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构建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视角

2015-04-10 06:32彭月英李兆丰
关键词:职称队伍辅导员

李 兵,彭月英,刘 辉,饶 昊,李兆丰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人事处,湖南长沙410205,2.衡阳师范学院 人事处,湖南 衡阳421002,3.湖南师范大学 人事处,湖南 长沙410081,4.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湖南长沙410004)

1986年国家建立并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对激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与育人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经济的变化必定引起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自强、创新、成才和创业意识日益高涨,但同时也带来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心理素质等思想意识方面不同程度的冲击问题[1].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及指导性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同专业技术职务实行并轨,但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仍可“双线并行”,即既可以在专业技术职务上发展,也可在行政职务上提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但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还有待完善.

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职业价值观

1.1 首倡爱国守法的信念

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国守法.高等学校辅导员作为独立个体的教育活动支配主导者,其核心价值取向会直接渗透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未来,他们是否拥有正确而坚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意义.所以坚守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终身爱国守法便理应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职业价值观中的首要因素.

1.2 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力度

这一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大力加强学生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教育.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是极其繁琐的,也容易产生迷惘感,或滋生职业倦怠情绪,这时他们需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引领和督促,拥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崇高的职业理想能成为学生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巨大的精神动力源泉,能敦促他们端正职业态度,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并进而形成科学的职业信念,可以说,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学生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高校应充分加强学生辅导员职业理想的教育,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出现的不合理的职业态度,引领他们保持对自身职业的信仰和热忱,使他们认识到,在职业角色不断细化、就业岗位不断多样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无论从事的是哪一种工作,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拥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人的价值实现不在于他是否选择了一生中某种最为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他是否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即使是最为平凡的工作都当作毕生的事业和最理想的职业来从事和追求,并一生为之奋斗不止,直至达到理想境界,取得美满成就.同时,要引导学生辅导员做好个人发展规划,将职业理想化整为零,分解为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结合自我评价、环境分析、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目标等方面,来制定最适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的长短期职业生涯规划[2].有了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恰当的职业成就标准这一前提条件,辅导员才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是大力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包括学生取向、工作取向和道德取向三个方面的规范,即要求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注重团结协作,与学校多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同时依法执教,服务社会,又关心世界发展.进行常规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辅导员终身发展提供促进作用的举措,从个人的发展而言,它可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敦促他们形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意识,加强职业道德约束,并进而形成对自身职业的正确价值评价.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角度来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有利于引导辅导员科学权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平衡,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从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3].

1.3 完善职业行为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对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辅导员明确工作方向,提升工作热情,保证科学工作方法和持久工作成效的有力推手.对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评价,可参照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标准,制定并完善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的具体细则,并结合其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而科学的评价.具体而言,要着重考察学生辅导员是否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信念,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工作热情,并付诸持之以恒的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尽力服务,真诚奉献.同时,还要掌握并恰当运用科学的的评价方法,不能一竿子量到底、一刀切.人的性格、爱好、能力、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各校的办学情况和工作的环境也迥异,不能完全依据其拥有的能力大小和工作的具体实效就做出其社会价值大小的判断,还应结合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综合考虑和评价,如若学生辅导员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地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也理应对其职业行为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1.4 营造承认和尊重的社会环境

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教育效果具有潜在性、间接性、长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他们需通过辛勤的劳动,细致的教育行为,非凡的教育艺术,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学习的和生活、成长与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引导,敦促其成才,这种发展精神生产力对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进步所创造的价值是很难以明确而实际的量化标准来进行准确评估的.于是,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被模糊,职业价值被忽视,甚至有很多人产生出学生辅导员可有可无,其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错误认识,甚至出现歧视现象,这种错误观念蔓延到在校学生心中,也对学生轻视辅导员,甚至与辅导员恶性对抗的意识滋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疑会严重挫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模糊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学校与社会的归属感[4]因此,高校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对学生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营造一个承认和尊重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大环境,认识到辅导员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也需要被充分尊重的专业群体,这种辅导员专业性方面的尊重需要有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整个学术界的明确张目,全体家长的宽容对待,社会舆论的充分理解,等等.

