度共有306个大学机构和1万多所各类学院,在校学生880万人。在印度理工学院等知名大学和学院都建有科技研发中心。到2008年,印度大学每年毕业的博士生达6000名,每年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产业研发人员约20万[11]。成千上万受过良好教育、合格的研发人才大军,为企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海外研发人才回国。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允许海外印度人拥有双重国籍;允许海外印度人回国以海外公司或印度公司的身份建立办事处、公司与分公司,技术提成在国内销售税后利润5%或境外销售税后利润8%之内的企业,可连续10年获政府自动审批;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接纳愿意回国工作的海外印度人等等。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回国效力的印度海归每年近10万余人。政府为这些归国人员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其在海外所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脉网络吸引海外研发项目,同时海外的印度人移民网络也是其不断吸引海外研发外包项目的重要桥梁。

(二)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研发活动以生产知识产品为最终目的,且具有投入周期长、风险大,易于被剽窃等特点。为此,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不仅要在税收、资金融通等方面予以扶持外,更要从始至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首先,在优化研发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方面印度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出台了一系列软件产业扶持政策,接着在80年代后期又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到90年代初,国家税法则规定软件及信息服务出口企业2010年前免征所得税和出口关税,对软件研发类产品免征流转税。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印度既注重保护产品专利本身,也注重对专利产品生产程序的保密,并强化以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文字著作等形式出现的隐含知识或秘诀的保护。目前,针对研发外包业务中客户数据保密与安全保障问题,印度政府正全力营造互为相通的金融服务法律框架,促使企业能达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三)加快行业组织培育,提高研发综合服务水平

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的配套支持在印度研发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软件业为例,1988年创立的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是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贸易组织和商会,该协会的职责就是通过促使其企业成员采用世界一流的管理手段,构建并维持较高的行业质量标准,形成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截至2008年底,NASSCOM会员企业数超过1300家,占全国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超过95%。首先,该机构通过提供研发资源共享等举措有效发挥了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的作用。其次,它不仅免费为成员提供年度市场分析报告、供应商档案等信息,还经常组织企业到美国等外包业务需求大、科技发达的国家开展商务推介,此外它还涉及打击盗版、提升国际品牌、建设数据资料库等领域,为研究性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四)积极吸纳跨国公司研发资本,坚持走研发国际化战略

随着研发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研发资源的重新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入驻,可带来稀缺的研发资源以及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从而促使本国研发产业发展。为此,在强化内生因素的同时,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外向型研发科技政策,推动本土研发机构与外国公司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12]。具体而言,在推动研发合作上,包括鼓励研发合作、扩大研发开放领域、畅通研发合作渠道和优化研发合作主体结构等内容。在研发开放领域,通过制定对外资开放的股权方法,促使本地研发机构与外国公司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并将利用外国技术资源发展本地经济和技术明确写入研发科技发展政策中。在研发合作渠道方面,印度通过海外科技事务所、驻外大使馆和联合国等机构的海外联系,积极推动与国际社会的研发技术合作。总体上,这些鼓励合作政策的确立及研发合作渠道的开辟为印度利用国际研发资本、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正是研发这一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印度的科技与经济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印度研发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研发产业的战略意义重大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研发产业可有效化解企业技术需要的动态性与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经验稳定性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研发产业的独特意义还表现在以提供市场化的研发服务为依托,通过满足传统产业改造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衍生的技术服务需要,可顺利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13]。近年来,作为人口规模仅次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印度近年来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在以发展研发产业等知识服务业为特点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印度已占得先机。正是由于研发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近十几年里一直以近9%的速度增长,同时推动了包括旅游、餐饮、金融在内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与高级化。综上所述,由于研发产业具有很明显的外部性,其不仅可以优化本国产业结构,还能带动相关产业与科技的发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二)必须加大对国际研发资本的引资力度

大量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企业的进入都可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研发资本的需求尤为迫切。从印度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印度研发服务产出能力之所以得以迅速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大了对国际研发服务资本的引资力度。具体来说,国际研发投资的流入,不仅直接增加了产业资本,也使印度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控制离岸与研发离岸外包基地。而且,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印度本国研发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不断上升,研发服务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以国际研发服务资本的加速流动为重要特征的全球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已拉开帷幕,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经济体,已基本具备跟发达国家开展研发合作的能力。为此,我国要顺应国际投资重点转移的大趋势,加大对国际资源尤其是研发资源的引进。

(三)必须大力改善研发投资主体结构

近年来,印度政府在研发产业中的角色日益从政府主导型向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式,研发产业以研发外部化、市场化为最大特征。因此,发展研发产业一定要明确产权关系,真正做到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使其参与市场运行,具备全权经营、自由处置财产、自主转让产权的能力。从政府的角色来看,在研发产业发展进入较为成熟阶段以后,就要大力发展研发市场主体,让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资与市场的主体,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与基础设施,而不是过多地干预企业,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效仿印度的做法,我们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理顺研发体制,完善研发市场体系,改善研发投资主体结构,并且在某些优势产业研发领域,加大研发型组织企业化运作水平,推进专业服务型科研机构改制与机制创新,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研发公司。

(四)必须加快建立研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印度的经验表明,明确国家研发服务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加大对国内科教事业的投入与支持,形成了一系列针对研发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是发展研发产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仍未将研发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加以发展,仍然缺乏对研发产业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充分认识,在国家的重大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未得到重视。目前,仅在北京等个别省市针对研发产业出台了地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但研发活动的独立程度不高,研发活动趋于分散,同印度相比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尽快明确把研发作为中远期产业发展重点的思维,组织制订有关研发产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体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研发产业项目资助计划。

[1]Gregory Tassey.The Economics of R&D Polic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 1997.

[2]Michael I.Luger,Irwin Feller,Caeherine S.Renault.Evaluation of maine's public Investment in Research&Development[R].Office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October 2001:45-53.

[3]Vittorio Chiesa.The externalization of R&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ing marke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services[J].R&D Management,2004,34(1):66.

[4]高汝熹,张国安,谢曙光.上海R&D产业发展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1(9):22-28.

[5]李京文,黄鲁成.关于发展北京R&D产业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4(8):122-127.

[6]杜德斌,张仁开,祝影,等.上海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战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5(4):23-29.

[7]杜德斌,周天瑜,王勇,等.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7(1):1-7.

[8]谢子远.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经验及对宁波的启示[J].宁波经济丛刊,2009(1):41-42.

[9]孙瑶.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研发活动比较[J].亚太经济,2007(1):62-66.

[10]印度政府.2006-2007年度经济调查[R].新德里,2007.

[11]文富德.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研发中心的原因、影响与启示[J].亚太经济,2008(3):69-74.

[12]屈韬.中国与印度跨国研发投资研究[J].亚太经济,2010(3):62-67.

[13]张战仁,杜德斌,黄力韵.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6):87-93.

猜你喜欢
印度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