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15-05-04 02:46王翠
教育界·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境语文教学

王翠

笔者带着两幅地理挂图:《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自制的幻灯片,走进教室,同学们以质疑的目光注视着我:“语文课怎么带来的是地理挂图?”看着这一张张可爱的面容和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不失时机引导同学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我的两幅挂图上,让他们分别观察,然后口述各图特征,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反馈出不少地理知识信息:青藏高原,雪上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宽谷盆地,地面平坦有“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神妙之感;而“内蒙古高原”则是地面坦荡,一马平川的广袤原野。在诱发灵感、激起兴趣的同时,我打开提前准备好的录音“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并配以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内蒙古同胞衣、食、住、行的民族风俗。让学生调动感官来感悟诗歌的背景,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综合起来,创设优美愉快的课堂情境,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首诗的意境中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壮丽的旷野之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雄壮粗狂的乐府民歌萦绕在脑海中,在通过老师的点化,学生在很轻松的心理状态下领会了这首诗,并且又以稚嫩之笔描绘了内蒙古高原的北国风光,而占用课堂时间仅仅只有二十分钟。

记得古代教育家孔丘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任务是开辟荆棘丛生的“蜀道”,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不再靠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的多多少少而取决于炎黄子孙的素质,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授者,如何才能将本民族语言创新地弘扬于世界,如何培养跨世纪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以便积极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

一、新型启发,触类旁通

新型启发,就是在人的创新性活动中,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天,知识、文化,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工程师,都不甘示弱,苦思冥想,肩负着民族语言发展与创造的重担,人们深深知道,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的民族以骄傲和自豪;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赋予了多少文人墨客挥笔抒怀的素材。大地是一切万物生存的源泉,地理知识更是作家写作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将部分地理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既是文地知识纵横交融,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创造乐学情境。如讲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我们可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组织教学,用幻灯放出“中国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回顾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并且三阶梯的海拔高度相差悬殊,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在长江水系图上,分别指出诗中的水系名称,领悟金沙江的湍急,大渡河的险要,岂能胜过红军钢铁般的革命意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那滚滚奔腾的江水,那条条冰冷的铁索,映入学生的脑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而且教师可将学生注意力像磁铁一样吸引住。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文地知识的相互渗透,创设情境,可将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力转化为随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而不断深入,达到“我要学”的程度,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敢于提出新观念,新设想,善于主动归纳文章的结构、主旨、写法,使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教师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创设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情境,从而体现祖国语言的新奇美。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凡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人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他得到原来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地理知识本身就蕴藏着无数人类没有解开的奥秘,无论是神秘的青藏高原,还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五彩缤纷的世界对学生总有无穷的吸引力,这些都会吸引学生在课堂上探索那些对他们来说未知的新世界,融这些新奇于语文课堂,将会得到双向收获。

二、互设质疑,促进顿悟

语文教学是文学作品的体现和传递,而文学作品的内容虽千差万别,形式千姿百态,但它们都是作者对生存在地球表层万物的反映,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虽说艺术的真实性并不是生活的真实性,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脱离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比如: 同时是冬天,同一个国家,为什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风凛冽,银装素裹的景象,而老舍却在《济南的冬天》勾画出的是一幅无结冰、无霜冻、无风响晴、温和的冬天呢?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必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笨,人力胜天上,只在每事问。”这种质疑设难是启迪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金钥匙。如从《大自然的语言》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何时种植何作物呢?《大自然警号长鸣》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有关吗?“是山城啊,是水城?”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只是以文学笔调设问,而无解答,那么漓江两岸的峰林奇异、江水青碧,会不会是喀斯特地形?“凡事两江汇合的地方,总有比较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诸如此类的疑问,举不胜举,作为语文教师应充满信心,不断创新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

总之,渗透地理知识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使二者相辅相成,不断深化,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阶梯。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