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5-04-20 01:46孙艳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前导警句桃花源

孙艳玲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发挥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就值得众多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至此,本文作者通过科学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品读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结合古诗文时代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四个方面来例举通过古诗文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科学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文不同于现在的白话文,他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那么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常常会因为看不懂、枯燥等情绪导致建立不起学习兴趣。那么,教师要让学生有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古诗文就必不可少。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的事物之上,而科学的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举措。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水调歌头》这首歌曲,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同步歌词,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歌词。这种课前导入必然会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紧接着对课文进一步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当时饱受离别之苦和对朝廷政局的深切关怀及对他人表示美好的祝愿之情。

二、反复品读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孟子二章》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细读这些名言警句,感受作者当时对待事物的决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合古诗文时代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一般有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最真实的感受。例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不仅要描述桃花源的与世隔离、和谐美好,还要突出介绍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当时作者陶渊明身处东晋乱世,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作者描述的桃花源是以武陵渔人的进出桃园为主要线索,把桃花源描写得曲折离奇。这也是当时人们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一切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作者描述的桃花源的美好正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学生通过老师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更加能体会作者的感受,更能珍惜现在社会的美好,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学习资源,更加努力学习。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不甘于屈服的精神,向往和平的愿望。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词、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就恰到好处地反应出作者身在他乡的孤独以及思乡之切。更是突出烽烟的强韧,体现作者的坚强。作者通过人物合一的描写方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措词,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词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言警句,为初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出铺垫。

猜你喜欢
前导警句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名言警句的神反转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也说诗词警句
小学数学课前导入改进措施分析
基于“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设计——以《数的开方》(导学课)为例
《桃花源记》
NB—IoT系统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
“两学一做”廉政勤政格言警句选登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