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5-04-15 16:33刘畅鄂义峰陈连山方芳李东辉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物理化学医学院校基础

刘畅,鄂义峰,陈连山,方芳,李东辉

(辽宁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化学作为我国医学院校常规教学中的基础教学项目,在奠定学生专业基础、培育学生宽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化学教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比例逐渐缩水,授课时间与授课强度矛盾尖锐,进而引发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如何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培养出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干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医学人才成为医学院校化学教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1,2]。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发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3],培养创新思维[4],科学化课程考核指标[5],实行“美学教育”[6]等教学改革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因此,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大胆改革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的观点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可。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浅议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化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科学素质的培养。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着紧密地联系,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新科技的开发、利用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而无处不在、不断进行的化学反应正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7]。因此化学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更可以培养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说化学在科学素质培养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2.医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化学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课,它不仅肩负着为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等医、药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督促大一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培养其基础实践技能的责任。因此,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不同于实例丰富、图文生动的医学专业课,化学理论课不仅包含了枯燥、难懂的基础原理和公式推导,还涉及大量的计算问题,内容相对繁杂。而目前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比例普遍偏低,授课时间集中,导致学生课业压力过重,加之对基础课不重视的心态势必引起厌学心理。因此,医学院校中化学教学必须打破陈规,及时改革,适应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实际需要。

1.打破常规化学教学理念,注重启蒙。与化学专业教育不同,医学院校的化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服务性的,因此更应注重“启蒙”而非一味地灌输繁杂、专业的知识理论。例如,作为化学教学对象的大一新生在不清楚未来的专业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基础知识最为庞杂、难懂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极易产生“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的疑问。而传统的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作为四大化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化学与医学的联系,致使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大,甚至因为疑问得不到解答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学必须从一开始即与医学应用相挂钩,使学生认识到从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到异常的病理现象乃至其后的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皆与化学相关。例如在讲授渗透压时可以联系临床输液和血液透析的知识;讲授到配合物时可以联系顺铂抗癌药物的机理;涉及到高分散体系则可以扩展到新兴的纳米材料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等。当然,处于大一阶段的新生其专业知识仍较为薄弱,对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理解不足,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启蒙”式的。但通过前期铺垫,学生会逐渐明晰化学与医学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后续化学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结合逐渐丰富的专业知识,学生将会真正领悟到某些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各地高考模式频繁改革,致使医学院校的生源理学基础参差不齐,甚至一些新生完全没有接受过化学教育。同时,很多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学课时逐渐缩减,导致授课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不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一系列困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补齐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使其能够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进行特色教学。针对部分医学新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授课教师应对其初、高中使用的化学教材进行研究,并在授课中与学生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漏”,防止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授课教师应跳出常规化学教学的范畴和书本的局限,针对后续医学专业教育的方向添加与其相关的化学知识,缩减不相关的知识内容,真正做到合理衔接,学有所用。

第二,注重化学课程的相关性,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化学基础教育由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而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则针对药学和检验等专业进行授课。其中无机化学的热力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与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相重复,同时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又阐明了有机反应和分析方法的大部分机理,因此四大化学的课程安排应做好顺序衔接。例如无机化学作为基础,应安排在第一学期授课;因知识点重复,物理化学也应安排在同一个学期。这样授课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后续知识删减不必要或重复的教学内容,解决学时紧张的问题,又可以利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共同点将二者的知识进行融合,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有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时间应紧随在无机化学及物理化学教学之后,以便于授课教师利用学生前期的学习基础更好的展开理论教学,同时节省某些前期基础知识反复回顾的时间,利于缓解化学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厌学化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无法将化学知识应用于专业方向;化学知识过于复杂抽象。因此,提高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需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习惯。如前所述,医学院校的化学教学应与医学专业紧密相连以解决“知识”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同时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具体操作则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法。例如:物理化学教学中涉及的三相图因其较为抽象且在教学中与医学联系较少,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点掌握不牢。授课教师在展开这部分教学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课下调研如何制备“无法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抗生素”的粉剂。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课前调研,学生既能深刻体会到特定化学知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方向,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享受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搭配有趣的注解、图片及动画以突出教学重点,减少繁复的文字叙述及公式推导,通过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让更多的医学生认识化学,喜欢化学,会用化学,使化学真正起到“医学的基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丽.医学院校化学教育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2,(13):204~205.

[2]蒋文静,曹高娟.借鉴国外经验,浅谈国内大学化学教学改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7):249~250.

[3]邓萍,蒋启华,胡湘南.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6):37.

[4]姚杰,乔洁,孙体健.七年制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5):478~480.

[5]肖湘,杨旭,赵华文,赵先英,周小霞,周勉.医学院校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学报,2014,(4):47~49.

[6]胡翔,曾志杰,严轶琛.浅议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3,(3):505~506,516.

[7]黄薇,吴根华.化学中的哲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105~109.

猜你喜欢
物理化学医学院校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探索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Chemical Concept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