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评洪波著《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

2015-04-10 07:25朱志勇
关键词:马克思文本理论

朱志勇

(绍兴文理学院 法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评洪波著《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

朱志勇

(绍兴文理学院 法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一书以马克思理论中长期被忽视和遮蔽的个人理论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对散见于马克思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关于个人问题的论述进行体系化的归整,展现了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结构。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个人问题,充分挖掘了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当代性,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马克思;人学理论;整体性结构;当代性;新领域

马克思个人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据前提性和总体性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直被遮蔽,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又缺失深入系统的阐释。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中忽视了个人,缺乏对个人的哲学关照,而是由于后人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出现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建构成了一个重视群众而蔑视个人的怪诞理论。这种误读方式也许只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境遇中才会存在。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深受苏联的影响,总以为马克思注重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等“宏大存在”,把个人当作人民群众的对立物,当作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专有概念”,有意无意地加以淡化、边缘化甚至拒斥。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深受传统文化、计划经济的影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与个人绝对对立的价值观,以至于使其变异成为封建社会中与皇权专制相匹配的整体主义,显然,在这种实践理性中,任何关于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的诉求而都是难已存在的。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的境遇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有可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故而当下的任务就是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回归马克思,澄明被遮蔽的个人理论。那么,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有否完整的个人理论?如果有,其个人理论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在他的学说体系中该如何定位?其当代性又该如何阐释?由洪波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一书(下称《研究》),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系统和全面的解答。

关于个人理论,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他的大量的关于个人问题的论述分别散见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本中,或者隐含于其整个思想的内在逻辑中(在其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都有关于个人问题的丰富而深刻论述)。因此,要把马克思关于个人问题的阐述进行体系化的归整,完整地再现其个人理论的整体性结构,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研究》一书从马克思的全部著述及其深层结构中,有根据地揭示出其个人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作者从梳理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入手,注重把握“整体马克思”,厘清了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基本线索和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三重逻辑;概括了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和价值指向,展现了其个人理论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在此基础上,作者以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原点,从本体论、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四个层面,勾勒出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结构;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厘定了马克思多维视界中“个人”的生成,揭示了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宽广理论视域和其 “个人”概念的丰富性,并由此指认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

马克思说过,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220。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时代的现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现实问题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原动力。对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关注和研究,既是一个“哲学中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中的哲学”。随着社会的转型,个人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型,公民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日益增强,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个人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把对马克思个人理论的研究置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加强研究中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发展中个人的历史境遇,这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重要体现。《研究》一书,从理论视野、思辨方法及价值诉求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当代视界以及马克思个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在场性;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梳理了当代中国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境遇;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向度审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凸显的个人问题,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视域,充分地彰显了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当代价值。

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研究》一书围绕“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这一主题,按照问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从思想渊源、形成发展、整体图景、内容结构、价值旨归和当代价值等层面展开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写作时间跨度长,且关于个人的论述大多是不系统地分散于其大量著作之中,对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体系化归整涉及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个人的思考。基于此,《研究》一书把马克思个人理论置于马克思哲学整体之中,结合其发展演变展开梳理。同时,对马克思个人理论内在逻辑的探究要把他在不同时期的论述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作者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把表面上分离的要素进行整理,揭示马克思思考个人问题的致思理路和论证的逻辑结构。文本解读,是马克思理论研究应有的一个根本方法。“回到马克思”的核心在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另一方面,只有把文本放置于当下语境中去理解,才能彰显其“在场性”,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不能无视当代视野,文本解读与当代审视的内在通融是彰显马克思个人理论当下性应秉持的致思方式。综观《研究》一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本解读与当代审视内的内在通融,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这些的丰富的文本资料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严肃踏实的研究作风。

《研究》一书是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结构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已于2015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在研究主题、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品位和学术含量的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林东明)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Human Study——A Study ofOntheIntegrityandModernityofMarx’sIndividualTheoryby Ping Hongbo

Zhu Zhiyong

(School of Law,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In the monograph entitledOntheIntegrityandModernityofMarx’sIndividualTheory, the author, targeted at Marx’s individual theory long ignored and obscured in the Marxist theory,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viewpoints on his personal issues scattered at different phases and in different texts, showing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Marx’s individual theory.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e paper fully elaborates on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Marx’s individual theory and expands the new field of study 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study.

Marx; theory of human study; integral structure; modernity; new field

A81:B038

A

1008-293X(2015)06-0119-02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6.23

2015-10-27

朱志勇(1956-),男,江苏南京人,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本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