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促均衡 不赖春风自婆娑

2015-05-12 17:43蔡阳宗等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联校小班化学区

蔡阳宗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我国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大城市名校多,名师云集,资金雄厚,而农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这些问题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该如何迈出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庄浪县杨河学区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借鉴兄弟县区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小规模办学模式,在区域内实行联校走教模式,让有限的优质资源全力辐射薄弱校,坚持“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使一些濒临撤并的边远、薄弱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留住了教师,留住了学生,走出了办学困境,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变劣势为优势,以优势延伸出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山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样板。

“联校走教”走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新路子

杨河乡位于庄浪县县城北部乐正河河谷,全乡村落小而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地理特点造就了本地农村校点多,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生源不断流向大中城市和附近的城镇,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造成了大批的“麻雀学校”。而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专任教师短缺,造成村级各校音、体、美课程特别是音乐课程不能开设。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让农村小学孩子享受到快乐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杨河学区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经深入调查研究,并组织教师学习崇信等县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同时进行小规模学校(即麻雀学校)办学路子的探索和实践,在调研、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对川区5所学校推行“联校走教”活动,尝试走一条适合杨河地区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经过一年努力, 音乐课“联校走教”取得显著成效。以杨河小学为中心校,马寺、马阳洼、大庄、李庄四校为联校,五校音乐课程实行统一计划安排,每天下午,庄浪县杨河学区的杨景祎老师都会在这几个学校驾车“走教”。

杨景祎老师每到一校授课,学校其他教师积极配合组织,把所有学生招集到一块统一授课,如果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则每天下午分两个时段,学生分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两大组进行授课,雨雪天气统一组织学生在教室上大课,天气晴好时则组织学生在院子上师生互动课,整个授课过程杨老师为主导演,本校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组织、帮助、指导。

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有的跟着老师拍打节拍,有的跟着拍子唱谱子,有的吹、拉着不同的乐器,有的学生等不得老师指导拿起乐器就大胆的“演奏”着,焉然一幅音乐家的豪情气派,要不是其他老师在场辅助教学,“小音乐家”张扬的个性和胸有成竹的“乱弹琴”真还难以调控。

大课堂气氛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小学多年来的无声、寂静和萧条的景象,真正还了一个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乡教委对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小学阶段,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会使用一样简单的乐器。到目前为止,五校共计500多名学童学会了识谱,会使用简单的乐器,如胡芦丝、口琴、笠笛等,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偏僻的乡村小学有了歌声、有了笑声、更有了欢乐声。当地老百姓看到自已的孩子每天脸上露着灿烂的笑容,比以前活泼了,说话的声音大了,爱动手了,放学回家催大人快点做饭,吃完急急忙忙跳着、唱着上学,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的确,孩子比以前轻松愉快了,学习认真了,各门功课成绩都在合格以上,甚至比城里上学的孩子成绩高。优美的歌声此起彼伏,给多年没有歌声的乡村小学增添了几分灵动。每当老百姓下地干活路过学校,都会为学校、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种教学模式,既解决了教师短缺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班级人数少、活动空间大的优势,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效果很好。”该乡教委主任魏发强告诉记者。实践证明,“联校走教”办学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切合农村学校实际,能充分利用教师专业优势资源,填补农村薄弱校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让乡村学校孩子享受快乐的教育,受到了人民群众和师生的热列欢迎。

“学生一个不能少,素质一生不能差,学校一‘点不能落,课程一科不能缺,学时一节不能掉”,杨河学区的“联校走教”探索,不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降低了整体办学成本,规范了学校常规管理,还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失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探索。

小规模学校从“保运转”走向“小而优”

杨河学区的“联校走教”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和顺利地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杨河乡校点多,规模小的“麻雀学校”的现实。平凉市政府督学魏晓波说过,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乡村社会只要存在,乡村教育就会存在,包括小规模学校,它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不能因为城镇化发展,让所有的孩子都进城上学,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

因此,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长期存在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办好农村小规模的学校。于是,如何加快小规模学校发展,夯实基础,整体提升,促进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转变,成为了杨河乡教育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随着生源的减少和班额的变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小规模学校和小班额教学的现状。这个看似困难的现状却为杨河乡实施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便利条件。

魏发强介绍说:“我们按照‘远学太谷整体提升,近学崇信小班教育的思路,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外,我们从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入手,以提高学生能力,开展探究、参与、互动、合作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适合小班额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班化教育对传统课堂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玩具、图书、常规的实验仪器也都在教室里摆放着,孩子们随时就能摆弄。孩子们不是坐在位置上上课,教师也不是印象中的站在讲台上讲解,孩子们上课的坐姿很随意也很自由。教室里看上去有点乱,同学们随意走动,实际上乱而有序。教师集中讲授的很少,个别辅导的多,总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一会组织学生讨论,一会鼓励孩子提问题。

“由于班额小,小班化的课堂教学能很好的抑制教师满堂灌的行为,迫使教师走下讲台,使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落实。”庄浪县教育局领导张育才在与记者座谈时这样说道。

马阳洼小学校长关守鹏说:“小班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学科向重学生转变。这样的转变,保证了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喜人变化,只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方面。小班化教育的另外两个抓手是个性课间和轻松课外建设。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在城区学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均衡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目标,而实现内涵发展则是均衡发展的的应有之义, 打造优秀文化是作为农村学校发展并走向与优质学校均衡一致的必然之路。

杨河乡利用小规模学校船小好掉头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研究中把握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找准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小班化教育系列活动,创建特色学校。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杨河学区要求各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实际,开发学校课程,组建各类兴趣小组,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内涵促发展,以特色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马寺小学就是庄浪县杨河学区小班化教育的又一个展板,2014年,庄浪县小班化教育及“联校走教”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杨河学区马寺小学召开,全县教育系统130多人参观了该校教师自己绘制的文化墙,和师生共同布置的“多彩教室”,观摩了“活力课堂”,随后参观了马寺小学展室,查阅了资料,从魅力校园、多彩教室、活力课堂、精彩课等几个方面实实在在地感受了杨河学区小班化教育特色办学理念。

春风多情门前过,不赖春风自婆娑。农村“麻雀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庄浪县杨河学区尊重实际,利用自身特点,走出一条在条件差、布点多、规模小的地区自强自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为我省乃至全国偏远山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和可借鉴的模式。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联校小班化学区
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路径分析——以“联校网教”共同体为例
构建“网络联校+网络教研”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网络联校+网络教研”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浏阳市召开网络联校工作部署会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鄂博联校制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