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的“极限人生”

2015-04-30 03:23
中国扶贫 2015年3期
关键词:抚恤金夜校张家

他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他是一级伤残军人,却毅然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主动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一位拥有着不屈灵魂的共产党员。

自费建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曾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1956年,他刚回村时,村里人都同情他,“一场战争,就没有手,没有脚了。他自己心情也不好,不常出门,大家也都同情他。”村民刘德发说到。但让村里人始终没有想到的是,朱彦夫居然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读书认字。

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1957年,朱彦夫当选为村书记。他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于是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什么都没有。没有书架怎么办?他就找母亲商量,用寿材板打个书架,老人一开始不答应,跟他说:“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朱彦夫便跟母亲动心眼,憋在屋里,不吃不喝,谁叫也不理。母亲心疼儿子,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拿出自己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了图书室,图书室开张伊始,乡亲们觉得新鲜,纷纷往图书室钻,但时间不长,图书室就冷清下来。朱彦夫深知其中原因,那就是乡亲们没几个识字的,许多村民们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在这种情形下,朱彦夫又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亲自担任教员,教群众识字。他说:“乡亲们,旧社会我们贫下中农的孩子上不起学。解放后,国家百废待兴,目前的教育还很薄弱,加上农村比较贫困,受过教育的农民不多,咱村里500多口人竟没有一个高校生。没文化思想就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用说科学种田,就连记个帐也不行。只要用心学,肯下功夫,学习并不难。我也是残废以后慢慢学的,水平不高,咱就一块学习,共同提高吧!”

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弹壳套在粉笔上,用两只残臂夹着用力在黑板上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他仍然坚持。夜校离家2公里,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风雨无阻,从不缺课。有一年一个大雪夜里,他上坡时摔了一跤,忍住钻心疼痛,用残肢一点点往夜校挪,乡亲们一路寻来,含泪把他背上讲台。

终于,他的心血没白费。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他自费建起的夜校和图书馆改变了张家泉村500多口人大多是文盲的状况,提升了村民文化素质水平,为张家泉村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才。此后,各村组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也几乎都是在夜校里学出来的。

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一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村民经常填不饱肚子。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采用起碹的方法,碹起一条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达一公里的涵洞,然后再削高填低,在涵洞之上平出一块旱涝保收的土地,既保留赶牛沟夏季泄洪的主要功能,又能增加土地面积。但是,设想在现实面前遇到了巨大阻碍,张家泉村壮劳力不过100人,怎么啃这块硬骨头?村民都在发愁。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奔向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不知几辈子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随之,在朱彦夫的努力下,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解决了村民粮食问题。

而后,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绿化荒山近千亩,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山上长出了摇钱树。张家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花椒专业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花椒平均亩产过600斤的村。

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挑点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去晚了只能舀点泥汤。荒山造林需要水,养家糊口更需要水。

朱彦夫工作起来很较真儿。为了摸清情况,同时避免乡亲们的左扶右搀,他决定晚上出去勘察。村里南山脚下那条沟,足有五六米宽,沟里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这条“堑壕”让朱彦夫吃尽了苦头。上山容易下山难,朱彦夫干脆顺着山坡滚下来,结果全身是伤,妻子陈希荣心疼得不得了,可朱彦夫像是有了一个新发明,兴奋不已:“原来滚坡速度这么快!”他翻山越岭请来水利专家,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

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一阵忙活之后,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再混合着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大口井的修建彻底解决了困扰张家泉村的吃水和灌溉问题。村民再也不用夏天吃山沟里的水,冬天到1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吃。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口大眼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把水从村的西南端直接引到了东北端,原来靠天吃饭的山地都成了水浇地。endprint

奔波7年,只为村庄能亮起电灯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村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

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沿途村庄不施援手,村里要通电,只能自己想办法买器材。朱彦夫不信这个邪,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2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10几个小时。

那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为省下住宿钱,晚上就睡在马路边,卸下假肢当枕头。过路的人很多,时不时有人停下来,疑惑又同情地看他几眼,胆小一点的远远站那儿嘟囔一句,“这人真可怜,没儿没女的……”胆大一点的俯身在他面前扔下几分钱……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陕西等地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为全乡第一个用上电灯的村。那时候村里的娱乐活动少,通电后朱彦夫就把黑白电视放在屋门口,招呼街坊四邻来看戏,和大伙一起聊天,给他们讲解党的政策。

心系乡亲,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紧、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全村父老乡亲几乎都受过朱彦夫的资助,他每个月36元的伤残抚恤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

64岁的张吉才是朱彦夫的邻居,说起朱彦夫对他家的救助,他满心激动、热泪盈眶。1977年,他5岁的儿子因肺炎住院,朱彦夫得知后赶到10公里外的走马坪医院,把10元钱塞到张吉才的手里说:“钱不多,先拿着,给孩子看病重要,不够我再想办法。”2年后,张吉才的父亲又生病住院,家里实在无钱看病,就到村里各家各户借,跑遍了村子,因为大家都穷,想帮也没能力帮。这时他又想到了老书记朱彦夫,但他又想:“不行,不能再向书记借了,上次给我的10元钱还没还呢。”可这事还是没有瞒过朱彦夫。朱彦夫又从自己每月36.04元的抚恤金里拿出30元送到了张吉才手里。后来张吉才家里有了钱,想还给朱彦夫,跑了好几趟,可朱彦夫说什么也不要。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这可让褚秀才一家人的伙食维持一个多月,成了褚秀才一家的救命粮,而这时朱彦夫一家人却吃不饱。

朱彦夫当村书记的25年间,没有因自家生活待遇向组织伸过手,他心里时刻装着的是村里的发展、村民的冷暖。一次他外出作报告,人家要给他钱,他不要。后来为了表达心意,对方说要送给村里两台拖拉机,他就欣然答应了。有的单位为了答谢朱彦夫,送来一车化肥,他没有留给自己,而是当即分给了每户村民。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朱彦夫的日记中,有一篇大队党支部“洗澡”记,其中“洗”出了100条问题,最多的人达到51条,朱彦夫本人也有4条。他这样写道:“残废也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滋长居功骄傲情绪,如果不严防戒备,也会变成坏事”。

25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

1982年,朱彦夫患心脏病,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同意,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全家迁往沂源县城居住。身在县城的朱彦夫,心里仍牵挂着山村的群众,经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接济乡亲们,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一看,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如今,在张家泉村口立着一块修路石碑,捐资名单的第一个便是朱彦夫,出资1000元。立碑时间是2004年春,距朱彦夫卸任村支书已22年。

2014年3月31日,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抚恤金夜校张家
小心那些上夜校的年轻人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说话算话的我
张家塬村村歌
张家贵 藏石欣赏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以司法实务为视角浅谈抚恤金的理解与适用
抚恤金是遗产吗?
夜校灯火
Design of a House Lease Management System in Cloud Comp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