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全的依恋关系

2015-04-16 00:42杨光金陈朝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家庭环境构建

杨光金?陈朝阳

〔关键词〕依恋;养育质量;家庭环境;构建

一、引言

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形成亲子依恋,而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贝进行依恋的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使人们了解了依恋的概念以及依恋形成的标志,并将依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更建构了婴儿终身的适应特点,并帮助婴儿向更好地朝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二、依恋的概述

依恋,从广义上讲,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依恋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认为婴儿期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和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在前一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这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后一阶段的婴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现有的经典依恋研究主要涉及依恋的理论和依恋的类型。

(一)依恋的理论

随着依恋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依恋的理解也不断加深,许多心理学就依恋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阐述,提出了各种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精神分析理论、习性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恋这一概念,我们有必要简要地了解这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把依恋看作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虽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较早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但他们都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都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性本能驱使与支配的。根据力比多投射的部位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儿童需要的阶段性差异,他把儿童的成长过程分为一系列性心理发展阶段。

在所有关于依恋的解释中,习性学理论是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理论系统。鲍尔贝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它系统论述了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依恋的阶段性发展及其内部机制,还对依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而安斯沃斯等人对依恋质量与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习性学理论。习性学家认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生物根源。

尽管行为主义接受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观念,认为喂养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它摒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而注重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突出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依恋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后期的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倾向于把依恋看作儿童对社会刺激的敏感反应的生物本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认为婴儿对分离的恐惧、对陌生人的恐惧都是从先前与分离和陌生人出现同时伴生的各种不适体验中习得的。

认知发展理论不关注哪一个成人最可能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而是强调依恋发展所依靠的认知基础——婴儿智力水平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将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看作婴儿感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依恋的类型

对依恋进行划分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的三类型。他使用陌生情境测验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母亲离开后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例如安全型儿童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些儿童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反抗型儿童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付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从父母的经验中得到教益。同时,儿童的依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不断地反映父母与儿童关系的变化。

三、依恋的意义

依恋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依恋影响着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对环境的看法和对人际关系的态度,对个体的发展有深远意义。有研究显示,亲子依恋关系影响着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依恋关系还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和人格的发展,研究表明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母子依恋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依恋对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依恋风格还会影响恋爱的情感投入以及未来婚姻归因和婚姻质量。

依恋关系质量还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国内研究表明,2岁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此后幼儿期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行为都要显著少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友谊总体上强迫行为较多,与人相处不和谐。依恋关系影响同伴交往和人际适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老师反映他们的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依恋关系安全性高的儿童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容易受到同伴喜爱,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endprint

依恋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那些回忆其早期依恋关系为稳定、安全的大学生,同伴反映他们焦虑水平和攻击性低,他们自己也报告了较低水平的孤独和压抑。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小学五年级儿童,报告了较低的孤独感。安全依恋与高水平的行为抑制相关;不安全依恋和行为抑制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失调症状;依恋状况和行为抑制状况是焦虑失调症状的重要原因。

四、依恋的影响因素

依恋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它的形成和培养必然受到儿童自身和父母双方的影响。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还会受到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儿童自身方面,吸引人的脸和合适的气质特征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洛伦茨(1943)指出婴儿的面部特征(大额头、大眼睛、圆鼓鼓的面颊、柔滑的皮肤)让看护者觉得很可爱。同时,有研究表明,吸引人的面部特征能帮助婴儿获得更多注意,增强依恋关系,而不吸引人的特征会抑制这些接触并使父母在无意中提出不现实的高期望;有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与母亲的相互作用甚至存在异常;婴儿在气质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从而影响依恋关系,比如有些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愿人抱、不安分、不喜欢盖被子等特征。

其次是父母方面,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养育质量和自身的情况。研究表明父母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家庭环境中的依恋使他们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活动模式即是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内部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影响到他们与其子女建立情感纽带,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式也为父婴建立情感联结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养育质量也影响依恋关系的形成,艾斯沃斯(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反应敏感迅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照顾婴儿温柔细心。相反,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的母亲不喜欢身体接触,照顾婴儿显得笨拙无能。

