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研究

2015-04-25 07:15陈国宏蔡猷花
统计与决策 2015年1期
关键词:集群传输节点

梁 娟,陈国宏,蔡猷花

(1.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2.福建江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

0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最新的对产业集群研究的趋势看,产业集群网络论强调集群企业上下游企业以网络组织形式进行合作。此外,知识管理作为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能否对知识加以有效的管理,成为决定个人和组织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产业集群企业的知识网络也随之成为当前和将来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如何有效地培育和支持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内各成员之间的知识行为建立了复杂的连接关系,这些连接纵横交错形成集群的知识网络,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特征。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局限于对其小世界特征的描述,而较少关注网络连接关系的动态变化对整个网络绩效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动态变化及其绩效进行定量研究。

1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集群内成员企业地理位置上彼此邻近,集聚于一个特定区域内;它们基本上围绕同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他们各自可能属于不同的供应链节点上,形成一条或多条供应链在一定空间的局部集中[1]。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与外界组织的联系不是简单的地域集聚,而是表现出一种由信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二维结构。产业集群的地域-盟约关系特征为企业构建了网络生存环境,使集群企业的知识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构成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结点形态看,知识网络主要分为三种:人、企业等知识主体之间的网络;知识与人之间的网络;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网络[2]。本文所指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属于第一种,表现为知识主体之间的网络。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产业集群内部知识网络和产业集群外部知识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知识网络指集群中处于不同的供应链上的各类企业、主要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政府部门及相关支撑机构通过经济活动或各种类型的传输方式等形成的知识网络。产业集群外部知识网络指集群外组织和机构如其它产业集群、大学、科研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中介、顾客等,以网络化合作关系联结而形成的知识网络。因此,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节点为知识主体,是产业集群的所有参与者,既包括产业集群内部各类企业和组织,还包括产业集群外部与产业集群内组织有知识连接关系的集群外各类企业和组织。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节点的具体形态为组织形态,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节点的边用知识主体间的关系来表示,体现了知识主体间为实现知识传输和知识增长而建立的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节点边的权重用主体间知识传输的困难程度来表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与集群内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不同,其以知识为主要传输要素的网络,它的形成是以集群内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为基础,是集群网络发展的一种高级网络形态[3]。

2 用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来分析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内成员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彼此之间不断重复和持续的变更关系,这种变更又是通过知识流动来实现的[4]。已有学者把小世界网络应用到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且已经证实可以使用小世界网络模型来分析产业集群知识网络[5~9]。但上述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分析及该特征对知识扩散、知识共享或知识传播的影响,而对网络关系动态变化中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的研究较少。

用G表示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的连通图,N为网络节点数,即各知识主体数,用Lij来表示两知识主体间连线的权重,用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相似程度等来衡量,可将其理解为两企业间知识传输的困难程度。Lij越大表示知识传输越困难,若两节点企业间不存在知识联络则Lij=+∞;dij表示任意两个节点i、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此路径为连通节点i、j的所有路径中连接边总权重最小,知识传输效率最高,最容易实现知识传输的路径。

2.1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收益

将节点i、j间的知识传输效率表示为Teij,它与最短路径长度dij呈倒数关系,与知识传输频率呈正相关关系。如式(1)所示:

其中,k为网络关系间传输知识的价值量。

由于式(4)可知,知识的价值量、传输效率与知识网络的收益成正比,即知识价值量越大,传输效率越高,知识网络的收益越高。一方面,传输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传输距离和传输频率。首先,在传输频率一定时,传输距离越近,则传输阻力越小,其传输效率越高。而传输距离由企业间的相关程度和社会关系决定。为此,需要通过断键重连机制或择优链接机制,选择地理距离接近且产业相关性高、认知程度高的网络节点,在增加知识网络节点间彼此相似性的同时,降低相互之间的物理距离,从而降低dij,提高知识传输效率,提高集群知识网络的收益。其次,在传输距离一定时,传输频率越高,则在知识传输中该节点间关系的应用次数越多,关系的利用程度高,其传输效率越高。为此,需要通过择优链接机制,选择传输频率高的节点进行连接,以提高节点间的联系次数,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另一方面,知识的价值量越高,集群知识网络的收益也会越高。为此,应在建立知识传输渠道时,增加双方的信任与沟通,提高传输知识的价值,从而提升集群知识网络的收益。

