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研究述评

2015-04-15 13:23孟令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论者中国化话语

孟令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诺曼·费尔克拉夫曾经指出,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1]3因而,20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主体,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系统建构并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动权的过程。从学理层面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对当前继续建构和深刻诠释“中国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一、整体考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

马克思主义话语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与话语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的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实际上就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过程。由此,当前学界主要集中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概念

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有论者认为,它“就是指用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反映中国国情实际、并能为社会公众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言辞和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2]17也有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3]14虽然这两种观点表述不同,但都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并进”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致”关系,并集中体现该话语体系本土化、民族化的基本维度。其实,若从历史及理论的逻辑层面来看,它实际上诠释的是,以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将带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的观点。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所生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生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然而,为何要构建该话语体系,是目前学界尚待深入系统分析的问题。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方式

关于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有论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着手:一是从理论层面上,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研究。二是从实践层面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话语、话语权力、话语交往等方面的研究。”[4]16也有论者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提升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能力,从研究中国实践出发去解答中国问题,推进‘中国模式’话语体系的研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14-18同时,还有论者从方法论视域强调,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话语体系必须回应“反向格义”与“主动化西”这两条路径选择,要在参照西方哲学和相对独立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做到“说中国话而非外国话”、“说大众话而非小众话”、“说现实话而非抽象话”。[5]88-89不难发现,上述宏观视域下的话语建构方式已被学界普遍认知,而微观路径选择却被忽视。因此,此处有必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式和路径选择,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微观分析、互动考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特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与特征,有论者从历史层面分析认为,随着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历时四种形态变迁,即以译介话语的建构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以传播话语的建构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以领袖话语的建构实现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和以平民话语的建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6]81另有论者从中共政治选择的结果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被建构成为具有“意识形态选择的主观性与话语实践的客观性”、“话语反映权力的可能性与权力决定话语的必然性”,“话语目标设定与话语实践语境的历时性差异”等相互统一的特征。[7]89当然,若从整体上分析,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时代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必须在多层面体现不同时期的话语环境、话语期待、话语资源、话语主体、话语功能的前提下,建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众性和普适性特征的话语内容,由此方能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话语系统,以利于话语主体对革命、建设和改革话语主动权的掌控。

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价值,有论者指出,既在于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维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又在于为中共政权建设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7]89也有论者从反面来分析,认为新形势下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对于扬弃历史话语内容和话语体系(主要是建国以前的“革命话语”、建国初期的“建设”话语和“文化大革命”话语等),适应、保护并推进全球化视域下的改革开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大众化、当代化、实践化,以及实践形态的经验化、经验形态的理论化都具有重要意义。[4]16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及其建构既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不断采用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话语内容,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际问题,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及其成功提供理论指南,为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提供话语资源,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走上国际舞台提供话语手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及其建构问题,除上述概念与内涵、方式与路径、特征与价值等整体性研究之外,学界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不仅关系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种种误读和偏见的消除,关系到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解,更关系到当代中国话语的科学建构和系统诠释。

二、微观探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话语建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因此,“革命”与“建设”就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核心主题词,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选择和话语建构的重要内容。就该问题,当前学界特别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话语建构

在宏观层面上,有论者以大革命失败和六届六中全会为历史节点,从阶级分析、革命倾向和价值判断、道义阐发三个角度概括和诠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认为革命话语既改变现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言说方式,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产生重要影响。[8]1在微观层面上,有论者指出,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是毛泽东革命话语建构的重要资源。前者有助于“诠释中国革命的条件与性质,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使中国革命赢得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话语权”;后者有助于借其成功说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借其结局呈现中国革命的任务,借其教训诠释中国革命的道路。[9]42另有论者指出,通过话语选择上从无产阶级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创新,话语构造上言路的话语矛盾与思路的内在逻辑的统一,毛泽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改造。[10]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话语建构是主体一致、主题同构的,而话语资源的选择与革命话语的建构也是内在统一的。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话语建构

从整体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话语,有论者认为,它在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建构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理论“合法性”基础。[11]185从微观考察建设话语资源,有论者提出,毛泽东在探索和诠释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利用和借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包含中国革命经验的因子;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靠农民力量、借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群众路线制定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规律的把握需要一个过程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观点,包含中国革命经验的元素;既要重视困难、也要藐视困难,既要民主、也要集中,既要艰苦奋斗、又要改善群众生活,既要学习外国经验、又不能照搬外国做法,借鉴与利用了中国革命经验。”[12]28不难发现,论者所关涉的建设话语建构,实质上是横跨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的宏观叙述。其实,我们更应该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话语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其评价问题。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系统转换

有论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实现了两大话语系统转换,即由“革命”到“建设”和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13]8若从建国5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变迁来看,有论者认为,革命话语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交流方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证社会、个人与国家权力话语的高度一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话语转为围绕“建设”或“现代化”而建构。[14]40就话语体系转换原因而言,有论者认为,马克思对世俗社会的人文关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对沟通世俗和理想的实践作用的重视,提供了转化的可能性。[15]59而如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推动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逻辑和要求,提出了话语转换的必要性。[2]19可以说,话语系统转换折射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变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转换,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逻辑的高度统一,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话语建构

