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道多幸运吗

2015-05-14 13:11六神磊磊
读者·校园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全唐诗兰亭集序老胡

六神磊磊

大约400年前,大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官袍,整齐地叠好。那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表明他是五品文官。

外面有人喊:“胡书记,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对于你,我早已厌倦。”

“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不要再有遗漏,不要再有散佚,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现在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集嘛,能有多难?

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也没有谷歌、百度。你要找一首诗,说不定就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而且还不一定能抄到。

那么,如果老胡偷懒,不编这本唐诗集,后果会怎么样?

答案是:后果很严重。

那时候,唐诗正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散佚。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散佚了一半。

你也许会想:诗怎么会散佚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耳相传嘛。

呵呵,你以为是你们家菜谱吗?

先问一个好像不太科学的问题:在所有的唐诗里,最猛的是哪一首?

可能有不少人会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谓“孤篇横绝”嘛。那么这首诗作者是谁?不少读者也能答上:张若虚。

这位张先生写出了这么猛的作品,一定是个大名人吧?没错,他当时就是“吴中四士”之一,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的四大护教法王,也差不多够“五散人”的地位了。

然而,这么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来多少首诗呢?答案很令人震惊——只有两首。

此外,唐代的五言绝句里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登鹳雀楼》,就是每个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王之涣。

那么,这位王先生有多少首诗留传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6首。

张若虚、王之涣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李白的诗有多少首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1/10。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估计总共有5000首到1万首,但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的稿件,并郑重托付给族叔李阳冰,请他为自己编集子,以便留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那些散佚的诗文,都是因为写得烂吗?不是的。比如唐人有记载,李白写的《大鹏赋》和《鸿猷文》特别伟大,会让以前的“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汗颜。

今天,《大鹏赋》幸运地留传下来,但《鸿猷文》呢?对不起,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再说杜甫。这位同样伟大的诗人,40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活了多少岁呢?只有58岁。

还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没错,就是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那个人,他的集子艰难地留传了几百年,终于在明代彻底遗失。

伟大的孟浩然算是幸运的,死了没几年,就有人给他编诗集,但许多诗当时就已经散佚。还有伟大的李商隐,就是写“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位大诗人,亲自编了40卷诗文集,可惜全部失传,没有一卷留存下来。他的诗是多年之后人们一点点搜集到的。

不光是诗歌在消失,前人编的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何况,过去编诗集的路子往往不对:有的拼命选盛唐诗,中唐、晚唐的诗选得很少;有的只选些“清汤挂面”式的诗,粗犷一点的一首都不选。

在当时,号称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诗集,叫作《唐诗记》。胡震亨找到这套书,只翻开第一卷就怒了:“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爷爷的一首诗给漏记了,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集吗?”

他下定决心:“我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一本完整的唐诗集出来,我们怎么对得住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有人不解:“老胡,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干,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干成?”

老胡充满信心地说:“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

所谓“万卷藏书”,他一点儿也没有吹牛。他家有一个巨大的藏书楼,叫作“好古楼”,其江湖地位大概接近于少林寺的藏经阁,其中包罗万象,“收藏图书万余卷”,什么“冷门武功”都有。

老胡本人的学问也很渊博,他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而且涉猎广泛,连兵书都啃。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来,他说:

“我不仅要收录最全的盛唐诗,也要收录最全的中唐诗、晚唐诗、五代诗。”

“我不但要收录诗歌,还要整理出每一位诗人的小传、评语,让他们名垂后世。”

“我不但要收录完整的诗,还要收集断篇残句,甚至词曲、歌谣、谚语、酒令,什么都不遗漏。”

我读《射雕英雄传》时,每当读到大高手黄裳写《九阴真经》这一段时,就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编全唐诗的故事来。

无数个昼夜过去了,终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此时,时间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

它有1033卷,按天干之数分为10签,不但辑录了当时最完整的唐诗,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

更夸张的是,老胡还不过瘾,又用了7年时间,写出了研究李白和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

这时,已经74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这才叫不辜负我的时代。”

这样一个人,《明史》中竟没有他的传,也没有一篇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传世。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了好多他的书。

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吗?还没呢。

第二位猛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作钱谦益。

一听到这个名字,估计立刻有人开骂:“呸!大汉奸!千刀万剐了他!”

没错,你可以叫他大汉奸。他是东林党的领袖、明朝的礼部尚书,却带着老婆投降了清朝,照样做大官。不过,“大汉奸”就一定做大坏事吗?历史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家。如果当时成立一个唐诗学院,他老人家铁定要当院长或副院长。直到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没法不读他注的杜诗。

老钱下决心要编一部全唐诗,轰轰烈烈地搞了很多年,估计已编到了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没能完成。

他的遗稿遭遇很惨。要知道,当时是什么年代?那可是金庸《碧血剑》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他的书稿也七零八落,今天丢一卷,明天丢一卷,逐渐亡佚过半,眼看就要丢光了。

幸亏另一位猛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季振宜。

这个人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不要问我为什么,“神”的世界我也不懂。季振宜发现了老钱的残稿,重新开始全唐诗的编辑工作。

这位季先生和前面的胡震亨、钱谦益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里的书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反正当时江南几个最大的藏书楼,包括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等都归他继承了,江湖人送他外号“藏书天下第一”“善本目录之泰斗”。

他的藏品又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别的不细说,仅举两件他老爹的藏品,你随便感受一下:

一件叫“神龙本”《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精美的摹本,没有之一。众所周知,《兰亭集序》的原件没有了,“神龙本”《兰亭集序》就是最牛的。

另一件叫作《富春山居图》,没错,就是现在大陆收了一半、台湾收了另一半、林志玲女士在电影里玩命抢的那个绝世大宝贝。

为了编好全唐诗,季振宜挑灯夜战,努力工作。又10年过去了(这些猛人写书,动不动就是以10年计算的),他终于又编出了一部宏伟的《汇集全唐诗》,共717卷,每年仅诗人的小传就要写200篇。

仿佛上天精心安排一般,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现在,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3位猛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把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于是第4位猛人出场了。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鹿鼎记》的主角之一——小玄子,又称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那些不称意的唐诗集,他表示受够了:

“唐人搞的唐诗集子,不够好,粗陋。”

“宋人搞的唐诗集子,错漏很多,幼稚。”

发完牢骚,他开始撂狠话:“朕,爱新觉罗·玄烨,要把朕家里收藏的所有的唐诗集拿出来,加上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搞出一部《全唐诗》,让子孙万世都可以读到!”这本书,一定要牛、要猛、要全!

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

康熙拍拍曹寅的肩膀,无比郑重地给了他两部书稿:

“兄弟,这是季振宜的《汇集全唐诗》,这是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朕都已经集齐了。你拿着它们,去‘召唤神龙吧!”

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全唐诗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在扬州开局修书,编纂《全唐诗》。

这是毕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一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诗》放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

面对这部中国所有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康熙很激动、很兴奋。他润笔磨墨,亲自给这部书写下了骄傲的序言: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对比一下那些同样伟大的武功秘籍吧,从“凌波微步”到“六脉神剑”,从《九阴真经》到“北冥神功”,都无一例外湮灭了。“降龙十八掌”到元末就只剩十五掌,最后统统失传。它们的拥有者都是强横的武士,却没能保住这些经典。

相比之下,守护着我们的唐诗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们与摧残文化的力量对抗,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4万多首唐诗穿越兵燹之灾,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了今天。

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伟大的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

猜你喜欢
全唐诗兰亭集序老胡
《全唐诗》中的乌鸦意象研究
这样生活挺好
再补充几句
跟着锻炼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没忘了你的教导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