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镜湖”诗歌的生态图景及现代启示

2015-04-10 07:25何金梅俞碧怡
关键词:镜湖图景陆游

何金梅 俞碧怡

(1.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陆游“镜湖”诗歌的生态图景及现代启示

何金梅1俞碧怡2

(1.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2.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陆游“镜湖”诗的生态图景表现为:水域的澄清、水生的丰富、水居的诗意,呈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陆游“镜湖”诗歌启示我们只有保护水体的洁净丰盈、建构生态的多样完整、培养审美观照的诗意心灵,才能建设美好的水居生活家园。

陆游;镜湖诗;生态图景;审美观照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水、土地等人类和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物质资源面临着严重污染与匮乏的现实。当前,生态美学的研究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具有认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生态美学的提出就是要反思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及其根源,扭转认识论框架下美、审美的传统观念,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审美的生态关系。”[1]从这一研究的语境背景和研究目的出发,文学研究中的生态视角也就成为一个切合时代需求的视角。中国的传统文学资源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的观念及其具体呈现。其中,中国山水诗歌中呈现的生态图景和生态观念既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古今场景的比照,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思想启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考察文学作品中水环境的生态呈现及其审美情感,也可以是管窥这一问题答案的一种途径。本文拟以陆游“镜湖诗”为个案进行探究,考察陆游诗歌中出现的镜湖水域的生态图景,以期对当前建构和谐人水关系的生态理想提供借鉴意义。

一、陆游“镜湖”诗研究概况

陆游作为一个诗作存量众多和影响巨大的作家,其“镜湖”诗词也引起过有关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主要的讨论有:许芳红从陆游的镜湖诗词看其人生起伏的情感生活,“陆游的镜湖诗词在游赏与怀思中,呈现出清绝美、迷濛美、热烈美等几大特点,陆游笔下的镜湖也是隐者与狂者情怀的载体,是其人生失意时的知己。透过镜湖诗词表面的萧散,我们可窥见陆游内心时时涌动的爱国热情及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2]有论者从陆游镜湖诗看陆游的晚年生活[3],讨论陆游诗里所反映的“当时市镇的类型、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农村社会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4]。《陆游镜湖诗简论》一文认为陆游镜湖诗写了多彩的美景,从中看出陆游的隐逸和爱国情怀[5]。这些研究都还是以陆游(作者)为中心,或者以人类生活为中心来考察作品,在这些研究中,“镜湖”往往被看作是陆游(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或者是陆游(作者)和“镜湖”区域人们生活的一个环境客体,“镜湖”还不具有独立的自然存在的主体性。《生态批评视野中的陆游山阴诗》一文立足于生态批评的立场,认为陆游的诗歌展现了山阴美丽、清净的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并分析出这些诗歌中透露着诗人“戒杀爱物思想、‘物与’情怀和对身心自由的渴望”的精神生态[6]。这篇文章是以“山阴诗”作为讨论范围,其中的作品包含山水诗和田园诗,最后观点还是以陆游为中心,“镜湖”并未作为独立的自然存在被重点讨论。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要抛弃以作者或者以人作为中心的观点,应把“镜湖”当作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态系统来考察,在这个系统中,自然、诗人和诗人面对自然所激发的情感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这三者平等存在于作品中。陆游的“镜湖”诗可以成为一个考察人与水的生态关系的典型个案,理由有三:其一,陆游久居的家乡绍兴是著名的水乡,自然环境具有典型性;其二,绍兴大片的水域自唐至宋,原来是水利工程,因为众多诗人的描写逐渐成为审美对象,“镜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空间和审美空间,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其三,唐宋之后,写镜湖的诗歌很多,其中写作最为丰富和集中的要数陆游。因为陆游“五十年间居镜湖”,“据初步统计,其诗词涉及镜湖的大概有150首左右”[2],同一个作家的众多作品,更有可能呈现出“镜湖”水域共时整体的空间形象。

本文所选陆游“镜湖”诗,以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为范围,除了题目中直接出现“镜湖”、诗作中带有“镜湖”的作品外,也包括经校注题解注明为陆游作于山阴的与“湖”有关的诗作。

二、陆游“镜湖诗”的生态图景

所谓生态图景,指的是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及其在这一环境中生存的生命形态的构成,包括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生态图景首先指客观的生物体的样貌形态及其关系,包括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其次也包括文本所流露的生态情感和评价。

综合看来,陆游镜湖诗作呈现的生态图景表现为:以水为整体生态背景,以丰富的物产为自然生态环境,以人的活动为社会生态景象,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水”域的澄清

陆游直接描写镜湖的诗歌中,“水”是首要的描写对象,也是其他生态样式存在的载体。在陆游诗中,“镜湖”作为整体形象出现的有很多次,其主要的水体特征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广、平、清。主要诗句有:

