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模式对蛋鸡健康与肉品质的影响*

2015-04-18 12:41王永芬李鹏飞
家畜生态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净膛肌纤维损失率

席 磊,王永芬,常 杰,李鹏飞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2.河南省畜牧局,河南 郑州 450011;3.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河南 郑州 450011)



散养模式对蛋鸡健康与肉品质的影响*

席 磊1,王永芬1,常 杰2,李鹏飞3

(1.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2.河南省畜牧局,河南 郑州 450011;3.河南省畜禽改良站,河南 郑州 450011)

为探讨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健康与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按照采食区、饮水区、栖息区、活动区和垫料区进行鸡舍内立体分布设计,并配置栖木、采食底网、料线、水线以及产蛋箱等规模饲养设施,建立栖架舍饲散养模式。选择日龄为140 d的海兰褐蛋鸡2 000只随机分为栖架舍饲散养组和传统笼养组,每组4个重复,试验期为50周。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使蛋鸡的发病率减少47.68%、死淘率下降43.36%、平均产蛋量提高16.32%(P<0.05),鸡只外观、步态健康指标显著提高;鸡只异常行为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比例和最大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淘汰蛋鸡的胸肌率、腿肌率较分别提高了29.58%、30.72%(P<0.05),蒸煮损失率与肌纤维密度分别下降了21.77%、7.99%(P<0.05),而肌肉剪切力无显著差异。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可以促进蛋鸡健康,改善淘汰蛋鸡肉品质。

栖架舍饲散养;蛋鸡;健康;肉品质

畜禽养殖模式是动物行为表达和福利状况体现的基础,影响着动物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等,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1]。现代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模式,以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为主要特点,生产效益已达到空前高峰[2]。但是规模化密集的蛋鸡笼养方式造成鸡只行为表现受限,加之空间狭小带来的拥挤等应激因素,使蛋鸡机体健康受损、骨骼变脆[3],产生异常行为,更使产蛋母鸡普遍发生“笼养产蛋鸡疲劳综合症”,甚至死亡[4]。因此,这种养殖方式和一些管理措施遭到了许多国家动物福利保护组织及有关人士的强烈反对[5],欧盟国家已于2012年全面禁止笼养[6]。国内外学者围绕笼养鸡舍结构改进、环境丰富度富集、福利条件改善等展开了大量研究:赵芙蓉等[7]研究结果表明笼养鸡舍设置木质栖架更利于蛋鸡行为的表达;耿爱莲等[8]研究结果表明散养舍内配制平铺型栖架和产蛋箱有助于提高产蛋率。目前在瑞典、英国、挪威、德国以及丹麦等欧盟国家普遍采用丰富型蛋鸡笼,不仅增大每只蛋鸡的活动空间,而且配置有栖木、产蛋箱和垫草;但也有研究表明将蛋鸡饲养在密度比较低的环境丰富型鸡笼中,鸡只会表现出较多的舒适行为外,还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并且在生产性能方面不如在传统笼养中好[9]。

栖架系统目前在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提供鸡只活动的空间和表达自然行为的环境,而且较好地满足了鸡的福利[10-11],被认为是笼养的一种很好的替代方式[12]。如何根据蛋鸡生活习性,提供栖木、设计抓刨区、产蛋箱,满足鸡的飞行本能,使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自由活动,目前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舍内栖架散养形式,按照采食区、饮水区、栖息区、活动区和垫料区进行鸡舍内立体分布设计,并配置栖木、采食底网、料线、水线以及产蛋箱等规模饲养设施,建立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以全阶梯三层笼养为对照,通过其对蛋鸡健康和淘汰蛋鸡肉品质的影响,考查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的可行性。目的在于为蛋鸡栖架系统开发提供参考,为规模化蛋鸡健康养殖工艺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蛋鸡及设计

试验在河南省许昌市豫鑫种鸡场进行,选择日龄为140 d的海兰褐健康蛋鸡2 00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个重复,其中第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全阶梯三层传统笼养;第二组为试验组,采用栖架舍饲散养,两组分别饲养在两栋鸡舍(A、B)中,均按照鸡场常规饲养管理要求进行。第1周为预试期,之后转入正式期,试验期为50周。

