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行政化的危害及其对策

2015-04-15 16:33黄成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行政化权力学术

黄成华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一、学术行政化及其评价

用行政的方式来管理学术即学术行政化,是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其已弊端重重。有必要对学术行政化进行改革,破解学术行政化之弊,创造出有利于学术发展的健康环境。

有学者把学术行政化的表现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术团体行政化;报刊、出版社行政化;学术评价行政化。用行政化的手段来管理学术,如学术组织、报刊、出版社等,同时在学术项目的立项、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成果的评奖、学术争端的解决等方面,行政化力量也要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大学常常以行政化的命令方式和习惯处理学术性事务,而大学中的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等),也或者泛化为行政组织,行使某种行政职能;或者作为虚位组织,学术权力往往难以产生实际的作用。”学术行政化是官本位思想在学术领域渗透的表现。学术行政化满足了一些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诉求,他们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立场出发,把自身的权力影响发挥到极致,从而在当前学校资源的配置中,形成了以权力为中心的配置格局。具体而言,就是形成了以重要官员为核心的格局,依据相互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程度来配置资源。

学术行政化曾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行政化的弊端慢慢暴露出来了。在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2011年立项清单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学校行政官员领衔。学术资源被大量地操控在行政人员手中。有些学术研究项目的取得不是真实水平的体现,而是行政权力运作的结果。许多学校现在采取“一人一票制”来评价学术成果,市场的逻辑、政治的逻辑、管理的逻辑都带进大学,但学术成果一定要尊重学术专家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规律却被忽视了。2009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百位获奖者中,“纯”一线教师仅占10%左右;90%左右获奖者都有不同“行政职务”。在学术成果奖的评定上,大学行政官员领衔的项目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有些评奖甚至成了打招呼、相互关照的过程,彼此心照不宣。学术领域的争端主要不是由专家、教授来解决,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由行政官员以主持公道的名义来解决和处理。这些不时被披露出来的事件不断激发出对学术行政化的讨论,迫切要求改变学术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强。

二、学术行政化的不良影响

1.学术行政化违背了学术发展的规律。学术行政化对于学术繁荣虽然能奏效于一时,却难以长久发生效应。在学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力量主导与操控科研资源;学术权相对于行政权处于弱势地位,学术权与行政权不分的运作状态使得行政权得以取代学术权;行政权力渗透于学术的方方面面,整个学术的运作呈现高度的行政化特征。对学术采取行政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扶持,完全忽视了学术自身的特点,致使学术本身患上了急性病,批量化地生产科研论文,功利主义色彩严重。

学术行政化破坏了学术生态,直接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在潜规则面前,为了保证申报的课题能够中标、申报的成果能够获奖,会把领导的名字放在前面。这样一来,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就成了官员官职的比拼,学术价值被边缘化。许多学术成果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美名,却没有太大的国际影响力,甚至不为国外同行所了解。

2.学术行政化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大国没有充分地发掘出人力资源的优势,没有从数量型大国向质量型大国转变。论文强人在国际上却鲜有人知,论文大国却未能带来论文强国,学术的国际地位有待提高,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学术行政化影响到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增强国家的科研竞争力,无法实现科研强国的目标。中国要成为一流的国家,就要积极地向世界输出知识产权,而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会制约中国的崛起。学术行政化最终只会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学术行政化既加剧了学者的官本位意识,也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催生学术泡沫。一些官员受利益的诱导驱使,自我利益膨胀,利用手中权力来捞取学术上的功名,借行政权力催生出学术项目,孵化出学术成果。

3.学术行政化产生了不正确的行为导引。行政部门对学术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掌控着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对学术有行政干预权和强制权。学术行政化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挫伤了进取心。教师对于学术行政化的现状既无奈又无力改变,只能被动地适应,竭尽全力挤向这个圈子,从而拥有参与权及由此带来的话语权。学者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不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不潜心专注治学,不把心思放在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上,而是忙于向权力中心靠拢,跑项目、拉关系、赚人脉。即使做学问,也是把学术当作捞取行政资本的手段和工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拼命地往行政系统挤。向行政发展,成了许多高校教师的共同心声。一个典型的极端的案例就是深圳大学十几名教授报名参选竞争一个处长的岗位,其位置炙手可热,令人垂涎三尺。

