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植入碘-125粒子治疗溃疡型胃癌的临床观察

2015-05-07 09:54巨月梅张治民郭宝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3期
关键词:放射性胃镜溃疡

巨月梅 张治民 郭宝明

放射性粒子组织内植入是近距离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技术,俗称“体内伽马刀或粒子刀”,是我国近几年从国外引进创新的一项新的高端技术。我院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隆起型胃癌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开始对19例溃疡型胃癌进行组织内植入0.5 mci碘-125放射性粒子(125I粒子)进行近距离组织内放疗,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底,我们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19例溃疡型胃癌进行125I粒子肿瘤组织内植入治疗。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30~39岁1例,40~49岁4例,50~59岁4例,60~69岁6例;≥70岁4例。职业:退休职工4例,农民11例,居民4例;民族:汉族17例,回族1例,藏族1例;病史在5~10个月11例,11~20个月8例。

临床表现:上腹无规律疼痛、腹胀、纳差、反酸、烧心、嗳气、呕血、反复发生间歇性黑便及进行性消瘦。查体触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上腹部包块6例。CT及腹部彩超检查提示浅表、腹腔淋巴结转移的6例,肝转移5例,肺转移2例,门静脉癌栓形成的2例。胃镜见胃体、胃窦、幽门溃疡型癌13例,胃底、体、窦溃疡浸润型癌6例。超声胃造影病变区域胃壁厚度1.3~2.0cm12例,2.1~2.6cm7例。病理确诊:低分化癌14例,中分化癌3例,高分化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

二、放射性粒子的选择

我们采用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封闭性放射性同位素碘-125粒子源,体积为0.8 mm×4.5 mm圆柱形,平均光子能量为27.4~31.5 kev,半衰期59.6 d,组织穿透力1.7 cm,面积2.0 cm2,粒子活度为0.5 mci表面为钛合金包裹。

三、治疗方法

胃镜检查确认溃疡型癌生长的部位,测量癌灶的长、宽,钳取组织病检,超声胃造影测出病变区域胃壁的厚度,根据Cevc′s公式计算植入125I粒子的数量:[植入粒子数= (肿瘤长+宽+高)÷3×5÷每个粒子活度][1]。植入前将125I粒子装入粒子枪内,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植入时将专用的粒子注射针由胃镜活检孔插入,选准植入粒子的位点,将针刺入,退出针芯,用粒子枪将粒子注入注射针内,再用针芯,把125I粒子直接推入肿瘤组织内,退针后,再沿病灶的边缘另选植入点依次进行,其间距保持在3~5 mm之间。粒子植入结束后拍腹部平片,了解病灶区域粒子植入分布情况。因125I粒子半衰期59.6 d,一般3个月后随着125I粒子的活度持续衰减,以及癌组织坏死,125I粒子逐步脱落,局部已失去了放射治疗的作用,因此要间断性植入125I粒子。但有的患者因经济条件受限而放弃继续治疗。

结 果

一、植入情况

19例溃疡型及溃疡浸润型胃癌患者,一次植入0.5 mci粒子10枚2例、12枚7例、15枚9例、20枚1例,3个月后接受第二次植入的3例,第三次植入的1例。

二、临床效果

19例患者125I粒子植入一周后12例腹痛缓解,6例呕吐症状消失,1例因腹痛、呕血、黑便,抢救无效死亡。3个月后胃镜复查18例病灶较前明显缩小 (见图1),2例CT复查见腹腔内肿大淋巴结消失,原肝、肺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无变化,血化验:肝功、肾功、血分析与治疗前无变化。

三、并发症

19例患者植入125I粒子后,其中1例在第7 d后发生腹痛、腹胀、呕血、黑便,经抢救无效死亡。

四、随访

我们对接受125I粒子治疗的胃癌患者3个月后定期复查胃镜、彩超、CT及肝肾功,18例原病灶较前明显缩小,6例幽门梗阻完全解除,2例腹腔内肿大淋巴结消失。经过4年随访:死亡14例(包括植入125I粒子7天后死亡1例),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广泛转移的10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4例,5例仍存活。其中生存3~9个月4例,10~16个月6例,17~24个月4例,仍存活5例。

图1 溃疡型胃癌治疗前后内镜及 X 线所见(A、B、C、D:例 1,男性 75岁;E、F:例 2,男性 76岁;G、H:例 3,男性 75岁)

讨 论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常因呕血、黑便、进行性消瘦来医院门诊检查,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时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组织内放射治疗肿瘤在我国多家医院广泛开展,其治疗效果已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我院在胃癌组织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隆起型胃癌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开始对19例溃疡型及溃疡浸润型胃癌,在胃镜直视下,沿溃疡边缘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内近距离放疗,观察、随访。患者术后18例腹痛消失,幽门梗阻解除,食欲增加,体重增加。3个月后复查胃镜、CT、彩超。18例患者原病灶较前明显缩小,6例幽门梗阻完全解除,2例腹腔内肿大淋巴结消失,这是125I粒子产生的射线能够穿透1.7 cm厚度的组织,对腹腔肿大的淋巴结起到间接放射治疗作用,但对于远处浅表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脏器如肝转移、肺转移的病灶无作用。如果组织内放疗能与全身化疗相结合,将会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但由于患者及家属拒绝全身化疗,因此本组19例溃疡型胃癌患者均未接受全身化疗。

王娟等[2]采用开腹或经皮单平面或双平面植入125I粒子治疗9例不能手术的进展期胃癌,合理分布125I粒子治疗,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进展期胃癌的主要补充手段。125I粒子安全,放射能量低,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损害,照射距离短,组织内只有1.7 cm,对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无损伤。可以持续24小时不停地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作用时间长。对实体肿瘤一次性植入均可。我们对进展期胃癌则采用分次植入,这样减少对病灶人为创伤,避免粒子的多次重叠。但通过临床观察、随访,我们认为,对溃疡型及溃疡浸润性胃癌局部植入125I粒子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使原病灶明显缩小或愈合。通过胃镜直视下向病灶周围植入125I粒子准确、效果可靠、并发症少,能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比较经济的新方法[3]。

选择患者:对于溃疡型及溃疡浸润型胃癌患者并发多处转移,并处于衰竭状态的不宜局部植入125I粒子,因为不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 徐光炜,张天泽,张友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5.

2 王俊杰,佟典荣.放射性粒子组织内近距离治疗肿瘤.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267.

3 王娟,隋爱霞,贾漪涛,等.单纯性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Ⅳ期胃癌9例报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30-531.

猜你喜欢
放射性胃镜溃疡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都是“溃疡”惹的祸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敛疮散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20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