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效性教学探讨

2015-04-20 01:46郭艳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冲动事例观点

郭艳凤

如何提高高三语文作文教学高效性,既让学生有兴趣写、不抵触,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下面以议论性散文写作为例来谈谈我在这方面做的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化整为零 分项教学

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真正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化整为零,进行分项教学训练。

1、训练开头,提升开头水准

元代乔梦符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好的开头要简洁、精美、紧扣主题,给人眼睛一亮之感。议论文开头一般开宗明义,提出观点。但是学生在拟写开头时往往出现游离观点,或入题缓慢,或根本不入题的问题。

运用排比句开头,这种技巧如果运用得好,的确能增加文采。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出现了形似而神离的现象,也就是类比的现象和即将提出的观点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单纯为形式美而形式美了。比如一个学生写《不要冲动,伴冷静前行》,开头说:

在生活的潮流中,总有那样的瞬间我们会因自己的不完美而惋惜悲叹;总有那样的片刻我们会因自己的错误选择而捶胸顿足。然而,当平稳的步伐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打乱,我们是否能够远离冲动,淡定地分析,伴冷静继续稳健而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这段文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但是从内容上来看,我们会发现“然而”前与后的内容并不构成转折。前面内容应该讲人们在平静顺境的感受和态度,这样方能与后面的内容形成对比,有力的突出观点。面对这种作文,教师要及时纠偏。

2、完善主体部分各要素的训练

①熟练事例,为我所用

主体部分涉及到结构、素材、布局谋篇等。我在写作教学中先进行素材的调动训练。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是在学生作文中尤其是考场作文,一部分学生通篇没有一个事例,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力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临场考试,时间紧张,一时大脑空白也是重要因素,这和平时不经常调动素材有关。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帮助学生调出素材,为我所用。为此,我进行了熟练素材的训练。在作文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写成完整的文章,只要根据相应的观点,寻找并写出来几个事例即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素材有个熟练的过程,二是能够帮助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对事件有个深化的再认识。

②将事例演变成论据

事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论证在使用时,要目的明确,叙例简洁,析例到位,还要充分有力。

可是学生在用事例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仅有事例的叙述,而没有析例的阐释;仅有结论的呈现,而没有论证的过程,造成事例的简单叠加与罗列。

鉴于此,我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何做到叙例简洁与析例到位,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训练很有成效。

③训练“主体结构布局”,达到规范化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写作也不例外。梁启超早年在其《作文法讲义》 中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交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很有必要性。

主体部分以小分论点的方式逐层论述观点,以排比段的结构谋篇不失为一种容易操作的写法。这种布局谋篇体现了建筑美学的特点。比如在《远离冲动,伴冷静前行》 一文,学生这样安排主体结构:

①远离冲动,伴冷静前行。困难重重,唯有保持冷静,方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诸葛亮身座空城,面对司马懿的围城之势,他未逞一时之勇,而是淡定从容,稳如泰山,敌人最终弃城而去。设若诸葛亮身居此境,不能泰然处之而是逞匹夫之勇去决一死战,或将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

②远离冲动,伴反思前行……

③远离冲动,伴理性前行……

二、化零为整,整合训练

人们的认知规律往往表现在由具象到抽象,由局部认知到整体综合,作文的分层训练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而采取的方法。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训练的阶段过后,再进入写作的整合阶段,于学生而言写出来的将会是与以前不一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规范,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有力度。

因为写作的艰巨性,结构的复杂性,要求的严格性,这都使得学生把写作视为畏途,因此,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再进入化零为整,化简为繁的次第的整合训练,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能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样的写作教学策略才能使作文教学真正达到实效进而达到高效。

猜你喜欢
冲动事例观点
“冲动”不是真担当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冲动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