最后,依恋关系还受到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的留守经历对成人依恋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还有研究指出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如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家庭里,不安全依恋的比例很高。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同时,母爱的剥夺也将影响依恋关系的发展,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五、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

从上面的概述可以得出,依恋是儿童和父母之间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儿童、父母以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要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就必须从这些方面来着手。因为儿童的面部特征和气质几乎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主要从父母和社会家庭环境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善父母的依恋类型

父母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父母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养育行为和质量,并且父母是儿童的榜样。大量研究和事实发现,安全型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作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地进行探索活动;而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会误解孩子的需要,或只作出有选择的回应。比如回避型父母总是倾向于将孩子的依恋行为和活动“最小化”,尽量回避亲密行为。他们容易忽视、打消或拒绝孩子寻求亲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削弱父母自身对依恋的感受。观察这类孩子,会发现他们不会轻易表露情绪,显得很冷漠。他们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并显得过度自信,对父母特别客气,父母离开时也漠不关心。从社会性方面来讲,这类孩子被认为是孤独者,他们可能会对同伴充满敌意或者进行攻击。因此,父母自身良好的依恋将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

(二)改善养育方式

养育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的安全依恋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养育条件下,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成人的心理状态决定并保持着父母养育行为的稳定性,同时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式,这就是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根本。鲍尔比认为,父母的心理状态,会通过对孩子需要的了解和反应,影响养育行为。而这些表现不同的养育行为,又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依恋质量。

因此,合理的养育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依恋的安全性,提高养育质量。在儿童养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养育,来培养安全依恋的可能。孩子对于关注和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正如因材施教一样,也应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养育,才能满足不同特点的孩子的亲密需要,建立良好的“拟和度”,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于难带的孩子,需要成人付出较大的体力和精力,努力摸索出他的生活活动规律,除了耐心和表达爱之外,成人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孩子的要求;在保持抚养环境和抚养方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时,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变化的度。

总之,安全的依恋,是依恋双方一种爱的情感交流。对于养育者,这种爱表现为积极的关注及对儿童的敏感性反应,这是儿童获得安全依恋的关键。但这种爱不是溺爱,对孩子必须爱而有序,这种爱是充满感情的,但又是理智的;既要细心呵护,又要掌握呵护的度,不要让孩子形成有求必应的习惯;既要培养孩子对成人的信任感,又要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使孩子生活在一种爱而有序的环境中。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强调包括亲子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早期经验在形成依恋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个有压力、不稳定、不敏感养育的家庭里,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的比例是很高的。鲍尔比强调,如果婴儿在关键期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儿童形成好的早期经验,从而给儿童塑造一个安全依恋的港湾。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创设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中,母爱的缺失与剥夺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这也是鲍尔比关于依恋的最早研究课题。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尤其是母爱缺失,会严重影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虽然“替代母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母爱缺失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但由于依恋关系的中断、依恋对象的变化,这种依恋关系模式的改变会损害儿童心理的安全感,即使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内心也会时常感到焦虑、不安、失望和对丧失的莫名的担心。

同时,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也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养育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健康开朗的个性,这些因素不仅为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而且对于父母本身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影响父母的心态,进而影响到养育方式、养育质量而作用于儿童,从而影响儿童依恋的发展。比如在日常教养中,父母关系良好、心态积极,对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得乐观积极,多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这样的家庭氛围会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儿童形成温和健康的心态。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气氛,对儿童依恋的形成有着不良的影响。研究发现,支配型双亲的家庭环境里的儿童表现得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母亲的支配性越强,儿童就越容易倾向于表现得消极、被动、依赖、顺从。

当然,除上述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增强获取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利用社区服务等方式来改善依恋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31521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环境构建
论家庭对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