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代诗歌的基本策略

2015-04-20 01:46刘卫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炼字全诗词人

刘卫红

阅读古代诗歌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读懂诗歌,读完一首诗要围绕着“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如果能够顺利的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则标志着你读懂了这首诗。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命制的。

要读懂古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题目入手

古人云:诗言志。今人还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诗歌的题目往往隐含着作者写作的背景、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等信息。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王禹偁的《清明日独酌》,诗的题目表明写作的时间、内容尤其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明日”既可以理解清冷的时令特点,又是怀念先人、祭奠的节日,“独”可以理解为孤独,“酌”让人联想到借酒浇愁,所以从题目可以体悟出作者谪居时无事可做的闲愁,全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低沉忧伤的。再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题目中的“秋”在古诗中多有万物凋零、凄凉萧瑟之意,“晚”是傍晚、夕阳西下、易惹人思归,“登城北门”登上北城头远望,再结合作者陆游的身世经历和诗句本身,可以分析出本诗的情感基调的确是悲愁的,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以及虽壮志难酬但仍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从题目入手,结合题目来鉴赏阅读。

2、从注释入手

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把诗歌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而在古诗鉴赏题中,写作背景一般给予注释的。

例如阅读鉴赏题刘克庄的《一剪梅 袁州解印》,诗后注释:“刘克庄,宋代词人,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弹劾罢官,词人对此有不平,因做此词。”结合注释所提供的写作背景,再去品读全诗,就能准确把握本诗的主旨:表达词人在官场上遭遇不公正弹劾时的愤激和失意之情。又如鉴赏题杜甫的《野人送朱樱》,注释:“(1)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2)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3)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4)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根据这四个注释我们可以察出作者寓居蜀地时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收到村民送来樱桃的喜悦、感激,对往昔朝廷生活的追念,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等。

所以,如果一首古诗鉴赏题题面上安排有注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注解,本为降低古诗文本阅读难度而设,而阅读的体会深刻与否,恰恰左右着鉴赏层面的高低,不可忽视。

3、从重点词句入手

阅读古诗,就要对诗歌文本意思做出准确把握,这就要关注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比如诗歌中表现意向的句子、议论抒情句、能体现诗歌情感基调的词语等。

比如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诗中重要词语“寂寥”、“浓愁”是诗眼,因为它表明全诗的情感主线是冷清寂寞苦闷;重点句子应是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如今作者寂寥环境独自面对梅花,亦产生了“何逊扬州”般的寂寞与苦闷。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虽然诗尾也赞美了梅花,但全诗总体上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

4、从炼字、炼句入手

古诗语言凝练,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诗句的锤炼上。炼字、炼句是意炼,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就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所以,通过鉴赏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

例如李白的《独不见》中“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一句中的“岂是”一词运用非常巧妙,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情况下仍要戍边的不解,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另一句“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的数词“百”也极富表现力:“百”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桃树长得极高,与上句的“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由此可见,在鉴赏诗歌时,炼字炼句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和情感。

当然,除此之外,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诗歌的题材、整体内容、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篇章构思等,才能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诗歌。

猜你喜欢
炼字全诗词人
词人的职业
劝学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柳树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本期主题:梅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林逋梅妻鹤子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