镜湖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

(《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九,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以下只明卷次和页码。

我摇画楫镜湖中,碧水青天两奇绝。

(《雨晴游香山》卷十六,第150页)

湖波绿似鸭头深,一日春晴值万金。

(《乡人或病予诗多道蜀中遨乐之盛适春日游镜湖》卷十六,第74页)

吾州清绝冠三吴,天写云山万幅图。

(《小雨泛镜湖》卷十七,第156页)

三百里湖秋渺然,是间可以著钓船。

(《泛湖上云门》卷二十,第311页)

镜湖三百里,风止镜面平。

(《舟中咏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之句盖孟浩然耶溪泛舟诗也因以其句为韵赋诗(之六)》卷三十四,第387页)

从镜湖成因看,它本是用于治水的一处水利工程,用于蓄洪、灌溉、防旱涝,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陆游描写的镜湖水“三百里”之“广”是一种人改造自然的行为结果,“平”带有地域特征,因为镜湖所在的绍兴地处内陆,少有风暴,水面平静,而“清”则是水的自然特征,“碧”“绿”“清”是诗中用以形容水的洁净的相近词,陆游也经常用“水天”一色表现水的透明洁净。在陆游诗歌中,广阔的镜湖水域给了诗人以及无数读诗的人极目远怀、澄清洁净的美好感受,湖水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自然主体,往往水、舟、人三位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立体的水乡生态图。“亲水”成为这些诗歌的生命情感体验。

陆游诗中经常描绘乘坐舟船从居处三山到镜湖水域的其他地方游玩,水上交通是主要的交通路径。对于“镜湖三百里”的描述,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学者们考证南宋时期的镜湖相较东汉马臻时的镜湖水域面积已经大大缩小,古鉴湖湖面积为172.7平方公里[8],今天鉴湖的水域面积仅30.44平方公里,作为水利工程的镜湖已经湮废,只剩下河网河道[8]。相比之下,现在镜湖的水域面积大大减小,也可见生态环境的变化。

在陆游的镜湖诗作中,我们还发现诗人往往近写水,远写山,山水相映,自然更加丰富而又有层次,也更衬托了水的清澈。如:

万迭青山绕镜湖,数椽自爱野人居。

(《题庵壁》卷三十三,第335页)

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

(《吾庐》卷二十一,第362页)

老子即今双白鬓,镜湖自古几青山。

(《闲趣》卷二十九,第170页)

笔床茶灶钓鱼竿,潋潋平湖淡淡山。

(《泛湖》卷二十,第306页)

山和水是自然界最为宽阔的两大景象,也是很多生命生存的物质依托。有山有水,既是镜湖的地方风貌的体现,而在诗歌作品中,山水相映,山水相连,也表现出了古代中国文人对山水这两种大自然最重要的存在样态的敬畏和喜爱。

(二)“水”生的丰富

在陆游的镜湖诗作中,以水为整体生态载体,因水而生发出相应丰富的生态图景。一方面,是因水的流动幻化出其他的自然景色,可以称之为水生景象;另一方面,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了水,就有了依水而生的植物和动物,可以称之为水生生物。陆游笔下水生的自然景象主要有:烟波、烟水。比较典型的诗作有:

烟波深处卧孤篷,宿酒醒时闻断鸿。

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又:

烟水苍茫绝四邻,幽栖无地著纤尘。

萧条鸡犬枫林下,似是无怀太古民。

(《烟波即事》卷七十,第268页)

烟波万顷镜湖秋,清啸虽闻不可求。

(《秋晚杂兴》卷七十一,第316页)

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

南走兰亭路,迢迢云外钟。

(《湖山东跨湖桥》卷八十,第106页)

“烟波”“烟水”是以“烟”形容水,“烟”是气体形状的水,轻盈、灵动而又朦胧,比水更具有立体美和动态美,是和水直接相关的一种自然美景。

另一方面,在陆游的笔下,出现了丰富的水生植物、动物,这可以看作水生图景的另一层面。比较典型和集中的诗作有以下几首:

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

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

青丝玉瓶挈新酿,细柳穿鱼初出浪。

花外金羁络雪驹,桥边翠幙围螭舫。

(《春游》卷二十七,第81页)

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

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

陂南陂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

……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

(《思故山》卷十一,第243页)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里亘大野,勾践之所荒。春雨桑柘绿,秋风粳稻香。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覆千畦姜。舂碓声如雷,私债逾官仓。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项里杨梅熟,采摘日夜忙,翠篮满山路,不数荔枝筐,星驰入侯家,那惜黄金偿。湘湖蓴菜出,卖者环三乡。何以共烹煮,鲈鱼三尺长。芳鲜初上市,羊酪何足当。镜湖滀众水,自汉无旱蝗。重楼与曲槛,潋滟浮湖光。舟行以当车,小繖遮新妆。浅坊小陌间,深夜理丝簧。我老述此诗,妄继古乐章;恨无季札听,大国风泱泱。