有论者从核心话语概念考辩出发,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以革命为中心,把构成革命主体的社会各阶级的典型特征与其政治发展取向相结合,在实践中建构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人民”话语。它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执政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并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历史前提。[16]71另有论者从历史维度分析,认为中共通过接受列宁主义的阶级观念,从贫富差别的角度来划分阶级,以“均贫富”为革命动员的资源,采纳俄国阶级革命模式,在建构中共“阶级”话语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模糊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差异,埋下了日后过度张扬阶级话语的隐患。[17]56-58此外,还有论者指出,中共“群众”话语的建构,在毛泽东时期,有利于通过阶级身份的塑造形成新的阶级共同体和通过政治动员产生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改革开放以来,有助于增进对中共执政地位暨执政合法性的社会信仰。当前继续保留群众政治话语务必要完善现代国家-公民的政治话语。[18]47-48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话语等问题,学界宏观考察多于微观审视,学理探析多于历史考辩,在“大历史”与全景式背景下的话语分析、上层观念与下层实践之间的微观互动性研究显得不足,这是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研究亟待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关联考辩: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相关问题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历程,它是以各个时期中共政治话语建构为前提,并建立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当前,学界尤为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话语建构

有论者指出,中共打破传统话语范式、建立以革命为中心的话语范式,以及改革开放后转为建构以公民话语为中心的新的政治话语范式的过程,说明了社会形态的转型与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成功的转型必然需要话语系统进行相应的范式转换。[19]132若以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为例,有论者认为,在各种社会思潮和流行文化的话语多样性背景下,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需要重构话语体系。[20]5若再具体到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则是要坚持体现时代新要求与历史继承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构执政合法性、党的执政能力、党政关系、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与党内关系等话语系统,来创新中共党建理论、展示自身形象和争夺话语权。[21]68可见,20世纪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话语的变迁与建构,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时代诉求和基本内容,也是构成其建构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

为何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有论者持三点理由: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二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舆论阵地的要求,三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为此,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遵循实践性、开放性、统一性、普及性等原则进行话语建构。[22]44持相同观点论者还指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大任务。从建构路径上看,既要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又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还要打造创新型马克思主义主体队伍。从学理层面上看,则需要夯实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解答当代中国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同时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创造有利条件。[23]11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是一个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传统的三维立体构架,更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命题和生动的实践课题。

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充满了“话语期待”。但事与愿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有话语体系的弊端,阻碍了大众化的实现。它既表现在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代替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又突出表现为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中,突出存在着的“文风”和“话风”方面的弊端。因此,我们需要秉持立足实践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展现时代精神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建构中变革话语内容、转换言说方式、拓宽话语领域。[24]24具体说来,重塑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在话语生产上,要克服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缺位与贫困;在话语表达上,要拓宽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公共话语场;在话语争夺上,要重视和参与中西方网络媒体话语博弈。[25]28-29也就说,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建构,维护话语主体的地位、优化话语传播方式、增进大众化话语效果,以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价值的真正实现。

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的思考,学界除了强调宏观性的政治话语(体系)建构和叙述问题外,特别重视中国特色话语暨“中国话语”建构的省察,呈现出整体考察和现实分析胜于微观探寻、政治视域研究优先或领先于其他视域的鲜明特点。所以,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的工作仍需加强。

四、结语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推进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实现中国话语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帮助中共掌握话语主动权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启迪。纵观近些年来学界的研究现状与成果,为更好地推动该论题之研究,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拓展:

一是研究视域的拓展。遵循观念逻辑和实证逻辑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在整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内涵、建构特征、建构价值等问题的同时,更多关注微观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与20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日常生活、文化现象等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规避以政治话语系统分析为主的偏狭,深刻而又生动的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历程、意义和价值。

二是研究内容的深化。通过大量微观研究来支持宏观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之话语期待与话语资源、建构方式与建构逻辑、建构特点与建构功能等展开全面深入之分析,特别是比较中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等话语建构之不同,比较中国与(前)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话语建构之差异,为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建构提供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资源与支撑。

三是研究方法的丰富。要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如“词义”考古、语义政治学、历史诠释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范式,规避“自说自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分析,通过不断丰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以此增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的政治学考察[J].新闻界,2013(19).

[3]卢凯,卢国琪.论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路径[J].探索,2013(5).

[4]邱仁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维度与话语建构[J].党政论坛,2009(9).

[5]王巍.“反向格义”还是“主动化西”——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话语体系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6]亢凤华,范伟.话语形态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跃迁[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1).

[7]吴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特征及其价值[J].中共党史研究,2011(7).

[8]徐文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研究(1921-1949)[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陈金龙.十月革命与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建构[J].现代哲学,2012(3);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话语的建构[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10]张雪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兼论毛泽东民主革命实践的话语体系[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11]杨筱刚,等.“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思想解放”的伟大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陈加飞.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12]陈金龙.中国革命经验与毛泽东建设话语的建构[J].现代哲学,2013(5).

[13]何云峰,胡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话语系统转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4]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中国政治话语的语义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5]陈锡喜,温美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转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

[16]吴永.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人民”话语的建构及其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09(2).

[17]杨静武.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孔德虎.群众话语变迁与政党发展——以《人民日报》(头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9]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以中国共产党为考察对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21]姚桓,邹庆国.论构建中国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话语体系[J].新视野,2013(2).

[22]戴焰军.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几个原则[J].人民论坛,2012(4下).

[23]苏星鸿.努力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3).

[24]吴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维度及其话语建构[J].学术论坛,2010(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策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19(B01).

[25]寇清杰,胡银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话语挑战及应对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猜你喜欢
论者中国化话语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阅读理解两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