1.2 试验蛋鸡饲养管理

试验鸡采用3层全阶梯式笼饲养,每个单体笼长40 cm,深45 cm,笼前高45 cm,后高38 cm,每个单体笼饲养4只。试验鸡的活动区域由高为2 m的铁丝立网网片围成,一侧为采食区,一侧为产蛋区,中间空地为活动区。在采食区,设置3层网片并配4层栖架,食槽固定于每一层网片的外侧;在产蛋区,设置3层产蛋箱并配4层栖架,产蛋箱用不透光布罩遮盖,内放垫料,吸引蛋鸡在蛋箱中产蛋。活动区、产蛋区4层栖架距地面高度一致,分别为44、78、108和138 cm,材质均为铁丝。两栋鸡舍均为坐北朝南,房舍类型均为有窗式密闭鸡舍,光照制度为16L:8D,试验鸡自由采食和饮水。按鸡场常规管理进行免疫、消毒。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生长性能健康指标 试验期间,每天记录两种饲养模式下蛋鸡的产蛋量、蛋重、发病鸡只数和死亡鸡只数,并计算每周各组鸡只的发病率、死淘率、蛋畸形率、鸡只平均产蛋量、平均蛋重,记录试验结束各组淘汰蛋鸡重。

1.3.2 蛋鸡和鸡蛋的外观健康评分 参考Dawkins等[13]的肉鸡步态评分方法对蛋鸡进行步态评分。蛋鸡外观和鸡蛋污损程度评分方法见表1。于试验开始的第1、10、20、30、40、50周末,在各组随机选取10只蛋鸡,对其进行外观评分,观察其羽毛状况和头部转动是否灵活等,然后将其放于地上进行步态评分;同时随机选取10枚鸡蛋,观察记录鸡蛋外观、色泽,有无粪便污染等,评分后放回。

1.3.3 蛋鸡异常行为观测 蛋鸡异常行为对蛋鸡生产危害极大。以啄羽、啄肛、啄趾、啄笼底异物、抓挠、争斗等异常行为为观测点,确定鸡只行为健康状况。在试验期的第1、10、20、30、40、50周,每个试验组随机选取8只目标鸡,用染料标记,每天上午8∶00~12∶00用摄像机对目标鸡轮流连续拍摄。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耿爱莲等[14]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个观察期内各组所有试验鸡异常行为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比例、平均最小与最大持续时间等量化指标。

表1 蛋鸡和鸡蛋的健康评分

1.3.4 屠宰性能测定 试验期第50周末,从各试验组选择体况相似、体重相近的健康淘汰蛋鸡各20只,每重复组5只。停食12 h后屠宰,测定屠宰性能指标。包括宰前活重、屠体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15]。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屠宰率=屠体重/活重×100%;半净膛率=半净膛重/活重×100%;全净膛率=全净膛重/活重×100%;胸肌率=胸肌重/全净膛重×100%;腿肌率=腿肌重/全净膛重×100%

1.3.5 肉质指标测定 屠宰后的蛋鸡按照进行胸肌和腿肌的pH、滴水损失率、熟肉率、肌肉嫩度、肌纤维直径与密度的测定。

(1)pH:屠宰后的45 min内,在左胸肌上横切2个小口,采用HI 9025型肉质pH计测定,读数记为pH1;将左胸肉至于0~4 ℃条件下保存24 h,再测定pH,读数记为pHu。

(2)滴水损失率:宰后1 h取胸肌和腿肌各约5 g,称重(W1),用绳绑住悬在塑料袋中封好,置4 ℃冰箱悬挂保持24 h后,称重(W2)。

计算滴水损失(%)=(W1-W2)/W1×100。

(3)蒸煮损失率:将肉样用感量为0.1 g的天平称重量(W1),放入瓷质或搪瓷容器,置于钢精锅中,在沸水中用2 000 W电炉蒸45 min,取处后吊挂于室内无风阴凉处,30 min后再称重(W2)。蒸煮损失率(%)=(W1-W2)/W1×100。

(4)肌肉嫩度:将剥离的胸肌置于4℃冰箱中熟化6d,先后按照文献[16]进行2次修剪,然后从头到尾连续切成3块1cm宽×1cm厚的长条肉,采用yyW-2型应变控制无侧限压力仪测定剪切力,每条肉2次,每块胸大肌3个长条,计算6次剪切力的平均值。