(《稽山行》卷六十四,第73页)

陆游笔下诸多依水而生的各种花草虫鱼,一年四季,既构成了赏心悦目的美丽风光图景,又给镜湖的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富饶和乐趣。这几首诗里涉及的植物类的有柳树、桑树、枫叶、杨梅、荔枝、粳稻、红蓼、菰蒲、姜、菱、藕、杨梅等;动物类的有水鸭、鳜鱼、鲈鱼、蟹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鱼类。这些动植物在陆游的笔下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数量丰富,在水域环境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风景,更是人们生活构成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陆游笔下的这些水生风景不是单个的个体存在,也不纯粹是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审美客体。这些丰富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幅以水为主体、以各种植物动物为组成部分的完整画面,构成了具有独立性的自然画卷。

(三)“水”居的诗意

人类也是生态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相处状态如何应该是考察生态文明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中,自然既可以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又可以和人形成一体融和的关系,人们往往在大自然当中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安放之处。陆游笔下的镜湖水域的生态图景,如果少了人的活动,就少了大自然和人的联系,少了生动活泼的生命图景。有了人和自然相互依托相互衬托的各样活动,镜湖的生态才显示出完整的系统性和生命力。陆游的写景诗里往往都是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活动结合起来。看看以下代表作品:

龙化庙梁飞白雨,鹤收仙箭下青芜。

菱歌嫋嫋遥相答,烟树昏昏淡欲无。

(《小雨泛镜湖》卷十七,第156页)

翠阜青林烟叠重,朱楼画阁雨空蒙。

禹祠西走兰亭路,一片湖山锦绣中。

(《湖上今岁游人颇盛戏作》卷三十五,第424页)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

(《初夏怀故山》卷二,第145页)

嫩日轻云淡沱天,扑灯过后卖花前。

便从水阁杭湖去,卷起朱帘上画船。

又:

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

又:

好事谁家斗歌舞,方舟齐榜出花阴。

(《乡人或病予诗多道蜀中遨乐之盛适春日游镜湖共请赋山阴风物遂即杯酒间作四绝句却当持以夸西州故人也》卷十六,第74页)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繖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镜湖女》卷二十八,第155页)

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鹤从西来,长鸣掠沙汀;亦知常苦饥,未忍吞膻腥。我食虽不肉,匕箸穷芳馨。幽窗灯火冷,浊酒倒残瓶。

(《吾庐》卷二十一,第362页)

三伏无多暑渐微,登临清晓试缣衣。

风高病木初凋叶,潦退流萍尚半扉。

白首重来空感昔,清尊相属欲忘归。

犹怜不负湖山处,好在平生旧钓矶。

(《湖上》卷六十二,第469页)

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同何元立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卷五,第322页)

陆游作品中,镜湖周围的塔、桥、楼、阁等人文建筑物不仅是实用的,而且充满魅力,诗作描摹了这些建筑丰富的色彩和形状,“白”塔、“红”桥、“一弯”“画”桥、“朱楼画阁”,为广阔平静的水面增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除了湖面上静态的美丽建筑,还有动态的艇、画船等这样的交通工具,轻盈轻快地带着人们来往穿梭。在岸边,还有“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这样热烈的市场交易,有“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这样丰富的民俗活动。“菱歌嫋嫋遥相答,烟树昏昏淡欲无”写出了采菱歌女的遥相应答几乎融合于茫茫水面上,而“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可以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置身湖中,以花为壁以船为家的自由和美好心情。此时,美丽镜湖成为诗人诗意栖居的所在,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美好的所在。综合这些诗作,镜湖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地,也是作者一生漂泊外乡时特别怀念的故乡之地。

在陆游的镜湖诗里,描绘的是一幅幅人和自然高度融合、充满活力的诗意图景。不管是诗人自己,还是生活在镜湖的人们,都在依水而居的生活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极大满足。“水”居人们的诗意生活最终与作为自然的水体、依水而生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圆融完满的生态系统。在这些诗作中,丝毫看不出社会生活的复杂,虽然也偶尔透露出陆游个人仕宦生涯的挫折起伏,但是正是镜湖的生态圆融呼唤着陆游,涤荡着陆游的心胸,给了陆游生活的安宁和精神的平静。

三、陆游“镜湖诗”的现代启示

陆游生活的宋代还是农业社会时代,虽然有了一定的商业活动行为,但是基本上没有工业的污染,也没有现代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巨大消费,因而,陆游诗中关于镜湖水域的生态图景呈现还可以说是处于自然和谐的一种状态,对于今天社会发展中处理人与水环境的关系问题也有几分借鉴之处,笔者认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水体的丰盈洁净

