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有方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015-05-12 18:01刘春华刘治兰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鼓励书信沟通

刘春华 刘治兰

【关键词】 学生;沟通;读书;书信;鼓励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39—01

我们常看到中国移动公司的一句广告词——“沟通从心开始”。这虽然是一句平常的广告语,却道出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要注重和客户的沟通,作为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不会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会懂,这会使双方互相埋怨并处在苦恼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其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过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彻底拆除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壁垒,形成良好的教育网络,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沟通方式一:读书

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书是文化的传承,文明的记录,书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哺育人类的文化养分。从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了一个个班级读书计划——牵手好书,与文明相伴。这也渐渐成了笔者、家长和学生读书的信条。在共同读书中,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家长、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课外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之窗,开启了一道道素质之门。

1.创建习作园,树立学生信心。笔者所在班级中,有一个为学生创办的习作园,那里是专门张贴学生读书心得、优秀“大作”的地方,每个月更换作品是学生最企盼、最兴奋的时刻。他们中有人激动不已——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贴在了墙上;有的人暗下决心——下一次自己的心得和文章也要变成“铅字”贴上去。其实,贴在墙上的不仅是学生对好书的认识、感悟,更是他们自信的展示,才华的绽放。

2.读书谈感悟,促使师生和谐。从学生入学至今,笔者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天中午到校后给学生读十分钟的书,内容包罗万象,有科学知识、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和中外童话等等。在读的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谈出对所读内容的感受。渐渐地,这十分钟成了学生最渴望的时间,有时候,学生一下课就紧追着与笔者谈所读内容的感受。在交流中,师生相互走近,相互了解,相互鼓励,都感受到了对方的真挚与期待。

沟通方式二:互通书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会有一根很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就要将孩子的心弦挑准音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笔者还是采用较为原始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通书信。互通书信让笔者尝到了良好沟通的甜头:真情从笔端流淌,慢慢地找准那根独特的弦,与学生共奏心灵和谐之音。

笔者班里曾有一名学生叫小元,其聪明活泼,同时又散漫、懒惰,家庭作业常常不做,还经常迟到。笔者曾多次严厉地规劝他,也用“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方法激励过他,但小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笔者提笔给他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谈到了他的优势,说到了他的过去,提到了老师的难过甚至痛苦,写出了老师对他的期待。令笔者欣慰的是,他不仅回了信,还逐渐克服、改正了一些不良习惯。几封书信的互通,打开了笔者与小元理解与信任的心灵之窗,也开启了小元的进步之门。

沟通方式三:鼓励

花草树木大都向阳生长,人也一样喜欢被赞美、被鼓励。鼓励就是为学生架设一条“上进”的阶梯,让他们有方向可“走”。笔者平时尽量欣赏学生的纯真、善良、可爱,找到他们值得赞美的行为,把握时机,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和评语等鼓励学生。鼓励有时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等待、一张小纸条和一个机会。

笔者班里有名学生,其思维、行动都比其他人慢半拍,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说话语无伦次,行动迟缓。这些弱点让她在班里格外沉默,脸上总是写满了无奈与忧愁。为了让其“走”得快一些,预备铃响时,笔者总不忘小声提醒她整理好学习用具,请她回答问题时,也尽量走到她身边采用和缓的语调,当她学习进步时,也不忘用欣赏的目光看她一眼,当她的行为与别人不一致时,多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久而久之,该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抚摸都能传递感情,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幸福的浪花,都会像一丝丝花香久久萦绕在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的优点越来越多。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鼓励书信沟通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