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初探

2015-04-15 23:39王静
江苏中医药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老中医中医药

王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夏桂成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研究初探

王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夏桂成

名老中医学术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杰出代表,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临床疗效和个体化特色可能是中医传承的核心,运用循证医学流行病学方法,结合当代信息技术如辅助中医传承软件等加强中医临床信息管理、数据深度挖掘与利用,再结合访谈法对挖掘的结果做出审核,弥补定量研究不能研究不可量化因素的缺陷,可能是目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比较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名医经验 学术传承 研究方法

名老中医学术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杰出代表,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同时,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也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先后设立“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等项目。为了更好地做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现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1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种类与内容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高明医术和高疗效,是名老中医共有的专业成就,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学术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是名老中医传承最为重要的内容。

目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种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人为线索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第二,以疾病为线索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第三,以方剂为线索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第四,以思维方法为线索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第五,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临床观察和总结;第六,以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1]。

如上所述,传承研究有以上不同类别,但是,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要回答好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研究者清楚认识中医是什么,与西医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哲学性和文化性。人类所患的疾病,多为人体在结构上、功能上发生了病理改变,其致病的因素不仅包括一些生物致病因素,还包括许多社会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等非生物致病因素,正如中医病因学中所述的内因“七情”、“饮食”、“劳倦”等,所以,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因此,要全面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就必须从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展开,并正确把握名老中医学术研究传承中的医术、医理、医道等不同层次。这是一项异常复杂和高难度的任务,目前各名医工作室及传承人都在为实现全面真实的传承而努力,而研究名老中医临床病案是传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名老中医医案,是中医传承研究中最基础、最可靠的信息,是名老中医智慧的结晶与经验总结的有效载体,也是其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疗法有效性的直接证据。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也是名老中医与一般医生的区别所在。

2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方法

如何传承研究名老中医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临床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技术手法?这可能需要建立个体化的诊疗信息采集、整理和疗效评价方法,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药诊治疾病的个人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名老中医为核心,从临床入手,从典型医案入手开展传承研究,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信息库,能加快传承研究进程,提高传承效率[2]。随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名老中医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认同和应用。

2.1 定性研究法 中医自古的继承研究就主要依赖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学术理论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在循证医学中证据级别处于最底层。在循证医学中,合理、规范的应用文献分析、个体访谈、焦点组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法等定性研究,能够有效地研究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态度、观点、动机、期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临床证据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这同时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论点[3]。访谈的方法,是获得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用药心得、治学思路等第一手可靠资料最直接的途径,对于中医药传承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路志正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就都借助了个人深度访谈方法。

2.2 定量研究法 在定量研究中主要有试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

2.2.1 试验性研究 在中医学领域中的试验性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科研实践,已经从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逐渐过渡到了多中心、平行、设盲、分层、随机、对照,从单纯的临床试验转变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相结合,从以治愈率、好转率为评价指标转变为终点事件、替代指标、证候疗效、生存质量、药物安全性等综合性评价指标。2011年8月16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刊登了王辰教授领衔,国内11家医院参与完成关于奥司他韦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甲流)的临床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该文是中国大陆地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评价中药汤剂的第一篇刊载在国际著名SCI期刊论文,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医药学研究的认可[4]。当然,也有学者指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于中医药干预这类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性干预或特异性疗效不明确的干预并不是十分适合;过于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使试验在一些理想化的、高度选择的基础上,使结果普适性和推广性不足;双盲设计与安慰剂对照在实际操作时还存在困难和一些伦理学的问题;在评价具有人文背景的传统医学治疗时存在方法学上的限制[5-6]。

2.2.2 观察性研究 包括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等。描述性研究中频数统计分析方法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虽然其比较简单,但对于病、证、症、药的分布规律研究依然有较大意义,同时也是为更复杂的分析提供数据分布情况和处理依据的重要手段。如叶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中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朱建贵主任医师的老年科门诊患者1392诊次进行了分析,归纳八类脾肾主要证候,分析各证候所对应的常见症状、方剂及中药的使用频率,以了解老年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名老中医的认识规律[7]。

