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野下的网络虚拟社会特征及其规律分析

2015-05-06 00:46黄活虎郑益群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符号化现实大数据

黄活虎,郑益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行政学院,福州 350002)

基于“大数据”视野下的网络虚拟社会特征及其规律分析

黄活虎,郑益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州 350002)

时至今日,网络虚拟社会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另一个场域。伴随其发展,一个浩瀚的网络海洋呈现在人类面前。如何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控,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人类行为在网络社会中的痕迹,即数据。随着物联网的出现及数据分析工具的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把握网络虚拟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可能。从大数据视角看待网络虚拟社会,笔者认为,网络虚拟社会具有6个显著特征。基于网络虚拟社会的这些特征,本文试图论证网络虚拟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

大数据;网络虚拟社会;特征;规律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在科技应用进程中,衍生出一个全新的数据化、符号化的网络虚拟社会。并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虚拟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1 大数据与网络虚拟社会

1.1网络虚拟社会催生大数据

人类在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当中留下了印迹,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印迹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社会进入一个多维纵横发展的时期。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无人驾驶等围绕着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智能科技,正在勾勒出一个科幻而实在的智能人类社会。这个智能人类社会是可以用数据加以表现的,人类活动的轨迹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在网络社会中沉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技发展(例如电子商务带来的全球商务新规则形成,卫星网络推动的超越国界的信息交流等)推动人类一体化必将是无人可挡的趋势。

智能人类社会必将冲击,乃至超越种族、区域、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现实人类现有制度、法律、规则的限制,形成一个流动的、自由的、高效的、新型的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1.2大数据反哺网络虚拟社会

从网络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学界对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多论述。笔者认为,网络虚拟社会不是现实社会在网络平台上的简单投影,或者说不仅仅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虚拟社会有其特殊的存在形式、社会架构、组织形态、运行规则、契约模式、行为伦理、心理轨迹等,并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不断演进。智能人类社会是数据化表现形式的存在,只有分析这些隐藏着人类运行规律的数据,才能真切地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以及网络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控。

因此,要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需要准确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来准确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的根本规律。

2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

网络社会发展至今,学界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对网络虚拟社会进行描述,基本上都涉及到网络虚拟社会的构成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笔者比较赞成曾令辉“‘虚拟’人化的场域”观点。曾令辉认为,虚拟社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以虚拟的人为中心,以数字信息生产、交换为纽带,在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各种虚拟联系和关系的人化的场域。虚拟是网络虚拟社会一个浅显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深层次而言,它却有着特定的不可或缺的“虚拟的空间、虚拟的主体、虚拟的关系、虚拟的实践”等构成要素。

从大数据的视野出发,着眼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构成要素。笔者认为,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以下的特征:

2.1组织形成的自由化

网络虚拟社会,并不是一个权威的制度或者权力及法律推动下的结果,而是个体或组织自由选择的累积而成的形态。“在互联网上,……因为权力被打碎,层次被软化,早己没有了现实生活中那金字塔式结构的重压,几乎所有组织机构都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上了”,正是对现实权力的打破及层次的软化,网络虚拟行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不同于现实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即自由化。这种“自由化”反映在网络虚拟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

(1)意愿去留自由。网络的出现,超越了现实社会时空的局限,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政治意义上的行政地域概念更为模糊。无限的自由时空,为个体的选择、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限的社区规则制度在于维护社区的有效运行,而不在于限制个体的自由行为。网络虚拟社区更多是出于鼓励或者支持的初衷,并从技术上提供使用的便利,为这种自由度提供人性化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由和便利是网络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简单来说,网络及技术的特征决定了网络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度。

(2)渠道参与自由。在物联网时代,管道平台多样化下的互动共享、云平台技术下的数据推移,为网络虚拟个体行为的互动参与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自由选择。例如,实现不同媒介平台间的兼容、不同网络虚拟组织之间ID号的公用,实现云平台上资讯的流动与共享,为这种自由和便利提供技术保障。这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导致了人类向更高层次的智能时代迈进,正是这种渠道自由选择的推动下,使人类社会日渐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高效、快速的沟通交流。

