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出版社出版林学类图书的把关路径

2015-04-15 16:33陈小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林学类图书书稿

陈小华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版行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也是制约行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图书质量问题[1]。现如今,图书出版行业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出版资源丰富,出版手段多样化,跨专业出版屡见不鲜,出版时滞明显缩短等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也导致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出版社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跨专业出版渐成趋势,出版物特别是跨专业出版物的质量亟待提升。

一、林学类图书出版现状分析

利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超星数字图书馆(包库站),在第一行“检索项”选择“主题词”,“检索词”输入“林业”,图书出版年选择2000~2013年,得出242种与林业相关的图书。剔除内容与林业基本不相关的图书,将书名、出版社、出版年相同的分册出版的图书归为一种,最后得到林业图书统计样本为236种。其中,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有81种,由农林院校出版社出版的有16种,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有20种,其余119种均为非农林类专业出版社出版。如果将中国林业出版社划归为林学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农林院校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归为半专业出版社,则非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林学类图书占总数的50.42%。另外,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于图书馆分类中点击“农业科学图书馆”,再点击“林业”,依照上述筛选、归类和统计方法,得到2000~2005年(本院图书馆提供的最新资源只到2005年) 林业图书样本147种。其中,60种由专业出版社出版,10种由半专业出版社出版,77种由非专业出版社出版、占总数的52.38%。两个时段、两种来源的数据统计均表明:非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林学类图书超过总数的50%,数量十分可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问题或现象的探索手段日益丰富,认识不断加深,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历史性地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战略,林业科学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量林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必将对林学图书的出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专业林学类图书出版社只有一个——中国林业出版社。可以说,仅一个专业出版社提供的林学类图书出版资源十分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相关林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需要。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通过专业出版社出版林学类图书,周期长,成本高,甚至无法争取到书号。笔者长期从事林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自己撰写出版过林学类图书,并多次参与林学类图书的编辑、校对工作,在工作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最后是通过非专业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包括笔者工作的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内,也有相当一部分林学类图书作者选择了非专业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目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纷纷拓展自己的出版领域,积极参与其他专业市场以及大众市场的竞争。各类出版社如何在跨专业的图书出版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多出精品图书,是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现从非专业出版社出版林学类图书的视角,来探讨保证图书质量的有关途径。

二、出版社编辑和作者共同制定写作策略

林学类图书的作者找到非专业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出版社,应该把它视作一次拓展业务、树立良好信誉的机会。首先,要明了自身在林学专业方面的弱项,充分利用作者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他(她)探讨选题方向。包括与作者共同检索相关研究材料,利用网络平台咨询林业专家,分析选题可能存在的宽或窄、深或浅、超前或过时等问题,争取专业出版在成果新颖、定位精准、需求满足上得到保证。其次,要利用出版社敏锐的市场触角,发挥编辑跨专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优势,让编辑和作者共同制定图书的写作提纲。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好比一个人的骨架,一本书的写作提纲制定完毕,基本决定了这本书的厚薄,章节的多寡,甚至相关问题论述的深浅。编辑和作者共同制定写作提纲,可以做到草拟初稿时材料需求清晰,内容准备贴切,成果挖掘充分;形成终稿时章、节、条、目等环环相扣,材料间相互印证,逻辑性强,结论得出如水到渠成。最后,通过作者和编辑在出版和林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反复交流和磋商,一方面,达成某些疑难问题的共识,减少知识和技术差错,为出版高质量图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深彼此的了解,形成出高品质图书的合力,减少出版成本,缩短出版时滞,提高出版社的知名度,留住或吸引高水平的图书作者。