2.3 基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现代数理技术 这些方法的使用促进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与方法从中医“经验”向“知识”的转化,成为近十余年的研究热点和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李玲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证经验及其学术思想进行探讨,运用频数法、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等方法,统计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证候14个,临床常用药物76个,药物核心方组合8个及主要病机与相关药物之间的联系,结合周仲瑛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符[8]。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挖掘有可能只是研究案例的基数量大,并不代表所集的数据覆盖面全,质量高,而且单纯依靠数据分析技术继承临床诊疗有一定局限性,需要名老中医的认同。

目前比较完善的中医经验传承信息和数据技术平台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研制的医案数据处理系统和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PIAS)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制的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软件。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围绕中医药继承、发展、传播和创新4个核心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医药特点,分别构建面向临床数据的中医诊疗信息采集模块、面向中医药本体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模块以及面向传承创新的隐性知识挖掘模块等几大功能模块,解决了中医传承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分析等关键问题。该系统是计算机科学和中医药学的有机结合,它以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支撑,遵循基于临床数据的循证传承理念,围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和经验传承,实现了疾病信息、证候信息、中药信息、方剂信息、医案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检索、分析等功能,在中医临床经验传承与学习、新药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中必须认识到,中医药是一种复杂干预,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在起作用,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包括特异性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开具的处方或者针刺,非特异性治疗是指诊疗过程中多环节、分阶段、不同措施的干预,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望、闻、问、切的信息采集和交流,提供生活方式的干预等。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或良好体验是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组合[3]。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层面,还包含着许多哲学层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中医师和患者的访谈和观察中医师诊治患者的过程,发现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更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从而可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反应,产生一定的治疗效应。许多医生和患者对这一点也深表认同。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医患交流本身起到的治疗作用,尤其受更多人文因素和传统影响的补充替代医学 (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针对此问题,有学者开展了定性访谈探索医患关系与疗效的关系,已经肯定了医患关系的治疗作用[9],其实也与中医的内伤七情致病,采用情志治疗有相似之处,也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相一致。

综上所述,如何完成好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单一的研究方法,如只采用定性研究、数据挖掘等方法存在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和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等不足。为弥补不足,我们可能需要认识和明白以下两个重要内容,首先,中医药诊疗对象是患病的人,属于一个复杂问题,包括病患的自觉和不自觉症状、体征、心理感受等;其次,中医药治疗又是一个复杂干预,具有治疗作用的不仅仅是中药处方或针灸,还包括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病患的情志调理和心理支持等。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将来可以考虑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加强中医临床信息管理、数据深度挖掘与利用,借助集“数据录入-管理-查询-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自助式辅助中医传承的软件;在定量研究基础上,结合定性研究法,如对名老中医的个人访谈,对挖掘的结果做出审核,弥补定量研究不能研究不可量化因素的缺陷;而对病患的个体化深入访谈,从患者角度证实复杂干预要素的组成和由其带来的体验,以及依从性的判定,因为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体验和态度是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关键。通过以上方法综合运用来实现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全面传承。

[1] 王映辉,姜在暘,闫英杰.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世界科学技术,2005,7(1):98

[2] 徐春波,郝威威,顾晓静,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世界中医药,2010,5(4):298

[3] 刘建平.定性研究与循证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65

[4] Wang C,Cao B,Liu QQ,et al.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e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A Randomized Trial.Ann Intern Med,2011,155(4):217

[5] Kaptchuk T J.Powerful placebo:the dark side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1998,351:1722

[6] 刘建平.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模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1

[7] 叶丹.朱建贵教授从脾肾论治老年病的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11):18

[8] 李玲,周学平,李国春,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周仲瑛教授诊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2):1705

[9] Churchill R.L,and Schenck D.Healing Skills for Medical Practice.Ann Intern Med,2008,149:720

编辑:傅如海

R2-06

A

1672-397X(2015)08-0018-03

王静(1979—),女,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学、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jingsophie@vip.sina.com

2015-03-24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老中医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老中医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