从陆游镜湖诗作可以看出,镜湖“三百里”的广阔和水清如镜的本来面目今已不再。镜湖诗里呈现的美丽生态如果没有了水作为其生存的大环境,其他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对于自然水体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把自然水体看作是单独的存在,要尽可能在不侵犯现有水域面积的前提下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不因人类的自私而侵占自然的空间。其次是修复和还原。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和考证下,尽可能恢复一些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在可能已经消失了的河道水面。没有丰盈充足的水体,水生生态的多元丰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自然基础。第三是对水质量的保护。当前人口的膨胀、工业经济发展使很多河道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需做好民众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亟需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加以保护。

(二)保护和建构生态的多元系统性

自然生态有自己的多元性和系统完整性,人只是这个完整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给予人之外的其他生命足够的尊重和保护,给予其他种类的生物形态足够的生存空间,不向自然过度索取,不对自然过度干预,这是保护的一面。另一方面,当自然本身的多元和完整遭到破坏之后,人类应该有勇气和行动进行新的建构,以恢复原生态的和谐与活泼。比如镜湖水域花草、树木、虫鱼的种类和数量如何保护和恢复,也是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培养审美观照的诗意心灵

“书写自然实际上是从心灵的角度看待自然。”[8]在陆游的诗中,呈现的是一种审美观照的生态视角和生态情感。在这种审美观照下,自然不是作为一个被利用的客体对象,人和自然的其他生命形态和谐共处,人在自然的馈赠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以水文化为底色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其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的文化根基,这种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表现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即是重视生命活动的审美参与和动态观照。”[9]陆游镜湖诗大量作品对水的描绘生动而充满欣喜之情,各种生命的活动互相映照又相互独立,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情怀的体现,这和现代科技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显然不同。陆游镜湖诗里的主体正是用审美的诗意心灵观照自然和人生,自然和人生也因为这种观照而达成一种圆融满足和快乐。因而,克制人的欲望,敬畏自然,欣赏自然,甚至像陆游那样把自然当作身体和心灵的安放之地,是我们现代人应该重新学习和培养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自然观念。这一点也许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人的行动是受人的意识和观念的支配的,要现代人摆脱对物质的无限欲望,似乎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本文通过对陆游直接与“镜湖”有关的代表诗作的生态图景做了一个简要的考察,可以看出,陆游镜湖诗歌里的生态图景是以水为底色的,其构成的要素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是有机整体的,不是割裂的;是人和自然融合一体的,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审美关照的而不是功利摄取的。

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中,如何与自然共处?中国的先哲其实已经很好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云:“山水有可行者,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10]如果说这四者大体囊括了中国传统文人与山水的关系,其实也可以说,这四者体现出了人和山水的一种生态和谐的关系。在陆游的诗中,“镜湖”不再是一个纯粹功利实用的水利工程,而是一片“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生态和谐的人文区域,是一种如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提出的“诗意地栖居”的文化形态:“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就是诗意的。”[11]就像陆游诗歌里的描写一样,“花为四壁船为家”,这,是否可以是人类生态化的生存理想的一种写照?

[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O10:76.

[2]许芳红.杜陵诗在得其骨贺鉴湖老荒此身——陆游镜湖诗词析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4):25.

[3]杨昇.“镜湖诗”中的陆游晚年农村市场生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6.

[4]杨昇.陆游“镜湖诗”中的江南市镇[J].孝感学院学报,2010(4):116.

[5]李建英.陆游的镜湖诗简论,陆游与鉴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36.

[6]曹瑞娟.生态批评视野中的陆游山阴诗[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2(2):130.

[7]张校军.绍兴鉴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56.

[8]王喜绒等.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9.

[9]李自雄.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J].中州学刊,2014(1):99.

[10]王风.天开图画即江山[J].读书,2013(8):90.

[11]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7.

(责任编辑 林东明)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Shown in Lu You’s Poems on Jinghu Lake and Its Modern Revelation

He Jinmei Yu Biyi

(1.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2.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Such i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shown in Lu You’s poems on Jinghu Lake: clean waters,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poetic dwelling, all this contributing to a complete and harmonious ecosystem. Lu’s poems enlighten us that if we expect to lead a better life, we must protect the water system from pollution, construct a complete ecosystem, and cultivate aesthetic poetic mind.

Lu You; poem on Jinghu Lake; ecological landscape; aesthetic view

I207.22

A

1008-293X(2015)06-0048-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6.008

2015-11-06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鉴湖水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项目编号:2012R426017)。

何金梅(1971-),女,福建莆田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镜湖图景陆游
陈镜湖烈士纪念馆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悄悄地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青岛新图景
夜游天镜湖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