三、利用同行评议决定书稿出版与否

郭碧坚,韩宇认为[2]:同行评议指的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的活动。同行评议活动主要包括被评议对象、评议专家和评议标准三个要素[3]。被评议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术论著的发表与出版;研究工作的基金课题申请;学术成果的评价;学位与职称的评定;学术研究机构的运作;学术活动的组织与运筹[4]。可见,同行评议早已被列为判定书稿是否达到出版标准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出版资源有限、出版社自负盈亏的大环境下,出版社与作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书稿,沟通的关键是利益。在出版林学类的著作时,作者相对于出版社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为这类图书的出版目的除部分做教材外,基本上不考虑外销,也就是作者要以包销一定数量的图书,或者出资购置书号的形式来保证出版社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这也是目前许多非专业出版社乐意出版林学类图书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出版社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出版资源的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与将书稿交与专业出版社出版相比较,出版的图书存在质量上的诸多不确定性。非专业出版社在出版林学类图书时,如果能将同行评议制引入到对书稿学术水平的评价中来,便可以弥补非专业出版社在专业上的不足,提升自己在非专业领域的竞争力。虽然,现在多数级别较低的非专业出版社很少在书稿的学术水平上较真,也没有哪个出版社真正因书稿的学术水平而拒绝出版;但是,保留同行评议在书稿学术水平上的评定作用,将有利于整个学术类图书出版水平的保障和提升,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出版资源和市场的有序竞争,有利于中国的出版企业走出去并打造国际知名出版企业集团。

四、严格出版社对书稿质量的把控措施

国内的知名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无论在书稿的选题、行文、结构、层次、逻辑方面,还是在书稿的学术水平方面都有一套成熟而严格的把关程序。对于一般的非专业出版社,受经费、人手、稿源等限制,特别是由于存在一定的生存压力,出版林学类图书主观上看是不得已之举,客观上却又是社里的一个重要盈利补充。这就需要出版社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保证出版物质量而规定的“三审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版社的编辑资源,从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社长或总编三个层次,让书稿依次通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关卡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达到一个令作者、出版社和市场都满意的出版水平。

目前不少林学专业人员由于课题结题、评审职称、攻读学位、谋求资助等原因需要撰写并出版林学类书籍;但往往因时间紧迫、经费有限、选题仓促、学术水平一般,最终选择将书稿交由一般的非专业出版社出版。以这种方式出版的林学类图书,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平堪忧。它们在选题、论述的逻辑性、文字差错率、印刷装订质量、公式和图表排版、数字和单位的规范表述、专业术语使用、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书稿出版后的社会效益大打折扣。所以,非专业出版社在出版林学类书籍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管理体制,控制好每个环节的质量,这不仅是对作者负责,更是对出版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五、强化作者自身对书稿的跟踪核校环节

作为林学类书稿的作者,对书稿涉及的专业内容有着广度和深度上的相应研究水平和把控方法。出版社在书稿编辑、校对的各个关键环节,要主动和作者联系,争取作者的积极参与。作者通过对处于不同出版阶段的书稿,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多次校核,尽量让诸如概念不清导致论述的重复、歧义和偏差,计算、引用等错误导致数据不准,引用作废的技术规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不遗留在出版后的图书中。

非专业出版社在出版林学类图书时,除了依靠同行评议来把书稿的学术水平关外,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相关的编校过程,是弥补出版社编辑欠缺林学类知识和培养他们跨学科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专业编辑数据库

建立专业编辑数据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做大做强的基础工作之一。虽说编辑既要是专才又要是全才,但是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出版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科发展的内涵不断延伸,任何一个编辑的胜任力都是有限的。分专业建立编辑人才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出版社在相关专业上编辑人才的不足,借用外部编辑资源,为出版社出非本专业的图书作质量保证,扩大出版社的市场份额,提升出版社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本社的编辑人员在与其他专业编辑的合作交流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无形中为本社的编辑起到了充电作用,提升了出版社的软实力。

就非专业出版社出版林学类图书而言,外请专业编辑参与本社拟出版书稿的编辑工作,可以视本社的工作繁忙程度酌情安排。例如,可以让外请专业编辑在书稿的三审之后做最后编校,这样可以相应降低出版社的经济支出;也可以在每个审读环节都安排外请专业编辑参加,这样本社的编辑就可以更好地得到林学知识的熏陶,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更多。总之,出版社要从出版市场发展的大局出发,敞开胸怀,广纳贤才,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拓展其他专业的出版市场,或者为自身迈向综合性出版社未雨绸缪,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贤.坚持“九三一”质量控制体系,全程全员全面提升图书出版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3,(3):4~6.

[2]郭碧坚,韩宇.同行评议制——方法、理论、功能、指标[J].科学学研究,1994,12(3):63~73.

[3]胡明铭,黄菊芳.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5,(4):251~253.

[4]刘明.同行评议刍议[J].科学学研究,2003,21(6):574~580.

猜你喜欢
林学类图书书稿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