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民歌音乐结构的分析

2015-05-26 13:23董芳
艺术评鉴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结构分析民歌

董芳

摘要:我国民歌音乐的结构,是优美动听旋律的直接缔造者。歌词的结构常常对音乐有所制约,但我们的民歌手也有许多时候会用各种办法去突破它的制约,他们创造了不少独特的音乐结构形式。本文旨在分析民歌与民间音乐的不同,归纳出民歌本身具有的特殊音乐结构,找到民歌音乐中旋律美的所在,以求给欣赏者创造出更完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民歌 音乐结构 民间音乐 结构分析

结构,是整体布局之法。建筑上的结构,金石土木,对比呼应,体现一定的美学思想。音乐也恰似流动着的建筑。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赏时,也总是感到一种韵律的美。民歌音乐的结构,是依靠时间推移,而逐步展示出来的。好的民歌音乐,一音既出,顺势展开,有布局,有层次,或宽广,或激情,或飘逸,或豪放,蕴含诗情画意。

一、民歌音乐结构的特点

(一)民歌具有即兴性

民歌的即兴性在结构方面反映得特别突出,但是,即兴发挥并不是随随便便,漫无边际。歌词的海阔天空式的畅想,有时竟然会在十分严谨而有规律的乐思展开中,在层次分明,句式、段落布局精妙的结构设计中完成。许多时候,结构的美,也鲜明地反映出民族的或地域的特色。有些歌种中的许多曲目,在多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调,独特的表现方式与手法,也逐步概括出一系列独特的生动活泼的结构形式。

各种艺术形式,尽管表现方式不一,手法各异,但有些规律是相似的。例如作品中形象的完整和统一,是经常要强调的;而对比的变化,又常常是丰富艺术表现力之所必需;平衡与对称,在自然界诸多事物中都有所反映,这些也早已被艺术家们所注意了。宫殿式建筑,ABA的音乐曲式等均是对称、谐调的典范。有时,事物要表现得复杂一些,象天平两端是对称的,也是平衡的;中国的秤,支点却不在正中,两端一长一短,一轻一重,但能够巧妙地处理出平衡效果。

(二)民歌具有呼应

民歌音乐结构的平衡,体现为呼应关系的句式。典型的呼应式,在民间称为上下句。“呼”即上句,“应”即下句,上下呼应,前后配合,有问有答,有提示有补充,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民歌中的平衡,即常由呼应取得,其中,许多犹如天平,也有的却似乎是秤。信天游、爬山调和山曲这类两句体的民歌结构,是呼应式原则的发挥。《一心向着毛泽东》、《弯弯大路直楞楞坡》只改变句尾终止,造成功能骨架的呼应,平衡而又对称,两句长度完全相等。《牧歌》、《山南海北都照红》则有调性色彩的呼应,在这里同样是改变句尾终止的手法,进行得却更为迂回和复杂一些,《想亲亲》、《解放区十唱》则是民歌手驾驭结构形式的大胆创造,看来十分自由的口头语言,在一般的歌曲创作中也很难见到过的。不讲句法,不讲辙韵,密密麻麻,絮絮叨叨的一篇篇“散文”,到他们的口里唱出的,都是自然谐调,生动活泼的民歌。上下句的基本结构形态,在这里被发展了,加垛手法扩展了下句的句幅,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词曲之问存在的矛盾。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民歌的即兴性,是符合音乐语言的规律,音乐的进行,它的艺术构思和发展手法,是在一定的美学原则指导之下的能动的创造性运用。

呼应原则,对于音乐的结构和音乐形象的展开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簡而言之,前者属于整体构思,而后者属于具体运用,其着眼点是有所不同的。结构是静止的,是结果;而发展是运动的,是在过程之中。巧妙的发展手法,常体现出对结构的精深理解。

二、民歌音乐结构的类别

(一)三部性结构

这是一种带有材料循环特征的表现方式。例如主要材料的对比和再现,形成ABA的三部曲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典型的三部曲式是较少的,有的虽具有了主题对比与再现的特点,但并未构成完整的曲式规模,故可称为三部性结构。这类民歌的再现部分常常可以有所变化,或缩减,或扩充,而严格再现的情况是不多的。

三部性结构中另一种情况,是以“中部”为主题;其首、尾部分,常起着引子和尾声的作用,而且所使用的材料,往往在旋法、句式、节拍、节奏以及速度、力度等方面,都十分近似。有时,甚至首尾完全相同。引子式的陈述,以及尾声式的结束,可以成为完整的段落,较为详尽,也可能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简短的音调。

这种类型的三部性结构,通称作“起平落”体。在民歌中,用于山歌的较多于其他类别。一般“起”部舒缓自由,旋律性强;“平”部突出节奏因素,或运用加垛句快速描绘;“落”部与起部遥相呼应,由平部自然转接,一气呵成。

(二)循环性结构

循环性结构,是呼应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当对比性材料有两种以上时,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例如其中一段主体音乐经常出现,其间分别插进不同对比性材料,而形成为ABACA……的“回旋曲”式的结构。这种类型,在民问舞蹈音乐中是常见的。各种器乐曲中,象唢呐曲《百鸟朝凤》等也是十分出名的。民歌中的循环性结构,由于整曲篇幅短小,一般没有较多的“容量”,典型的回旋曲并不多见,但这类循环性结构是存在的,它体现了呼应、对比、叠奏以及再现等手法的综合。总的说来,它的数量不是很多。四川、湖北一带的“穿歌子”主要在于歌词的不同以及句法的穿插、交织,但在音乐方面,有时对比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给人的印象是:领唱(主词)较自由,众和(穿句)较规整,在多段叙述时,主词的变化,只是属于基本音调的叠奏,这主要是反映在语言的语气方面;音乐的循环性,也只具雏形状态。

总之,民歌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他不仅代表着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手段,民歌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艺术美满足着人们情感的需要,其更多的音乐特征有待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发掘。

参考文献:

[1]吕文慧.中国汉族民歌简谈[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04).

[2]李美桥.对民歌音乐表演的现代诠释和表达解读[J].艺术科技,2013,(11).

[3]鲁青青.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学分析[J].西江月(下旬),2012,(06).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结构分析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