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应对思路

2015-05-04 02:58王亚琼

王亚琼

摘要:本文从区分史识、匹配史识、提炼观点、论证观点等几方面探讨了应对“小论文题”的思路。

关键词: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应对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77-1

从2011年开始,江苏历史高考第二卷在题目构成上出现了一道分值不超过10分的历史观点论证题,俗称“小论文题”。这种“小论文题”的形式和内容都借鉴了全国历史新课程卷及其他一些先期课改省份高考试卷,添加了一些“江苏特色制造”。这类“小论文题”每年的要求都有所变化,难度在逐渐提高。

“小论文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吞不下也嚼不烂,不知如何下嘴。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此类试题的变化趋势,授之以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应考的自信和能力。下面以南京市2014届高三一模第21题的第三问为例,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应对“小论文题”的思路。

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1)(2)(略)。(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论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8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做“小论文题”,首先,要正确区分“史”与“识”。意即面对一段材料,我们要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认识或观点。什么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指过去发生过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它不掺杂主观内容。什么是历史认识?历史认识是指历史学家或者某人对历史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解释,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自由主义新闻记者斯科特的有句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如上述例题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属于历史事实。“……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等属于历史观点。

其次,要正确匹配“史”与“识”。历史观点明确之后,就要选择恰当的史实与之佐证。如何正确地匹配“史”与“识”呢?一般情况下,要根据题目所给材料的时间段来确定史实的范围。如上述例题中,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英”两国为例,“上述材料”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材料及英国光荣革命以后的材料,所以分论点论述时主要用以上时间内的史实,而不能用中国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史实。

第三,要准确地提炼观点。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原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抓住主旨获取有效信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成文。如上述例题中,要求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分析这一观点,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要明白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指的是什么?第二层要明白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又指的是什么?题目要求“论述材料四”的观点,因此,第一层含义就根据材料四中“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的语句概括观点为: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指的是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第二层含义根据材料四中“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的语句概括观点为: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的是政治制度要因时而变。

第四,要逻辑严密地论证观点。论证观点时不能只有观点,而无史实支撑,那样只会产生思维的废品。或者只有史实堆砌和罗列,没有观点论述,那么小论文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要做到逻辑严谨地论证观点,就应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如上述例题中,总论点是: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指的是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的是政治制度要因时而变。怎样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呢?根据材料中涉及的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史实,可以确定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中国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是围绕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这一核心观念来变化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动更新。如: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第二个分论点:英国创立的君主立宪制一直围绕着“加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一核心观念来变化的,且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等。论文的结尾处再升华自己的观点,如:政治制度的设计要符合国情,政治制度的建设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以此画龙点睛、首尾呼应。

小论文的写作思路一般按照“总论(或分论)+史实——结论”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这样一篇观点明确、说理透彻、行文流畅的小论文就一气呵成了。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多实践、多练习写作此类小论文题,才能练就一身硬功夫,轻松应对一切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