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2015-05-08 02:59詹群亮凌华谢淑华林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头颅胎龄脑损伤

詹群亮 凌华 谢淑华 林琳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詹群亮 凌华 谢淑华 林琳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120例早产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200 IU/kg, (3次/周, 连续2周)。胎龄纠正至40周时行早产儿神经行为测定, 严格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1岁时行头颅MRI、运动和语言发育指数等检查。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早产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为(39.21±0.32)分, 对照组为(35.78±0.63)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时头颅MRI检测, 观察组发育正常52例, 发育异常8例;对照组发育正常46例, 发育异常16例, 观察组智力和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分别为(86.78±6.35)分和(82.36±5.68)分, 对照组评分分别为(75.62±5.36)分和(72.36±5.21)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 减少早产脑瘫患儿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促红细胞生成素;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脑损伤

目前, 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防治工作目前尚未成熟, 促红细胞生成素为人体循环中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功能的可溶性糖蛋白, 广泛应用于早产儿贫血及肾性贫血中, 具有营养神经及神经保护作用[1,2]。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以通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提高早产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以及网织红细胞, 提高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3]。本组研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进行防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新生儿中心住院的120例早产儿, 符合以下入组条件:胎龄28~34周, 出生体重≤2500 g, 出生时无贫血、先天性心脏病、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严重感染等情况, 住院时间>14 d。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32例, 出生胎龄28.5~35.0周, 平均出生胎龄(33.0±2.0)周;对照组中男30例, 女30例, 出生胎龄28.5~35.0周, 平均出生胎龄(33.5±2.0)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早产儿家长均对此次实验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 静脉滴注200 IU/kg.3次/周, 连续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纠正胎龄40周进行神经行为检测和1岁时进行头颅MRI、运动和语言发育指数等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的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评分为(39.21±0.32)分, 对照组为(35.78±0.63)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早产儿在1岁时的头颅MRI、运动和语言发育指数等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早产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早产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比较(±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例数纠正胎龄40周神经行为测定观察组6039.21±0.32对照组6035.78±0.63 .3.9 P<0.05

表2 两组早产儿在1岁时的头颅MRI和智力、运动发育指数结果比较(n,±s)

表2 两组早产儿在1岁时的头颅MRI和智力、运动发育指数结果比较(n,±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例数1岁时头颅MRI结果1岁时发育检测(分)发育正常发育异常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观察组6052886.78±6.3582.36±5.68对照组60461475.62±5.3672.36±5.21 χ2/t80.95.15.6 P<0.05<0.05<0.05

3 讨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从肝肾器官发现的一种激素物质, 能够促进人体内的红细胞增殖。近些年来, 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促进脑部神经发育的作用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与研究。相关调查表明, 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脑组织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能够起到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2]。在对小白鼠的实验中, 对通过对小白鼠注射抑制红细胞受体生成的抑制剂, 小白鼠体内的神经细胞衰老加速, 使得神经祖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使得小白鼠的神经元对于血氧的反应下降[4]。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脑部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能够促进神经功能障碍恢复[5], 抑制脑白质损伤, 减轻脑水肿, 改善神经发育[6]。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能够减缓神经元细胞衰老速度, 减少氨基酸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 同时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 减少神经炎症的出现, 促进红细胞的生长,使得患者的体内的血红蛋白下降减缓, 提高网织红细胞数量。

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同时早产会对新生儿带来缺氧、缺血、视力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的损伤, 据相关调查显示, 脑瘫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40%。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脑白质病变, 还与早产儿自身发育不完善、造血系统缺陷等内源性因素, 同时与感染、缺氧缺血以及炎症等外源性因素有关[7]。

早产儿贫血可以通过输血来解决, 但近年来随着输血带来的并发症状让临床治疗开始着手于新的治疗方式, 研究表明, 早产儿贫血主要是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过低, 可以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来治疗早产儿贫血。通过治疗早产儿贫血, 能够达到减小对早产儿的神经损伤, 提高早产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本文通过选取本院120例早产儿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组在纠正胎龄40周时的神经行为评分、1岁时的头颅MRI和智力、运动发育指数结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 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 减少早产脑瘫患儿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1] 韩静,周翔,罗小燕,等.大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发育及贫血的影响.海南医学.2013.24(9).1301-1303.

[2] 连少峰,李廷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及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儿科药学杂志.2011.17(4):18-20.

[3] 张永红, 谢利娟, 朱建幸.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6):375-377.

[4] 芦菲,董力杰,李梅,等.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6):81-82.

[5] 王杨,金珍珍,陈琪,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疗效分析.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5):20-21.

[6] 蔡岳鞠.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保护作用. 医学综述.2012.18(9):1286-1289.

[7] 熊涛,屈艺,母得志.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新生儿脑损伤.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56-76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12

2015-08-25]

汕头市科学技术局(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515021 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头颅胎龄脑损伤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油菜花
嵇康·绝响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