4.学术行政化引发了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隐性对抗。学术行政化严重影响到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同官员的比较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师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地位,积极向权力靠拢,这使得学校里面出现了一种畸形的人际交往。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少了,权力意识多了,高人一等,居位自傲。这加深了教师与行政官员的裂痕。同时,教师间进行学术争鸣、坐而论道的场面少了,相互恭维和吹捧的场面多了。即使是开学术研讨会这样专业性的会议,也不能免于俗套。一些地方学术团体为了撑门面,极力邀请实力派官员担任名誉主席之类的闲职。

面对着国外迅速提高的科技实力,迫切需要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形成了选择上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实施学术的赶超策略要求政府采用行政的手段来推动学术的快速发展,防止学术发展陷入一盘散沙的无序混乱状态。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学术资源采取行政垄断的做法,久而久之只会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潜力。

三、破解学术行政化的困局

学术行政化有趋于松动的趋向。广东将进一步探索校长职业化和教授治学、社会监督、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印发的首个《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决克服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1.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学术行政化促使了学术与行政的结合,并且在两者关系中,行政处于强势地位,学术逻辑受到行政逻辑、管理逻辑等的冲击。学术去行政化就要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还学术本来的自然面貌,学术归学术,行政归行政。湖北一所大学推出校内“文澜学者”人才计划,打算投入近2 000万元资金,通过5年时间,滚动遴选奖励资助5名学术名师、1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学术骨干分别担任文澜资深教授、文澜特聘教授、文澜青年学者。该计划提出一条特别要求:入选学者在受聘期间不能担任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务。这是该校继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之后,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又一具体举措。“国家可以重点投入(政府购买)某项重大研究,但研究的组织是由科学家自主进行,行政部门和官员将尊重科学家的决策和管理。”

2.优化学术的资源配置。行政官员控制了学术资源,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学校的行政人员作为服务阶层,现在反倒高高在上。为了实现学术配置的合理配置,有必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力量主导到学者主导。对学术行政化进行改革的含义之一,是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原来行政力量操控科研资源的配置为学者主导型所取代。“要让代表学术权力的教授真正拥有学术权力,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位授予、教师招聘和任免、财政、学校规划、改革发展等方面都拥有发言权。这就要成立真正由教授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并让其真正具有权力。”

3.构建学术治理新模式。行政官员应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的新型高校治理模式。推动校长职业化,切断行政官员与学术利益之间的关系。“改变大学校长由政府直接任命的做法,实现大学校长由遴选或选举产生,而不是简单地由上级行政部门委任。”淡化学术行政化的色彩,让学术回归其本质。推动一场彻底的大范围的改革,把人事任命、学术资源和经费配置等交给学术权力来处理,实行教授治学。提高学术部门的学术自治权,进行学术权与行政权的适度分离,促使学校的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学术行政化改革有了松动的发展趋向,促使其发生松动的原因既有领导的觉悟,同时也有学者自治意识的觉醒;既有顶层设计,也有民间智慧。北京大学率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代替校长的专断权。山东大学校长率先作出示范,从学术委员会中退出,给学术更大自由,推动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把学术事务上决策的权力交给专家教授等学术权威。2013年,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依章程自主管理是高校的法定权利。“政校分开”是各校章程中普遍的精髓所在,也是社会呼吁已久的“去行政化”的体现。章程的去行政化还体现在有关学术委员会、人才培养委员会的“教授治校”的思路上。

4.成立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学者自治的重要形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破解学术行政化的弊端,是对学术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积极有效探索。学术行政化改革中的“教授治学”、“教授治校”能否真正落实,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学者普遍有责任感,自我约束力强,坚守职业操守,把学术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在这种责任意识基础上,就会生发出学术共同体。学术不应是某个人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应该体现为某种团队协作。只有做到学术力量的整合,才可以出成果、拿奖项。学术行政化靠行政的手段组建学术团队,虽说也能达到学术的效果,但难免有机械拼凑的嫌疑。而学术共同体以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术自由为原则,有效整合学术资源,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确立某一项科研攻关项目,避免研究时力量分散、各自为阵的尴尬现状。学者只要专心论证研究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案等即可。◆

【参考文献】

[1]朱向东,刘书生.学术行政化之流弊,[N].中国青年报,2001-11-18(3).

[2]学术行政化与科层体制,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843345.htm

[3]高校承担973项目中六成由行政官员领衔,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9368.shtm.

[4]学者批中国知识界“官云亦云”缺乏独立思想,http://news.163.com/13/0214/18/8NMP2AM00001124J.html.

[5]教育部.评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http://news.sci 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255.shtm.

猜你喜欢
行政化权力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权力的网络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