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惰性现象产生的归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5-04 03:01陆津

陆津

摘要: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惰性现象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的体现。据笔者了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内在的因素。

关键词:惰性归因分析;改善教学手段;培养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86-1

一、体育学习中初中学生惰性现象的归因分析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分析研究,认为初中生产生惰性现象自身内在的因素占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并不全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外在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在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从教材、器材、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内在的因素

1.学生的自身身体条件差、身体素质差。

有的学生身体矮小、肥胖、多病及身体素质差,他们往往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学习技术动作不协调等,所以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中怕苦、怕累、怕脏,怕学生讥笑、嘲讽他们,同时又怕老师的辱骂,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偏差,表现出焦虑、恐惧、自信心不足,种种的原因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产生逃避现象,没勇气面对自己的各种自身条件,他们不知道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善他们的现状的。

2.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不知道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什么,不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体育的了解不够,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马虎对待,在体育学习中就会出现能偷懒就偷懒、能不跑就不跑、能减少次数的就减少次数的现象,这也是惰性现象的根源所在。

(二)外在的因素

1.初中体育教材选择方面的因素。

目前,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初中学校为了初三的体育中考,从初一就开始练习那些体育中考的项目,为此体育课就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害怕上这样的体育课。还有的老师还是那种传统式的教学,没有跟上体育教学改革的节拍,填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兴趣的发展。所有的这些都跟惰性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关联。

2.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的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得死气沉沉,单一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的练习。越是这样学生们的叛逆心更强,在体育学习中就自然产生惰性现象了。

3.学校方面的因素。

有的学校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作为第一目标,忽视了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的教育。还有一些班主任高压式地进行班级管理,班级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只要本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其他的就一概不问。所以学生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学习第一的思想,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不够重视,在课中产生惰性也就不足为奇。还有的学校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校毕业班的体育课安排每周一节,学生无形之中就觉得体育课是不重要的,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体育学习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就难免会出现惰性现象了。

4.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中的因素太多了,初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惰性现象与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家庭富裕了,独生子女多了。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自利、小气、独霸、懒惰的性格,继而形成懒惰的心理,养成怕苦、怕累、怕脏的习惯。

二、有效策略的研究分析

(一)体育教师方面的改善

1.体育教材的把握、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好运动量、运动负荷,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场地、器材。器材的选择不要单一、枯燥,要选择新颖的器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该项学习中来的。在体育课中要穿插一些体育游戏的内容。总之,体育教师的指导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与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要做到理论是实践相结合。

2.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和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水平,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二)学校及家庭方面的改善

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支持学校各项体育工作,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邀请有知名度的体育界学士来校作体育讲座,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要大力宣传好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体育竞赛,也要多组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与此同时,学校要成立家长协会,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要让家长知道学生应该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是学习成绩第一就行。

(三)改善自身因素的策略

1.端正良好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地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从思想上开始重视起来,使她们了解体育课的目的,要从初中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让他们了解体育课的作用与功能。

2.培养学生的动手、组织能力。

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做,亲自动手。如体育器材的摆放、场地的布置、器材的借还等。在技巧课中要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她们能做到互相帮助与学习。在小型的课堂比赛中让他们做裁判,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就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在体育学习中制定自我挑战的目标。

对有些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制定自己的挑战目标。如跳高高度、引体向上个数等,或制定其它项目目标性的体育成绩,以突破自己前期最好的成绩为目标,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有自我挑战的能力,有学习的目标性。从而能激励全体学生向自己的成绩进行挑战,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赞扬、鼓励,学生的自信就慢慢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