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2015-05-12 18:05吕建哲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语文教学农村

吕建哲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学;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45—01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认知的过程。学生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也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换句话说,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得好坏决定的。因此,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导”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求知欲越大,学习效果越好。而求知欲的大小又直接取决于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语文本应该是最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极富吸引力的一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个别教师忽视了正确的引导,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也越来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造成了语文教学吃力不讨好、成效甚微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足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思维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认知对象的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名家名篇和历代经典作品,教师首先应对这些作品的美点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引领学生去欣赏品味,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比如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语言美入手、可以从画面美入手、可以从情感美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美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赏玩,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写景抒情以及谋篇布局的妙处,获得审美享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浓厚了。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师不但要自己善于发现美,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从阅读中发现美,进而从生活中发现美,再把这种美融合到写作中,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学习兴趣的高涨必然会提高。

二、“导”感情

语文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无畔矣夫!”说的就是语文的德育功效。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加大了文学作品的含量,而文学作品的灵魂则是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感情。屈原的光辉俊洁、李白的蔑视权贵、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豪放、鲁迅的铮铮铁骨以及刘兰芝的坚贞不屈、鲁智深的嫉恶如仇、贾宝玉的反叛礼教、水生嫂的善良贤慧,如此等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情感之光芒。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教师讲课就要有语言艺术,绘声绘色,使学生如临其境;同时教师自己也应感情充沛,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一旦在教师的引导下“入境”,就会对教材中所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使之兴趣盎然,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是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有效途径。比如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再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两句话,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气的抑扬变化,否则表现不出作者悲愤的感情。第一个“沉默啊”要用低缓的叙述语气读出,第二个“沉默啊”要用高亢的感叹语气读出。“不在沉默中爆发”也应用高亢的语气读,而且语速要加快,“就在沉默中灭亡”则应稍放慢语速,用低沉、悲愤的语气读出。

总之,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入境”,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

三、“导”方法

“授人以鱼,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课文只是供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例子,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应只是单纯让学生学懂某几篇文章,而是要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地“包办”、灌输。“导”应有度,“导”应有法。只有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语文教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赞农村“五老”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