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5-05-05 02:20瞿广城陈黎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组组脉压疗程

朱 志,瞿广城,陈黎明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朱 志,瞿广城,陈黎明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223)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已口服降压药且血压控制理想患者为一组,已口服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者为二组,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但不愿意接受口服降压药治疗的患者为三组,每组均为33例,三个组均用穴位敷贴疗法。结果 本研究显示,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对动脉血压及脉压差的改变一组、二组内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差异不明显;三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改善无差异。对血脂的观察,一组、二 三组内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差异均不明显;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血脂四项指标比较改善无差异。结论 中药穴位敷贴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临床症状有效。

穴位敷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社区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高,控制率低是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血压的西医治疗主要是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往往因服药时间长,易产生耐药性及各种副作用,而影响疗效。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非药物治疗应成为高血压病的首选治疗[1]。

笔者从本院社区服务中心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档案中随机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99例高血压患者,以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为主,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年龄在30-80岁。

1.2 病例选择排除标准 (1)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2)血压过高,不能接受长期随访者;(3)不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者;(4)皮肤容易过敏者,不拟贴胶布。

1.3 病例选择 在本院社区服务中心高血压慢性病管理档案中随机选择符合上述研究条件的99例高血压患者,并将已口服降压药且血压控制理想患者分为一组,已口服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者分为二组,已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但不愿意接受口服降压药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均为33例,在研究过程中一组有2人退出,二组有1人退出,3人均因为个人时间不能保证,不能完成观察退出研究。

1.4 一般资料 见表1。

表1 3个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三个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治疗 一组、二组维持原有治疗高血压的口服药物,三组不给口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三个组均加用中成药穴位敷贴。

2.2 敷贴药丸制备 取大活络丸(云南省腾冲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53020275,生产批号150173)放在“三M”医用胶布中间,选神阙穴进行敷贴,每3天一换,持续敷贴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为观察周期。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均测量血压、血脂(空腹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记录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在观察周期内,每一个疗程治疗结束时测量血压,记录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第2、4个疗程结束时测量血压、血脂,记录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

测量血压由固定医生完成,测量方法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测量方法,间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血脂检测由本院检验室完成。记录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均由固定医生完成。

3 结果

3.1 三组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症状疗效比较

注:三组患者经治疗主要症状均有改善,三组组间比较P>0.05,无差异。

3.2 三组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 见表3。

表3 三组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s)

注:一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三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有差异;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

3.3 三组血脂比较 见表4。

表4 三组血脂(mmol/L)比较

注:一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二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三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P>0.05,无差异。

4 讨论

中医外治法起始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展于师机。清代医学家吴师机认为:“草木之菁英,煮为汤液,取其味乎?实取其气而已,变汤液为薄贴,由其外及其内,亦取其气而已。并认为“外治法可收汤液之利而无其害,”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3]。中医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不外乎经络传导和皮肤透入[4],因此,选择外治中药仍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配用辛香走窜和引经活络之品,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药气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发挥作用达到调整人体经气的效果。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5],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刺激特定穴位,药气通过经络的传导到达病变的脏腑,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此外药物也可以透入皮肤粘膜(如中药灌肠,鼻疗法),药气通过经络的传导到达病变之脏腑,使病变脏腑之经气得以调整和恢复,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阙穴属任脉,与诸经百脉相通,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故药敷神阙穴可调和阴阳而直达病所。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屏障作用较差,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连,且脐下布有丰富的动静脉网,药物分子易透过脐部进入细胞间质或血液,不经口服,就不会被消化液部分破坏而直接吸收,使血内保持全部有效成分,充分发挥其药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敷贴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表明通过此法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动脉血压及脉压差的改变一组、二组内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差异不明显;三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动脉血压及脉压差比较改善无差异;表明本研究中药穴位敷贴对是否服用常规降压药物的患者,控制其血压的作用是没有差异的,但对于没有服用常规降压药物的患者,其治疗前后的血压是有所控制的。对血脂的观察,一组、二 三组内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比较,差异均不明显;一、二组与三组,治疗前、治疗2、4个疗程血脂四项指标比较改善无差异;表明本研究中药穴位敷贴对服用常规降压药物的患者,控制其血脂的作用是没有差异的,对于没有服用常规降压药物的患者,其治疗前后的血脂也是没有变化的。

本研究属基础性的探索研究,虽然显示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研究周期较短,研究例数较少,不能较全面地反映中药穴位敷贴对高血压患者得疗效及其机制,需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案,扩大研究例数,进一步对治疗的机制深入探讨。

[1]严 慧等.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近况[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5):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9 43.

[3]成建山.中医外治的现状和展望[J].中医杂志,1992,33(12):40.

[4]吴震西.药物外治的吸收及机理[J].中医杂志,1991,32(5):7-8.

[5]莫文丹.穴敷疗法聚方镜[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6.

朱志(1963-),男,云南人,研究方向:针灸推拿。

R544.1

B

1007-2349(2015)12-0045-02

2015-10-07)

猜你喜欢
组组脉压疗程
品学兼“忧”的好孩子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组组通 通幸福
贵州将研发“四好农村路”管理系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合力破解“养护”难题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