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临床观察

2015-05-05 02:20段晓荣何梅光郭春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刺法阳陵泉骨质疏松症

段晓荣,何梅光,郭春艳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临床观察

段晓荣1,何梅光2,郭春艳1

(1.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11)

目的 观察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张沛霖老师短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教学及科研上推广应用。

短刺法;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由于骨显微结构的完整性受损、连续性减低,正常形态消失,导致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持重减弱,并极易发生骨折[1]。骨质疏松症主要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笔者主要讨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人均寿命的延长,OP的发病率在慢性病中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骨质疏松症已由20世纪的第13大疾病跃居为21世纪的第5大疾病,全世界患骨质疏松症的总人数超过2亿[2]。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共同列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全球性三大杀手。其主要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或驼背、身体畸形、呼吸功能下降、甚至发生骨折等。近几年来,笔者在应用张沛霖老师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的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由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确诊,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 a。对照组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9 a。所选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年龄(岁)及病程(年)构成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骨密度低于均数两个标准差以上(

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2)男女不限,年龄≥5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50岁;(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3)合并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者;(4)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5)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者;(6)合并有新鲜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穴位选用:股I针、股II针、股III针(经验穴)、肾俞、脾俞、肝俞、大杼、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2)腧穴定位:由股I针、股II针和股III针为导师张沛霖主任经验穴,股I针位于约平股骨大转子点处为股第1针;约平股骨小转子处为股第2针;股第一针和股第2针连线中点为股第3针。其余腧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颁布的《针灸经穴定位国家标准》的定位标准进行定位。(3)用具选用:针具统一用华佗牌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选用安尔碘皮肤消毒液对取穴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用脾俞、肝俞、大杼选用1.5寸针斜刺,肾俞、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选用1.5或2寸针直刺。股I针、股II针、股III针、悬钟、阳陵泉采用“短刺”法手法,右手拇指及食指持针柄,中指持针体,缓慢进针,针先刺入皮肤及皮下浅层,而后稍稍摇动针身再刺入深层,在针尖近骨之处行提插捻转的手法,应刺至骨膜,形似摩擦骨面,行九阳数,留针30 min,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刺过程中保持诊室安静,时刻注意察看患者情况,嘱其若有不适立即通知医生。(5)针刺深度:股I针、股II针、股III针刺至骨面,肾俞直刺1寸;脾俞斜刺1寸;肝俞斜刺1寸;大杼斜刺1寸;悬钟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2寸;阳陵泉直刺1~1.5寸;三阴交直刺1~1.5寸。(6)针刺疗程: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2.2 对照组 (1)穴位选用:肾俞、脾俞、肝俞、大杼、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2)腧穴定位、用具选用、操作方法、针刺深度、针刺疗程同治疗组。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0.05为检验水平。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疗效评价,有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0级;显效: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I~II级;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分级量表评定为III级。

4.2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讨论

祖国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的明确记载,但根据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发病机制可将其统归于“骨痿”、“骨蚀”等范畴。如《素问·痿论》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短刺法出源于《内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灵枢·官针》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这里所论述的是一种具体的针法,其操作要领为缓慢进针,刺入浅层,而后稍稍摇动针身再刺入深层,在近骨之处行提插捻转的手法,形似摩擦骨面,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的作用。导师针灸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着重以“短刺”法为主,直达病所,施以操作,激发经气,益髓生精壮骨,而达到治疗骨痿的目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肖建德,阎德文.实用骨质疏松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5.

[2]胡军,张华,牟青.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趋势与防治进展[J].临床荟萃,2011,26(8):7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7-359.

段晓荣(1970-),女,云南,研究方向:针灸临床

R255.6

B

1007-2349(2015)12-0051-02

2015-10-29)

猜你喜欢
刺法阳陵泉骨质疏松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