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质疑阅读能力的三个措施

2015-04-20 01:46王宗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养花老舍母鸡

王宗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时,就会收获许多。然而,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带着稚嫩有点悠长的童音高声朗读,对其中深奥的问题,学生一问三不知。由此可见,这样的阅读是水过地皮都不湿。由此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课堂质疑阅读能力已是火烧眉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质疑阅读能力呢?本人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了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激发质疑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创设出质疑的情景,吸引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时,其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1、回忆过往,激发质疑阅读的兴趣。比如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母鸡》 一课时,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5课《猫》,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像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非常讨人喜欢。那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母鸡》。”对此,学生就会想: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个样子的;那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下子,就激发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故事导入,激发质疑阅读的兴趣。比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面五星红旗》 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他收拾好行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国旗丢失,他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他想大声呼喊,可是,还没等他喊出口,便落入了激流之中。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了。他迷路了,他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他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了一家面包店……”故事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一定会急切地问:“老师,后来呢?”“后来……”,老师可以卖个关子:“读课文吧,课文里有答案。”读完课文,相信学生一定会对国旗有更深刻的认识。

3、巧设疑问,激发质疑阅读的兴趣。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窗前的气球》 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设疑:“同学们,科利亚生病住院了,心情非常灰暗。当他的窗前飘过一个气球时,他的心情却是一片晴朗的天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寻找答案吧。”读完课文,学生们一定会会意一笑: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太重要了。

二、细化课文质疑阅读

小学语文老师激发小学生质疑阅读的兴趣,实际上,是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但老师不能就此止步,而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对每段话、每句话都进行质疑。也就是说,要细化课文进行质疑阅读。

对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走。

1、在授课过程中对一段话或一句话进行质疑阅读。老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一段话或一句话的理解,可以对一段话或一句话进行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这段话或这句话进行细读,寻找答案。比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养花能增长知识,有益身心,在养花的过程中有快乐也有忧伤,同学们知道吗?老舍先生早年就落下了腿病,不利于行,到底养花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老舍先生呢?自然地,通过细读这段,学生就会体会到老舍先生的“劳动是快乐的”、“带着感恩的心养花”的心情。

2、在阅读理解练习中进行质疑阅读。在平时的练习中,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进行质疑阅读。比如:本人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不识字的老师》一篇课外文,阅读完这篇课外文后,学生要完成如下两道阅读理解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2)老人“不识字”,我为什么要称他为“老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质疑阅读的效果一定非常好。

三、创设宽松的课堂质疑阅读的氛围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和学生建立起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就建立起了和谐的关系。如此一来,就极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阅读,甚至敢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为创设宽松的课堂质疑阅读的氛围,老师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学者;更不要迷信早有的理论、定律。要允许学生通过质疑阅读,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不同于教科书的见解。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的观点同老师和教科书的观点背道而驰。

总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阅读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猜你喜欢
养花老舍母鸡
北平的秋
养花人
母鸡
母鸡下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母鸡
我爱养花
养花
老舍的求婚
乐在百日养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