(5)肌纤维直径与密度:根据《禽肉肌纤维特性的测定石蜡切片法》(DB32/T 1824—2011)[17]对肌纤维直径和密度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并用DUNCAN氏法进行显著性检验,试验结果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生产性能健康指标的影响

表2 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鸡生产性能健康指标的影响

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Notes: Data in the same row with various lowercase superscript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0.05). The same as below.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生产性能健康指标的影响见表2。 可以看出,两种饲养模式下在第1、10、20周,栖架舍饲散养鸡只健康状态良好,发病率和死淘率均为0,而在第30、40、50周,栖架舍饲散养组较传统笼养鸡只发病率分别降低76.73%、61.92%、40.23%,死淘率分别降低63.16%、58.99%、50.83%(P<0.05),差异显著。栖架舍饲散养组鸡蛋畸形率试验期内均低于传统笼养组,在第20、30周较传统笼养分别降低22.55%、28.37%(P<0.05),差异显著。栖架舍饲散养组鸡只每周平均产蛋量、平均蛋重在试验期内均高于传统笼养组,其中每周平均产蛋量在第20周较传统笼养提高最高,为9.67%,每周平均蛋重在第40周较传统笼养提高最高,为3.47%,但差异均不显著。综合整个试验期,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使蛋鸡的发病率减少47.68%、死淘率下降43.36%、鸡只平均产蛋量提高16.32%,差异显著(P<0.05);两种养殖模式中蛋畸形率、平均蛋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可以减少蛋鸡的发病率和死淘率,提高鸡只平均产蛋量,对蛋鸡生长性能和健康有促进作用。

2.2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健康评分影响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和鸡蛋的健康评分影响见表3。评分越高,说明蛋鸡的外观、步态健康状况越差,鸡蛋的色泽与光亮越差、粪便污染越严重。可以看出:在试验开始的第1周,栖架舍饲散养组鸡只健康状况略低于传统笼养组,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鸡对新的养殖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取样测定可能又会给鸡只一个新的应激。随着试验的进行,栖架舍饲散养组鸡只的外观评价、步态评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传统笼养组则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中自20周时两组开始出现显著差异,到第50周时,较传统笼养组评分分别降低70.86%、72.58%,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期内两种饲养模式下鸡蛋污损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可以显著提高鸡只的外观、步态的健康状态。

表3 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鸡和鸡蛋健康评分的影响

2.3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异常行为的影响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异常行为的影响见表4。可以看出,试验期内两试验组蛋鸡异常行为的平均频次、持续时间比例、最小持续时间、最大持续时间等指标均随着试验的进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鸡只对环境的适应,对同伴认知度的提高,日龄的增加可以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两试验组相比较,在试验期内栖架舍饲散养组鸡只异常行为平均频次、持续时间比例、最大持续时间均低于传统笼养,其中平均频次、最大持续时间在第1、10、20、30、40、50周差异均显著;持续时间比例从第10周开始存在显著差异,而异常行为最小持续时间两组间在试验期内无显著差异。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可以显著减少蛋鸡异常行为发生的平均频次、持续时间比例、最大持续时间。

2.4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淘汰蛋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后,传统笼养模式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淘汰蛋鸡重分别为(2.25±0.32)kg、(2.36±0.86)kg,两者没有显著差异。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淘汰蛋鸡屠宰性能的影响见表5。可以看出,传统笼养鸡只的半净膛率与全净膛率均高于栖架舍饲散养组,而腹脂率低于栖架舍饲散养组,但差异不显著;在栖架舍饲散养组鸡只的胸肌率、腿肌率较传统笼养组分别提高了29.58%、30.72%,差异显著。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下鸡只的活动量较大,有利肌肉的沉积,肌肉的产出率明显提高。

表4 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鸡异常行为的影响

表5 不同饲养模式对鸡只屠宰性能的影响

2.5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淘汰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淘汰蛋鸡肉质品质的影响见表6。两种饲养模式下,淘汰蛋鸡胸肌pH、滴水损失率与剪切力均无显著差异。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下鸡只蒸煮损失率与肌纤维密度分别下降了21.77%、7.99%(P<0.05)。说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使鸡只的肌肉得到锻炼,促进了肌纤维的发育,增强了肌肉的粗度与韧性,提高了肉品质。