(3)行为方式自由。网络虚拟社会的“泛在环境”,“可以提供无所不有和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用户也可以进行无所不能的活动。”由些可见,网络虚拟社会这种宽松的泛在环境,为网络行为的自由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这种自由度表现在加入组织的自由性、行为的自由性及言论的自由性等。当然,这种网络虚拟社会的自由性,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而这种自由性存在的原因,则在于网络及技术的运行规则,容易超脱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制约。科技“中性”特征突出了技术的作用,且不带有情感因素,网络虚拟社会正是秉承了科技的这一“中性”特征,提倡平台开放兼容,鼓励多方参与,倡导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

当然,这种自由化的选择,是基于科技手段可以实现的基础上。

2.2组织形成的随机性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虚拟个体或虚拟组织的存在是随机性的,这种随机性必然带来网络虚拟社会组织存在的暂时性。个体可以随着某个热点急剧汇聚形成组织,组织也随着热度的褪去而逐渐消失。百度吧、微信朋友圈、讨论间、针对某一热门话题或者某个兴趣点迅速形成的热贴,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但是,这个应景性聚集而成的网络虚拟组织现象,快速消亡的情况也不少见,如微信超越QQ,脸书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的式微。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技术带来的组织新生、更替、消亡是频繁而正常的现象。组织形成的本质,反映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

2.3社会结构的松散性

这种松散性表现为:

(1)组织形式的丰富性。网络虚拟社会的组织细胞形式多样,有基于兴趣爱好的网络社区、基于熟人关系的腾讯群或微信群、基于娱乐竞技的游戏社区、基于网络购物的淘宝网及苏宁易购等网络购物、基于读书学习的超星及沪江学习社区、基于观念交流的天涯社区及凯迪社区等,这些彼此甚至交叉融合。

(2)组织规则的宽松性。相对宽松、包容的规则设计,以个人的意愿志趣为前提,网络虚拟社会的构成组织是个无序排列的关系。社会组织细胞的形成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并非是规则、利益或者权势驱动的结果。

(3)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个体兴趣爱好、生活需求、社区功效等,重新构筑而成的网络虚拟社会组织细胞,实则是重新整合现实社会中的生产关系,而形成了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网络虚拟社会组织的个体,通过群信息共享、群资讯交流、私生活的分享、游戏共同体对某一个目标的完成、娱乐交流等方式发生关系。网络虚拟社会的这种松散性,反映出网络社会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正是这种丰富性,让大数据技术的展示提供了浩瀚的信息资源库。从看似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社会中,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攫取有效的信息,通过网络特有的表达形态,生成一个可以感知的数据化资讯集合。

2.4组织关联的网状化

从大数据的视野出发,网络的拓展性、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通过个体的流动衔接起来,个体的流动成为网络组织结构连接纽带的基本形式。

网络虚拟社会网状化表现为:

(1)上下的关系。居于同一网络构架下的不同功能的单位模块,如腾讯旗下围绕着即时通讯工具形成的游戏、读书、空间等等不同模块的集合。

(2)关联的关系。通过转贴分享等技术手段实现链接的各个不同的网络虚拟单元,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功能的不同,并行构成的网络虚拟社会单元,如“汽车之家”中的论坛,围绕着车资讯再细化而成的“车友论坛”。

(3)兼容的关系。兼容性表现为网络虚拟组织的网状化形态,这种网状化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开封的无限延展的时空体。网络商业上支付端口与现实金融的衔接、办公系统中的OA系统等,借助于模块的快速衔接、主体源代码的开放、APP开放性等网络科技手段,以科技规则为基础的管道组建成了各相对独立组织,形成立体网状化架构的纽带。

随着物联网的出现,使得“感知社会从互联网时代人与人虚拟主体之间的社会形态,扩展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畴”,物联网发展带来其社会节点扩张、社会形态复杂。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催发了大数据的产生,大数据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复杂性而存在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物联网的产生是大数据赖以生存的基础。

2.5个体存在的符号化(虚拟化)

