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对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

2015-04-16 15:15王书尧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7期
关键词:躯体维度情绪

王书尧

云南省建水县陈官中心卫生院,云南建水 6543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关注,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1]。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在削弱患者的免疫机能的同时会影响治疗效果。心理方面的因素能够致病,也能够治病,为了使患者保持正面情绪,积极接受治疗,乐观面对生活,为此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情绪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经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心理护理干预是优化患者疗效、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该研究为探讨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选取了2012年6月—2015年 6月该院接收的2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150例的干预组和150例的对照组,分别进行护理治疗。分析抑郁自评量表和36简式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等调查结果,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2年 6月—2015年6月该院接收的2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诊断标准符合WHO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25例对照组的糖尿病患者中,男 64例,女 61例,年龄41~63岁,平均(52.2±7.61)岁,病程 1~15年,平均(13.2±3.89)年。 125例干预组的糖尿病患者中,男 76例,女49例,年龄40~62岁,平均(51.7±6.68)岁,病程 1~15 年,平均(12±2.93)年。两组患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比较2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比例、文化水平、心理状态、病情状况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自愿参加此项调查;无严重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排除精神病史者。

1.2.2 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均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建立治疗及护理档案,糖尿病健康教育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给予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讲解T2DM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特点等信息,纠正其对T2DM的错误认识等)、认知疗法合并支持性的糖尿病教育,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疏导、鼓励、解疑等心理护理。

1.2.3 抑郁及焦虑评定 采用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每张表包括20个项目,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3]。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郁症,60~69分为中度抑郁症,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症。

1.2.4 36简式健康状况问卷调查 36条目简明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是指对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命质量进行测量。SF-36量表可用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疾病程度的评价、临床疗效及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SF-36量表含8个维度:躯体健康(Physical Functioning,PF)、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躯体角色功能(Role 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pain,BP)、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情绪角色功能(Role 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 和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以上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4]。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在护理前,两组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所占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症状正常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心理变化人数比较见图1、图2。

表1 对照组和干预组护理前后的SAS、SDS比较

图1 SAS护理前后人数比例

图2 SDS护理前后人数比例

从图1、图2可以看出,对照组护理前后的SAS、SDS值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干预组护理前后。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s)

注:与护理干预前相比,*P<0.05。

维度 对照组 干预组 对照组 干预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总分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67.22±23.74 39.24±21.21 59.73±18.00 66.75±27.54 68.81±20.86 44.60±21.64 63.91±21.94 59.43±25.06 521.32±135.33 65.54±21.43 40.58±31.45 60.81±18.61 61.19±22.24 65.47±17.46 43.64±30.59 59.33±20.25 58.72±25.02 517.92±137.83 67.51±23.34 44.55±31.98 58.46±21.37 62.11±25.19 64.42±20.36 54.32±21.57 63.44±19.68 66.13±28.12(672.53±126.17)*(88.96±20.78)*(70.75±20.43)*(48.43±17.94)*(78.92±23.66)*(78.12±18.10)*(79.79±25.53)*(79.67±18.02)*(75.85±23.87)*547.54±135.75

从表2可以明显的看出,生命质量8个维度和总分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各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变化不明显,而干预组各维度评分变化与干预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病情的易变性、并发症的多样性及疾病的长期影响,严格细致的饮食控制,被迫改变的生活方式和持续多年乃至延续终生的药物治疗,以及长期患病最终所导致的并发症,对于每一个患者的承受力和耐心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5]。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医生的重视。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和糖代谢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干预组在进行3个月的心理干预治疗后,SAS和SDS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6条目简明量表测得的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和总体健康等方便均有一定作用,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报道指出,通过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取健康教育、拉近和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对患者进行关心护理、消除和转移患者的消极心理等方式,明显降低治疗组的抑郁状态评分,从(29.81±4.61)降低到(11.15±2.13),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可以看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患者信任,可以使患者的消极情绪得到显著控制,从而能积极战胜疾病。

进一步,我们发现在临床工作可以结果心理护理实施人性化的干预[7-8],针对患者个人情况有的放矢地向患者讲清病情与情绪、糖代谢的因果关系,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鼓励家属、亲人及同事朋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多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减少应激事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预防和减少抑郁的发生;帮助患者重建康复心理,积极参与治疗,乐观面对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杨吉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及心理干预体会[J].中国临床使用医学,2007,32(1):66-67.

[2]刘宾香.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8):1080-1081.

[3]张立文.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糖代谢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9):169-170.

[4]包敏.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5(12):673.

[5]冯正仪,戴宝珍,贾守梅,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生命质量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5):55.

[6]李纯.心理护理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3):309-310.

[7]马玉莲.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调适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10-13.

[8]林芬,高丽娟.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1(23):142.

猜你喜欢
躯体维度情绪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现在干什么?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搬家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