表6 不同养殖模式对淘汰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3 讨 论

3.1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蛋鸡健康的影响

鸡的发病率、外观、步态、行为以及鸡蛋的污损程度可以间接反应蛋鸡健康状况。本研究结果表明,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不仅可以使蛋鸡的发病率减少47.68%、死淘率下降43.36%、鸡只平均产蛋量提高16.32%,而且提高蛋鸡和鸡蛋外观健康指标,减少蛋鸡异常行为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比例和最大持续时间。这与曹晏飞等[18]研究报道的笼内设置栖架能够改善蛋鸡福利,但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差异不显著有不同,这可能与栖架系统环境丰富度程度有关;与陈冬华等研究报道的笼养环境下蛋鸡对栖木喜好、减少了异常行为的表达相一致。说明本研究设计的栖架式舍饲散养模式不仅克服了散养模式鸡群受环境影响较大、无法控制温度、生产性能低等缺点,另一方面又改善了不同笼养模式的养殖环境,提高了栖息和活动的场所,满足了鸡只动物福利的基本需求,提高了蛋鸡的健康状况。

3.2 栖架舍饲散养对淘汰蛋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屠宰性能是反映畜禽重要的产肉性状和经济效益指标。从现有报道看,人们普遍认为笼养模式鸡只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与腹脂率高于散养模式[19-20]。本研究发现传统笼养鸡只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略高于栖架舍饲散养模式(P>0.05);而腹脂率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降低了8.86%(P>0.05),但差异不显著,可能原因是栖架舍饲散养模式鸡只的运动强度加大,为了满足肌纤维有氧化的要求,肌肉脂肪会在肌肉的内肌束中沉积,对肌肉嫩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栖架舍饲散养模式鸡只的胸肌率、腿肌率较传统传统笼养鸡只分别提高29.58%、30.72%(P<0.05),对淘汰蛋鸡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 栖架舍饲散养模式对淘汰蛋鸡肉品质的影响

淘汰蛋鸡是我国禽肉产量中的重要部分,通过饲养模式提高淘汰蛋鸡鸡肉品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鸡肉品质的评价常采用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肌肉pH值、剪切力、肌纤维直径与密度等指标。滴水损失率与蒸煮损失率都能反映肌肉保持原有水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肉的滋味、多汁性、嫩度、色泽、营养成分等;肌肉pH值是反应宰杀后肌肉肌糖原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对改善肌肉的嫩度有利;剪切力能综合反映肌纤维结构和各种胶原蛋白含量,是评定鸡肉嫩度的重要方法;肌纤维直径和密度与肉品嫩度与风味有关,纤维越细,密度越大,肉质越鲜嫩、风味越好。本研究表明,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淘汰蛋鸡鸡肉的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肌纤维密度分别降低了4.65%、21.77%、9.66% 、7.99%,其中以蒸煮损失率、肌纤维密度差异显著。该结果与许月英等[21]报道的放养组鸡只的肌肉剪切力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笼养组的研究结果不同,试验中栖架舍饲散养组剪切力略低于传统笼养,可能原因是栖架舍饲散养组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的降低,提高了肌肉的系水力,减少了剪切力,与张琳等[22]2012年报道一致。栖架舍饲散养模式是通过何种代谢影响肉品质相关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 论

与传统笼养相比,栖架舍饲散养模式不仅可以满足蛋鸡福利要求,提高蛋鸡外观、步态、行为表达等健康指标,而且可以提高淘汰蛋鸡肉质的胸肌率、腿肌率,降低蒸煮损失率,促进了肉品质的改善。

[1] 李保明. 畜禽健康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3环境与动物健康专题.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

[2] 柴同杰,黄艳群. 蛋鸡生产中的健康饲养与动物福利[J].中国家禽,2010,32(22):41-44.

[3] 何柳青,曲湘勇,宋虎威. 蛋鸡传统笼养中的福利问题[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12):16-18.

[4] 吴 林.中国的家禽福利问题[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6):19- 21.

[5] Blokhuis H J.Recent developments in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welfare egulations[J]. World's Poultfy Science Journal,2004(60):469-477.

[6] Tsuyoshi shimmura, Satoshi hirahara, Yusuke EGUCHI, et al. Behavior, physiology,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layers in conventional and large furnished cages in a hot environment[J]. Animal Science Journal, 2007(78):314-322.