大数据视野下的“虚拟化”,表现为数字、符号、图文等可处理的数据。在大数据的视野下,虚拟社会浩瀚的数据是可以解读的,如大数据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如根据图像中的某些特征对其进行个体需要的搜寻及归类。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网络虚拟世界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加以感知的。网络虚拟社会的这种个体存在的符号化,或者说虚拟化,表现出以下特征:

(1)身份的多样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这种虚拟身份是非唯一性的,可以有多个账号。身份的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网络虚拟社会允许个体的多样化存在。但实际上,从网络虚拟社会的数字化管控视角出发,网络虚拟社会中多样的符号存在,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唯一的个体。或者说,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现实的个体,在网络虚拟社会不同的社会组织架构中,可以有多种符号化的身份存在。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从网络载体的多样化到网络载体之间的联通,简洁、便利的应用始终是网络技术追求完美的一个方面。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整合身份或者鼓励这种多样化、符号化存在的唯一身份靠拢成为趋势,但不等于这种符号化的消失。

(2)身份的符号化。用网络语言代表身份,是网络虚拟社会“虚拟”最凸显的一个表现。网络虚拟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即个体存在的符号化。身份符号的选择体现个体的审美需要,具有极大的个性特征。这种符号化,表现为图像或者数字等网络语言形式。现实社会的个体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存在,是符号化或者数字化的。符号化的存在,决定了网络虚拟社会对个体极强的接纳性。

2.6社会内部的流动性

网络虚拟社会各个组织单位间,通过技术手段或者信息流管道进行流动,这个组织之间的衔接沟通也是一个必然。整合是个趋势,这是社会运作的根本,如腾讯对网购、娱乐、社区等其他业务的扩展整合。资源的整合带动了网络虚拟社会组织的整合,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虚拟社会组织管理的新的契约规则的形成。

流动性即是交互性,不同网络之间是通过互动形成流动的,在大数据下探索的正是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应用数据挖掘科技来实现以前科技不能实现的现象,为人类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一个全新的、数字的、直观的理解。

网络虚拟社会内部的流动性构成因素,主要有:

(1)流动的主体。指的是网络虚拟社会中,虚拟的个人、虚拟团体等组织架构单元。

(2)流动的客体。指的是流动的资源,可以资讯、甚至是推动实物。

(3)流动的载体。指的是在网络虚拟社会内不同的虚拟单位间,借助不同媒介间达到交流、互动、转化等,表现为信息同步、信息转移等。

(4)流动的手段。指的是被动接受、主动接纳、自动推送、延时或及时同步等。

(5)流动的方式。指的是流通过程中的图文、音影等,可感知、可接受的形式。

网络虚拟社会的这种流动性,在万维网向更高层次的物联网推进过程中表现尤为显著。或者说,流动性是万维网存在的生命线。流动性表现为不同媒介间、不同架构间的网络资源的推送共享等,“云”平台的出现就是这种流动性的一个表现。

3 网络虚拟社会规律分析

通过对网络虚拟社会运行特征的剖析总结,进而分析网络虚拟社会的规律。笔者认为,基于大数据的视野,把握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规律,其有3个方面可循的规律:

3.1网络虚拟社会的演进以满足人性的根本需求为前提

(1)人的核心作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虚拟实践的客体、方法、过程等,都是现实的人给予的。”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同样人是第一要素,人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即便是虚拟的符号化的存在。“没有人,就等于什么也没有,Internet也是一样,有多少服务或多少领域并不重要。没有人来形成内容,互相交流,它还是没用的。”可见,在网络虚拟社会当中,突出人的重要性,客体可以是虚拟的,但主体必定是现实的人同样。“虚拟社会本质特征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利益存在”。因为虚拟背后仍旧是真实的人,所以虚拟人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心理机制、价值评判等,仍旧需要研究现实中的人。虚拟社会中的行为仍旧是现实个性行为的表现,不过在网络科技时代,这些现实个人行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以特别的形式存在,因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研究,首先应当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纳入研究的范畴。