2.2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构建维护成本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构建维护成本指建立网络关系和调整网络关系时,所消耗的资源。如:在成员间建立新的连接;选择适当的传输渠道,改善传输的效果;使效率低的成员获得高效率,都会增大知识网络关系构建成本。两节点间的知识网络关系构建维护成本定义为:

其中,c表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构建维护成本系数,c越大表示建立知识网络关系所耗费的平均构建维护成本越高(c≥0),aij表示节点i、j间是否存在连接;aij=1表示节点i、j间存在连接;aij=0表示它们间不存在连接,此时网络关系的构建维护成本为零。

由式(5)知:知识网络关系的构建维护成本与构建维护成本系数、连接状态和连接频率呈正相关关系,与节点间的连接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即构建维护成本系数越高、存在连接、节点间的距离越远(包括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则主体间网络关系的构建维护成本越高。因为节点间连接距离越远,则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建立联系,如加大硬件的投资力度,提高远距离的知识传输能力,或为提高认知度,需要加强对节点间相似文化、相似知识的挖掘和整理等,这些都会提高节点间的关系构建维护成本。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G的关系构建成本为:

3 基于简化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提升途径

图1 简化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图

如图1所示,核心企业1和2分别处于单链式供应链的核心,上下游企业都与其进行知识传输,核心企业1还与链外辅助企业及集群外企业或机构相联系。连接频率均为ω,主体间的连接权重分别为x1、x2、x3、x4、x5、x6 、和 x7 ,根据式(1)、(3)、(4)、(6)和(7),此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为:

若通过改变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进行加键或断键重连操作,如图2所示:

图2 断键重连后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图

图2中x8为上游合作企业1与上游合作企业2直接进行知识传输时的连接权重,先假定x8为上游合作企业1和上游合作企业2的最短路径长度(即0<x8<x3+x5);其他企业间的最短路径长度保持不变。则此时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为:

第三,由式(8)和式(9)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可以降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的构建维护成本系数c,也会提高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

综上所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一是,要保持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关系的动态变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各知识主体应根据知识传输困难程度、知识价值量、传输频率、关系构建成本系数等因素,不断评估其与网络内各主体的网络关系质量,根据网络关系质量的高低,及时淘汰低效率的网络关系,并适时选择高传输效率的网络连接伙伴。二是,要尽量提高对网络关系的利用率。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绩效不仅取决于现有的网络节点和网络关系,还取决于对网络关系的利用程度,即网络关系中所传输的知识价值量和传输频率。节点间传输的知识价值量越高、传输频率越高,则网络关系的利用率就越高,该网络关系所产生的网络收益也就越大。因而,提高网络关系的利用率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三是,要尽量降低网络关系的构建维护成本。构建维护成本体现了知识网络间关系建立的难易程度。构建维护成本越低,在网络收益一定时,网络绩效就越高。为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增加节点间的连接渠道,降低关系构建维护成本,从而提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

4 结论

本文根据现实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连接边的紧密度不同,将连接边的权重引入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的描述与分析中,提出了用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测量知识网络的绩效的思想。同时通过对简化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的分析,发现通过加键或断键重连操作,可实现网络关系的动态改善。而网络关系的动态变化和不断改善,是提升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的关键。为此,有必要进行不断的网络关系质量评估,通过断键重连和择优链接机制,建立企业间有效的直接知识传输渠道,降低企业间最短路径长度,提高知识的价值量和传输频率,或降低知识网络的构建成本系数,以提升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绩效。

[1]伍琴,张汉江,李巍.整合供应链管理推进产业集群化的优势与对策分析[J].系统工程,2005,23(4).

[2]席运江,党延忠.基于知识网络的专家领域知识发现及表示方法[J].系统工程,2005,(8).

[3]陈得文,陶良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运行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2).

[4]Podolny J M,Page K L.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

[5]冯锋,王凯.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6]冯锋,张瑞青,闫威.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

[7]邓丹,李南,田慧敏.加权小世界网络模型在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

[8]张兵,王文平.非正式知识网络关系强度分布与知识流动小世界[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

[9]胡静,刘红丽.小世界网络理论在知识管理领域应用的综述[J].情报杂志,2010,29(9).

猜你喜欢
集群传输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混合型随机微分方程的传输不等式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支持长距离4K HDR传输 AudioQuest Pearl、 Forest、 Cinnamon HDMI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