[7] 赵芙蓉,陈 刚,王志全,等. 栖架对蛋鸡行为影响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9,31(12):22-24.

[8] 耿爱莲,王 梁,周永孝,等.舍内设施配置对鸡只产蛋性能、产蛋位置和鸡蛋品质的影响[C]//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太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

[9] Tsuyoshi Shimmura,Satoshi Hirahara,Yusuke eguchi,et al. Behavior, physiology, performanc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layers in conventional and large furnished cages in a hot environment[J]. Animal Science Journal,2007(78):314-322.

[10] Tauson R.Management and housing systems for layers -effects on welfare and production[J].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2005(61):477-490.

[11] Aerni K,Brinkhof B M W,Webchelser B,et al.Productivity and mortality of laying hens in aviaries: a systematic review[J].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2005(61):130-142.

[12] Aerni K,Brinkhof B M W,Webchelser B,et al.Productivity and mortality of laying hens in aviaries:a systematic review[J].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2005(61):130-142.

[13] Dawkins M S,Donnelly C A,Jones T A. Chicken welfare is influenced more by housing conditions than bstocking density[J].Nature,2004,427 (22):342-344.

[14] 耿爱莲,王 琴,李保明,等. 不同笼养条件下蛋鸡健康与福利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2(5):67-72.

[15] 金晓君,李 军.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复合酸化剂对肉鸡屠宰性能及营养物质代谢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1,32(8):41-44.

[16] 席鹏彬,蒋守群,蒋宗勇,等.黄羽肉鸡肉质评定技术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72-76.

[17]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扬州).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DB32/T 1 824-2 011 禽肉肌纤维特性仍测定石蜡切片法[S].扬州: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

[18] 曹晏飞,张俊妍,滕光辉,等.笼养和栖架养殖模式下鸡蛋品质比较[J].中国家禽,2014,36(14):30-32.

[19] 卢庆萍,张宏福,姜旭明,等.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肉质性状及肌肉组织学特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0,22(5):1 237-1 242.

[20] 韩剑众,桑雨周,周天琼.饲养方式和饲喂水平对鸡肉肌纤维特性及肉质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3,35(12):17.

[21] 许月英,钱 坤,苏世广,等.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 741-15 743.

[22] 张 琳.不同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生产性能、肉用品质及免疫、血液指标的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Effect of Free Roost Feeding on Health and Meat Quality of Laying Hens

XI Lei1,WANG Yong-fen1,CHANG Jie2,LI Peng-fei3

(1.HenanUniversityofAnimalHusbandryandEconomy,Zhengzhou,Henan450011,China;2.HenanProvincialBureauofAnimalHusbandry,Zhengzhou,Henan450008,China;3.HenanProvincialLivestockImprovementStation,Zhengzhou,Henan450008,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ee roost feeding pattern on the health and meat quality of laying hens,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structed a free, roost drylot feeding pattern with bottom web, feeding, drinking, and laying nest following the design of a three-dimensional barton consisting of feeding, drinking, resting, nesting area and littered zone. Two thousand 140-day-old blue-brown-egg chicken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treatments with 4 replicates in each treatments for a 50-week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age model, the incidence, death and culling rate reduced by 47.68%, 43.36%(P<0.05),respectively. Mean while, the average egg yield increased by 16.32%(P<0.05). The scores of appearance and gai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frequency, duration proportion, maximum duration of abnormal behavior of hens decreased remarkably (P<0.05). Breast and leg muscle percentage of laying hens increased by 29.58% and 30.72%(P<0.05), respectively, the cooking loss rate and the density of muscle fiber reduced by 21.77%,7.99%(P<0.05), indicating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hear force of muscle.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free roost feeding can improve the health index and also enhance the meat quality of laying hens.

the free roost feeding; laying hens; health; meat quality

2014-09-28,

2014-11-24

农业部948项目(2009-Z20),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0GGJS-192)

席磊(1971-),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畜禽环境与健康养殖模式研究。E-mail:xileihn@163.com

S811.6

A

1005-5228(2015)02-0036-07

猜你喜欢
净膛肌纤维损失率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腾达肉兔”屠宰性状测定
带有治疗函数及免疫损失率的SIRS流行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小型智能化家禽低内脏破损率净膛流水线设计
蒙古雉鸡体尺和屠宰性状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