(2)人的欲望驱动。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科技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稳定存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影射,它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形成的开心网、脸书(facebook)等虚拟组织结构,都只是存在的表现形式,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换,而人类存在根本性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这是网络社会运行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互联网虚拟社会主体的特征,由早先与现实社会相差较大,到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的行为主体、主体心理和行为逐渐统一,源于网络主体的虚拟行为开始现实化。”虚拟行为的现实化进一步说明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存在必然也是遵守着人类生存需要而存在的,或者说网络虚拟生活的种种行为也遵循着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网络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遵循着人类生活需求的这一基本要求,从网络的存在形式来看,更趋向于个性化、群体化的选择需求。

3.2网络虚拟社会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虚实社会的密切关系。网路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反映与延伸、作用与反作用、同步互动。“虚拟生存只不过是人的整个世界中的一部分,必然要在与现实生存的联系中才能发挥作用,网络空间不可能虚拟一切”。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这种关系,建立在“以人为核心”基础上的网络虚拟社会,同样也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网络虚拟空间,虚拟的符号化的个体或者组织,在虚拟实践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彼此发生各种虚拟社会联系和关系的领域”。

(2)共通的社会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在虚拟社会中,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的关系是认知关系和实践关系”。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及新的社会关系。“虚拟社会生产主要以服务和信息生产为基础,以精神生产为主,所体现的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便如此,共同的精神基础或者说共同的价值取向,仍旧是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一环,这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共通点。

以“网络虚拟族群”为例,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认为,族群是一种构建在认同一致基础上的人们共同体,族群意识是最基本的族群构成基因或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人类学家将网络虚拟社会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了“虚拟族群”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虚拟族群就是互联网中的不同群体,他们也依赖其共同的物质基础,即计算机与互联网系统,大致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特征和族群意识,也存在着互联网中的社会分层等”。网络虚拟族群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新的社会关系,同样遵循着人类进化规律。

总之,作为人类社会现实存在的投影或者是延展,网络虚拟社会同样遵守着人类社会的一些规律,比如维持社会运作的网络契约、信用评价、伦理规则、组织架构规律、网络资源流通规律、虚拟个性心理行为特征、虚拟社会关系等。同时网络虚拟社会的组织关系,会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3.3网络虚拟社会以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则为支撑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技术不是冷冰的,技术有温情特征,这是因为它立足于满足现实个体的需要,一切源于人类的需要。从技术层面来说,可以用更直观的技术手段展示那些曾经看似呆板、枯燥的数据。同时,技术是灵动的,它有自身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到网络虚拟社会当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技术性的社会契约或规则。比如身份的确认、游戏规则的形成等,形成的特定社会结构运行也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

网络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服务于网络需求,而这种需求必然也促使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网络科技追求的技术极致,反映在:①“快速”信息流通;②“简洁”图文表现,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最真切的表现形式;③“易懂”的开放性技术源,强调使用的大众化,实现最大程度的兼容性;④“好用”老少皆宜,针对不同的群体需要,能实现多元化的、多样式的个性化使用需求。这种技术追求的极致,实际上仍逃不了满足于人性的需求,因此技术能够实现的极限要遵循着技术发展的规则,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下必然有其发展的区间和限制。

4 小结

网络虚拟社会是数据化的存在,它是人类行为的印迹的集合。网络虚拟社会有其固有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个体需求、现实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特征的综合表现。通过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把握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将与现实社会联系越发密切。网络虚拟社会将作为人类现实社会延伸的一部分而存在,人类对网络虚拟社会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借助科技力量,网络虚拟社会不再是虚拟的,而是可以真切感受的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控,不再是那么困难,而是更为有效。网络虚拟社会展示给人类的,是一个甚至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更为精心化、更为具体性的、更有助于管控的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39-41.

[2]徐茜茜,朱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属性初探[J].公安研究,2008(3):24-26.

[3]徐晓林.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特征与管理[J].电子政务,2011(9):10-11.

[4]张宇.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虚拟社会向感知社会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3(2):31.

[5]卡尔·谢尔多.虚拟社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6]严国涛,方显锋.简论虚拟社会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2):87.

[7]赵辉.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5).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9.112

G916

A

1673-0194(2015)09-0205-04

2015-01-16

2013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立项课题(2013B13)。

猜你喜欢
符号化现实大数据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