1.5 促进正确职业价值观的自我生成

如果说社会和他人的评价是辅导员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外因条件的话,科学合理地认识自我则是内因条件.辅导员本身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兴趣和爱好、性格与能力、潜力与实力等方面,对自己做出全面而公允的分析和评价,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愿景、价值定位来判定自己是否适合、又能否胜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并对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所发生的价值冲突进行适时的心理调节,悦纳自己,认同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觉悟的水平,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目标,从而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 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审中的专业化定位

职称评审是对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专业素养、工作能力与实绩的公开评价和认定,对教育工作者个人发展具有督促和定向的作用.因而,促进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需在职称评审中注重其专业性定位的问题.

2.1 进修培训

辅导员入职初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尽快适应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和具体某个学校的小环境,建立起对组织管理制度的认识和认同,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基本的工作方法,能做到进入角色快、遇事不慌乱.因此,开展并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各级各类培训是极其必要的[5].培训的形式可以是校本培训和其他各级各类的培训.最有效的培训是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灵活开展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在任职的岗位上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2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前面提到,做好职业生涯的个人发展规划可有效避免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消磨工作热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情绪.所以在学生辅导员入职后的几年内,本着宜早不宜迟的原则,高校应尽快将督促辅导员在明确组织制定的发展目标、所运用的发展策略以及所制定的辅导员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的前提下,制订科学合理的、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纳入议事日程.

2.3 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的独立的学生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

虽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具体的职责有明确规定[6],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形成行之有效的独立体系,基本上是采用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来考量.现行这种考评体系主要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考核标准的问题.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各不相同,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执行量化考核.二是指标问题.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放在一起进行考评,必然存在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指标问题.如果指标问题累年不解决的话,是很不利于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壮大和持续发展的,从而也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能满足本校辅导员需求的职称晋升的独立考评体系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制定独立和适合的辅导员职称晋升考评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单独的职称晋升评审标准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准则之一,那么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审标准则是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需遵循的原则.当然,基本的学历条件、任职情况等必须的参评条件,是可通用的评价条件,但高校更应考虑学生辅导员的岗位特色,综合考虑辅导员工作的具体任务和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包括学生思想辅导的进展、班级的日常化管理、学生党团力量的发展、学风班风的形成与建设、就业的切实服务、奖勤助学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来进行评价,并形成完善的考评标准,和明确的对应分值.同时,基于对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的考虑,在职称晋升评审中,还应突出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兼顾其教学工作与科研成果,采取一定、恰当的比例来进行综合考评.

(2)突出对科研能力的引导

对学生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要求具有时段性.在辅导员的初级与中级职称评审中,高校应更多地侧重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但在辅导员的副高及以上职称评审中,则应明显偏向于对其科研能力的考查.比如,加大对辅导员科研建设方面实绩的考评比例,侧重于对如何更好开展学生工作的教育艺术、如何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向、辅导员的领导与执行能力、组织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3)注重教学实践的考评

当前社会对高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其专业构成更为丰富,除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知识及自身的专业实际外,一些院校还会结合本校的教育实际,对学生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专业要求,如承担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心理疏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安全稳定课程等教学工作.这些课程迥异于传统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较大的专业特性,因此完全有必要,也完全可以确立独立的考评体系,将教学考评内容纳入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体系.

3 结束语

建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全新命题,也是对我们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而在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时,要充分考虑各要素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各要素的融合与创新.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它恰如一支杠杆,能挑起这副重担.因此,分析、论证辅导员职称评审存在的相关问题、相关文件解释,提出改革、完善的相应对策,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提供强大而直接的现实动力意义重大.

[1]李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57-60.

[2]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18-223.

[3]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97-102.

[5]虞晓东.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与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91-93.

[6]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职称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